2013年,第30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本党电影宣传”与“民族国家建设” ——1927—1949年间国民政府的电影传播及其历史命运
    李道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1-18.  
    摘要1171)      收藏
    1927—1949年间,国民政府试图以“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和“抗战建国”、“戡乱总动员”等思想策略以及教育电影的理论与实践、官营电影的制作与放映等推动民族国家建设。在此过程中,一批国民党官员、文人和各领域专门人士,通过函件宣言、演讲报告与发表文章、身体力行等方式,为国民政府的电影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各级机构发布有关电影审查、文艺奖励与文化发展、文艺宣传的函件、法令、纲领和议案,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电影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章程、规则、条例和标准等,来检讨国产电影的封建伦理道德,抵制欧美电影的辱华行径,防备苏联电影的“革命”思想,清除左翼电影的“阶级”意识,并以“党化教育”与“文化统制”的积极姿态行使中央政权在电影传播领域的使命和职责。当然,由于政治、军事、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原因,民政府的电影传播制度始终未能达到其预期的深度、广度和效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上海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构 ——论上海早期电影理论的演进及对当下的启示
    金丹元,游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19-30.  
    摘要1093)      收藏
    上海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自己、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上海早期电影理论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中有一些悖论现象,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密切关联。今天反观当时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早期电影理论对当今电影理论的发展、当下中国电影理论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加深两者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关注“幸福”何为?
    郭春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31-39.  
    摘要2111)      收藏
    “幸福”是近年中国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颇为关注的对象。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对“幸福”和“幸福感”的关注常常与价值观危机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常常将“幸福”划定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上幸福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当代中国的幸福观经历了两个差异极大的发展阶段,对当代中国幸福观问题的讨论理应将之置于现代中国/革命中国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经济转型背后的幸福悖论:论当代上海佛教的信仰性格
    成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40-51.  
    摘要1048)      收藏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高速转型,新兴的白领中产阶层与社会精英群体在个人财富与生活水平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提升,改革开放30年过程中的强烈的利益追逐冲动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中产阶层与社会精英阶层又开始面对各种新的心理危机,如高强度竞争环境下的意义危机感,以及生活富足之后生命目标的迷失等等,这些成为新兴社会阶层在“幸福感”方面的主要关心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是这种盲目急切的信仰投入却同时带有世俗化与泛文化的特色,并且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形成了当代上海佛教信仰的主要性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改革及其信仰转型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52-66.  
    摘要1007)      收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备受关注,而与此紧密联系的信仰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方面讨论与焦虑的核心。在超越了固有宗教学领域的基础上,作者扬弃了像“宗教”这样的词汇,代之以“信仰”概念,并且从信仰社会学维度反思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诸问题。当前中国涌现出的以民族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政党基要主义为特征的三大信仰思潮,均与经济发展语境下信仰结构未能转型密切相关,由此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瓶颈式改革难题。究其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以“主义信仰”为特征的革命党信仰模式尚未完成向执政党信仰转型,难以宪政民主践行信仰。为此,中国信仰之最彻底的问题,乃是公共权力的信仰核心,应是基于公共权力祛魅之后的理性化,超越“信仰论政治”模式,建构政党国家对法律与宪政的信仰,进而使信仰转型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与深入改革的深层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6. 中美教育公平关注重点的比较研究
    窦卫霖,宋桂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67-78.  
    摘要965)      收藏
    通过对中美著名教育杂志《教育研究》和《哈佛教育评论》关于教育公平问题论文(1994—2010)的比较研究表明,教育公平问题在中美两国都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中国聚焦于农村教育和高考制度,研究取向上注重政策评论和宏观研究;美国聚焦于种族教育、女性教育和特殊人群教育,研究取向上注重政策调查和微观教学研究。我们从中可获取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若干思考和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7. 文化资本与角色转变 ——基于清末民初时期画家群体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黄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79-85.  
    摘要1319)      收藏
    中国画家群体的社会角色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士人”或“匠人”转变为专门以绘画为志业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借助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可以揭示出绘画知识的形态和价值在那段时期所经历的嬗变历程及机制,包括正当化、学科化和神圣化三个方面,从而最终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资本,促进了中国画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解放神学运动中的神义论转向 ——以《解放神学》为例
    郭长刚,张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86-95.  
    摘要1625)      收藏
    解放神学在面对当时拉美的社会问题时,对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学说进行了打破常规的运用,以致被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其实,在解放神学诉求马克思主义的表象之下有其内在的神义论逻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与成效
    张恒龙,毛雁冰,秦鹏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96-110.  
    摘要1309)      收藏
    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所履行的职责,体现了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党执政理念重大调整在政府层面的体现,是对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呼应与落实,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共服务与管理改革的方向。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这场改革的目标,也是检验其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所实施的财政政策以及成效等方面来对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态势进行考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4)
    10. 科研导向下绩效工资的倒“U”效应
    马君,山鸣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111-124.  
    摘要1296)      收藏
    种种迹象表明,高校陡峭型薪酬结构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建模和系统仿真揭示,高校科研导向下的绩效工资激励具有典型的“倒U”效应,最佳薪酬结构在于保持固定工资与弹性工资比例为7/3左右,才能有效平衡绩效工资的“激励效应”与“挤出效应”。结合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发现,由于当前收入水平无法体现其人力资本特性,我国高校薪酬模式正陷入一个制度困境:默认或缺乏对“体外”收入的有效监管造成工资结构倒挂。创建去功利化的高校薪酬制度必须提到国家战略议程,本文认为,与其诉诸巨额成本矫正绩效评价信息扭曲,不如通过强化基础绩效工资的功能和比重以改善薪酬结构,在逐步提高高校薪酬水平的基础上促使薪酬曲线从陡峭型向平缓型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邹祗谟的词学思想
    陈丽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125-131.  
    摘要912)      收藏
    词体是词学重要命题,“推尊词体”是邹祗谟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邹氏对词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注重词韵、词调的规范,强调词的言情功能,提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追求寄托。其“不以倚声为卑格”之说,为清代词学的词体推尊喊出了先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2. 论“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
    陶国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1): 132-140.  
    摘要1650)      收藏
    认同是形塑人之为自我,民族之为集体自我的一个关键概念。晚近以来,寻找认同建构的有效路径,进而解决认同(或身份)的危机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言、话语是认同建构的基础性要素与前提条件,而文学所具有的想象、虚构、情感等功能在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叙事既是人们之间特定的情感方式的呈现,又是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形式的再现。文学不仅以其表意实践(话语)的形式呈现文化认同,文本本身也是对认同的表征与叙述,认同在文学及其文化关联中得到呈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侯孝贤作品的人文亲和力及其文化品格 ——兼议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脉理
    黄式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1-10.  
    摘要1251)      收藏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特别是《悲情城市》对历史的诗意钩沉,隐含着一种遒劲的历史笔调,重构了一段不可被遗忘的悲剧史实,将个人记忆转化为“人民记忆”,以介入式的历史意识描绘了一幅沉重而苍凉的史诗长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文化启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产业逻辑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11-21.  
    摘要1207)      收藏
     艺术创造、传播与接受的一般逻辑是非商品性逻辑——精神性逻辑。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不进入人类的物质交流。艺术市场化与艺术作为产业的悖论性逻辑,是一种异化的逻辑。其悖论性在于:人类是为了精神交流的需要而创造艺术,而不是为了商品交换才创造艺术,但这种纯粹为精神交流的精神性艺术,自人类有了商品交换的行为后,就被异化成了商品的等价物。电影是一个以资本驱动为主的现代精神世界,作为艺术的电影,其产业逻辑就是以资本为导向的逻辑,也就是电影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特殊逻辑。资本控制是艺术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必要条件,也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特有生存原则。在电影研究中,电影工业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电影产业的辩证逻辑。电影产业链的动力学来自于创意。在一定意义上,创意是对文化产业领域创新的一种概念转移——文化产业的创新因为带有更多的理念性成份而被称为创意。电影的本体特性决定了它的创意性——作为产业的创意性。由于电影具有市场大、流通快、信息量大且直观性的特点,电影可以说是最讲究创意的产业。电影创意与其他艺术创意的区别就在于电影的创意是受资本控制的创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5. 电影悬念的情感结构
    陈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22-31.  
    摘要1209)      收藏
    在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人类趣味”的分析,情感结构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悬念叙事的情感结构来看,不同的类型电影具有不同的悬念叙事的情感结构,如“惊险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恐惧的悬念”,“生活喜剧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期待的悬念”,“恐怖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恐怖的惊奇”,“奇观电影”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期待的惊奇的延长”等。但是叙事成规一旦固定化和模式化,反过来也会对电影悬念的情感结构造成损害,甚至产生消解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6. 一种新的文学史写作范式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阅读札记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32-39.  
    摘要1099)      收藏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的,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学史必须要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模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对中国文学史认识和评估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学史写作由原来的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中国文学史搭建的框架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抒情与叙事 ——中国文学表现之两大传统研究述论
    熊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40-51.  
    摘要1575)      收藏
    就文学表现基本手段来看,中国文学存在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近年来,对这两大传统的研究,学界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其中董乃斌先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有关中国文学两大传统,特别是对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互动关系之考察,现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今后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科技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外贸与内贸贡献的比较研究 ——基于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视角的分析 
    俞立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52-61.  
    摘要935)      收藏
    通过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模型,选取资本、劳动力、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作为投入变量,分别研究它们对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贡献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内贸易中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出口中出现规模递增;高技术产业在国内贸易中具有资本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劳动力优势;自主研发对国内贸易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引进技术对国内贸易的贡献为负,与出口不相关,呈现出低效率。因此,中国必须走自主研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科技创新道路,高技术产业应实行出口创汇为主,国内贸易为辅的战略,政府应加强对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管理和协调,以提升其发展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社会责任的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
    徐莉萍,廖鑫,胡倩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62-75.  
    摘要996)      收藏
    以共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评价公益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为切入点,从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确认披露目标、认定披露主体、完善披露内容、选择披露形式创新构建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理论,并重点从向上社会责任、向下社会责任、成本控制责任、投资风险与收益管理责任4个方面具体设计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采用这一研究成果将能降低公益组织运行的社会成本,帮助国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公益慈善政策,弘扬慈善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20.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
    曹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76-85.  
    摘要1343)      收藏
    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人学的品格:它一方面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内核,另一方面又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影响,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它对主体性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吸收也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人学这一维度展开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及文学批评建设坚持人性维度提供了价值立场和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1. 黑格尔论理想音乐的自由境界
    张璐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86-95.  
    摘要1128)      收藏
    黑格尔的艺术诠释基于形而上学与逻辑辩证,并以此作为阐释音乐艺术的视角与方法。黑格尔音乐哲学的中心问题围绕“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关系展开,其实质是将二元的主客体消融在内在主体性之中,以主体性的维度探察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作为主体趋向自由的艺术,意义及其感性表达的平衡是理想音乐的自由境界。基于此,通过阐发理想音乐的基本内涵,音乐艺术的自由特性以及感性因素的自由原则,尝试论证黑格尔音乐哲学中音乐与主体的关系问题,由此,音乐即成为主体朝向自由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22. 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
    罗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96-108.  
    摘要1263)      收藏
     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经历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土壤污染环境标准设定、城市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建设等四个阶段。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形成了以《环境基本法》为中心,以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止与净化、城市土壤污染防止与净化、与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标准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防止与净化为核心内容的立法体系。日本在土壤污染保护立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善的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科学的土壤污染环境标准、及时应对突发土壤环境污染事件法律制度等,对我国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1)
    23. 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陈勇,颜克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109-115.  
    摘要1223)      收藏
    钱伟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把培养理想的人格放在首位,强调通专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对克服当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指导意义,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24. 上海方言的组合式谓补结构
    薛才德,姚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116-128.  
    摘要1376)      收藏
    上海方言中有“得”、“来”、“得来”三个补语标记。从语法形式上看,它们构成的补语是组合式的;从语义上看,它们可构成能否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这三个补语标记是多功能的,它们构成的补语在形式上和语义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考察上海方言中带能否补语、情态补语和程度补语的谓补结构,探讨“得”、“来”、“得来”三个补语标记的异同及其组合式谓补结构在上海方言中的使用,并从方言的句法扩散、历史来源与层次、语言接触等方面进行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陈雪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2): 129-140.  
    摘要1275)      收藏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简称“脱离”)是巴黎释意派口译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口译研究争论的焦点。双语记忆表征研究将双语水平、语言习得背景与翻译加工路径的选择联系起来,为研究“脱离”的本质、实现“脱离”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实现“脱离”提供了新思路。首先,“脱离”的本质是以概念为中介的加工路径,其实现受译员的记忆表征结构制约,“代码转译”的本质是以双语词汇通达为主的加工路径。其次,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可以解释“脱离”和“代码转译”的并存现象以及不同双语类型译员实现“脱离”的程度差异,是对“口译三角模型”的有益补充。最后,从双语记忆表征视域对实现“脱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恰当的语言进修来优化学员双语记忆表征结构,同时培养学员有意识地、灵活选择加工路径的技能意识,是实现“脱离”的有效手段,也应成为中国口译教学本科阶段和硕士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论人的双重本性及其现实启示
    祁志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1-14.  
    摘要1643)      收藏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构成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属性构成人的特殊属性。人的动物属性主要由食、色构成,具体体现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好生恶死、欲壑难填等形态,有为恶的自然倾向。人的特殊属性有多种形态,根本的特殊本性是意识、智慧。人为善的道德意识、利他的社会属性、有意识谋生的劳动特性、形而上的文化特性以及君临万物的高贵特性都是建立在大脑意识机能基础上的后起属性。人的二重属性,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全面、准确认识人的双重本性的形态、特点,对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7. 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中的仁论
    周国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15-26.  
    摘要1049)      收藏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把道德理论建基于人类的同感(sympathy),这种诉诸自然人情而非抽象理性的取向与儒家仁论非常相似。有学者指出,亚当斯密可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但未详言。以亚当·斯密的学术交游为始点,探讨书中论点与儒家仁论的会通,涉及以下各点:同感(仁)、推己及人、以自然感情作道德标准、应然义的“人”、无待于外的内在价值、天道、普世价值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陈晓云, 缪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27-37.  
    摘要1272)      收藏
    电影明星研究,联系着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不同维度。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身体是明星形象建构的物质基础,是明星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其明星形象的关键所在。身体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宏观因素制造与操控明星形象的重要物质基础,也由于它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性,可以轻易地被演员自身使用。演员与其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的关系。在电影明星的身体表演中,脸由于其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加之特写镜头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使其成为演员身上最重要的表意元素。电影明星在身体与布料之间的摇曳关系常常呼应着电影历史、电影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显现为与各种权力机制的博弈关系。身体修饰作为明星身体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与大众趣味之间产生共鸣。明星身体问题勾连着电影历史与电影观念的变迁以及大众趣味的变化,而其与各种权力机制之间的博弈,形构了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话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冷战思维和美国科幻片中的
    外星人建构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38-47.  
    摘要1257)      收藏
    美国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建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60年代之前的外星人,除了个别的例子之外,基本上被表现为侵略者、敌人,这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1970至1980年代的外星人大多数都表现得善意和友好,这与美国1960年代的文化变革运动和越南战争的结束关系密切,世界电影在那个时代都具有反传统和反思的特点。1990年代之后的外星人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延续前一时期善良无害外星人的传统,并有所发展,表现外星人中有好的也有坏的。二是回到1960年代之前的表现,简单地将外星人描写成他者、敌人。这一回潮与冷战的结束有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需要寻找新的敌人,有些影片甚至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文化中国的影像建构及其矛盾
    ——论李安电影的中国想象                            
    向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48-59.  
    摘要1257)      收藏
    李安电影继承了1950—1970年代港台国语电影的离散想象,试图通过文化中国的建构来吸引散居全球的华人社群。其影片对标志差异的文化符码的运用、泛中国空间再现和泛华人父亲形象建构,无不指向一个跨越地缘政治分野的文化共同体——文化中国。在本质上,文化中国想象可以视为一种权力话语、一种文化政治工具。一方面,它是李安与多元文化世界的其他文化主体性对话的方式;另一方面,它也是李安与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各种建立在地区经验基础上的文化想象进行对话的手段。因此,李安电影的中国想象一方面诉求于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另一方面又试图超越中国内部的差异。尽管这两个方面都意味着李安电影必须诉求于一种本质化的文化想象,但其电影的生产和接受却表明,文化中国的想象并不能超越多元化、差异化的华人身份和华人经验。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国有经济预防腐败监督制约
    体制改革策论                            
    李济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60-76.  
    摘要1910)      收藏
    国有经济腐败现象严重的基本原因在于诸多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不科学,如:种种非科学观念和工作机制造成和容忍了“一把手”的个人专断权;国有企业监督体制设置形式主义严重,所有者基本被置于监督制度之外;经营管理制度漏洞多、不严密;对国资监管人员权力运用的制约不严格、无力度。有效遏制国有经济腐败现象及其他不合理行为,必须根据公有制的本性,按制衡有力、制度严密、监管民主的原则,对国有经济预防腐败监督制约体制实施革命性变革:以权制权,革除个人专断的制度性基础;民主反腐,所有者(人民群众)分享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国家对企业进行制度干预,堵塞滋生腐败的制度性漏洞;制约国资监管的政府官员,国家规制监管科学化。国有经济监督机制改革,必须澄清一些思想误区,如“企业家”迷信、“政企分开”迷信和“反对政府干预”误区,“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迷信、“国家”迷信和“所有者代表”误区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历史视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演进与理论溯源                            
    胡慧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77-86.  
    摘要850)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今中国经济领域的新课题和热课题。 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故而产生了一些诸如概念炒作和“新瓶装旧酒”的质疑声。基于历史视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结合动态演化的时空条件和有意识的能动选择,找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依据和经济理论根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界和实践中的困惑,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地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分必要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可谓正当其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文艺与政治的撞击(上)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87-109.  
    摘要1092)      收藏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胡风的文艺理论更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学术之小说与文体之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两种视角                            
    王齐洲, 王丽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110-121.  
    摘要1931)      收藏
    《汉志》是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著录小说家的,其判断标准是政教学术,而非文学或文体。在说话伎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俗小说,是以审美娱情作为追求的一种新文体,有明显的文学文体特征。学术视角与文体视角并非截然对立,其所对应的文本形式常有交叉。两种传统和视角的撞击与融会,使得中国小说观念错综复杂。小说史研究理当尊重历史,努力揭示古人小说观念的实际内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休闲时代的审美契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与未来                            
    于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122-130.  
    摘要1104)      收藏
    从休闲学视阈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日常生活休闲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美学界以及整个文化界引起剧烈的争论,症结在于对审美概念的误用。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日常生活休闲化是当下现实的特征,而断言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为时尚早。坚持休闲的审美指向,不断把日常生活休闲化提升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在休闲学领域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审判方式视角下刑事
    二审程序的制度功能
    ——兼评新《刑事诉讼法》第223条                            
    刘玫, 耿振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3): 131-140.  
    摘要1137)      收藏
    审判方式与审判制度功能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对制度功能不同方面的侧重会外在地体现为对审判方式的不同要求,审判方式的实际适用情况又影响甚至决定着制度功能的实然状况。新《刑事诉讼法》继续保留了全面审查原则,对刑事二审的功能定位基本没有调整,但改变了刑事二审“开庭为原则、不开庭为例外”的规定,明确了二审应当开庭的情况,制度功能预期与审判方式之间存在一定错位。根据我国刑事二审制度功能定位,审判方式的具体适用应注意严格把握不开庭审理的条件、规制二审法院选择审判方式的裁量权、保障开庭审理质量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以2012年重大群体性事件为例                            
    于建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4): 1-8.  
    摘要1186)      收藏
    自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使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但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又使这种参与具有独特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抽象愤怒与集体狂欢、民粹主义下的“无社会组织”后果、话语和行为的无理性破坏等。要重塑公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政府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思维。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与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综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是破解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政治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的
    基本内涵分析                            
     
     伍俊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4): 9-18.  
    摘要1504)      收藏
    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采取一定方式影响政治系统的决策、构成、运行和规则的行为。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渠道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系统决策和运行的行为。从规范的层面分析,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体现合法、秩序、理性、适度四个主要维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论2012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与海外市场竞争策略                            
    丁亚平, 储双月, 董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4): 19-46.  
    摘要1945)      收藏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拓宽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需要进行系统的探索。2012年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中,传统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等占据主导,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不同媒介跨界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进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实现海外市场竞争,需要直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借助于走向世界的市场机制和新的战略,寻求国产电影海外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 (4): 47-57.  
    摘要1304)      收藏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