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法律而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是最广义的法治概念。法治现代化的一般性含义和意义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和国家被法律所约束,要求其行为与法律相一致。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法治现代化的一个表现形态,必然具备法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身独特性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和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社会为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必须注重本土法律文化资源的运用和国外有益法治成果的借鉴之间的平衡,由此才能不断迫近普遍法治这一理性观念上的必然状态。
国际商事标准合同的拟定和推广是国际组织或机构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重 要路径之一。通过标准合同供给构建话语权,有助于培养非国家行动者的话语主体意识,借 助商事自治框架促进规则话语的隐性制度化,绕过传统国际立法的政治博弈实现话语内容的 创新。中国参与标准合同供给竞争中的核心困境在于既有标准合同的制度惯性,主要源于双 重机制作用:一是市场的自发标准化倾向导致的制度演进缓慢,二是先发势力的话语策略强 化了既有的制度格局。标准合同的竞争过程本质上是不同商事主体基于利益博弈而形成的 制度选择结果,其供给机制的竞争力取决于四大因素:当前用户规模、用户未来预期、产品先 发优势和新旧异质发展。对比中外实践可以发现,中国新时代标准合同供给机制应重视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公平正当的制定程序、全周期覆盖的辅助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竞争策略。
电影《阿诺拉》的走红,再度唤起学界对于独立电影的研究兴趣。而即兴这个独立电影的重要特征也就相应成为一个被关注的主题。电影的即兴,本来就体现出肯定与否定这双重面向。从肯定性的方面看,它是自发、自然和自由的生命创造;从否定性的方面看,它又体现为行走于虚无和毁灭的深渊边缘的创伤体验。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复杂纠葛,也就引导我们重读、重思德勒兹的《电影 1:运动-影像》。在其中,即兴作为从运动-影像向时间-影像的关键转折点,也展现出三条不同的路线,分别是肯定性的游荡、从否定向肯定转化的衰退以及极具绝对否定性意味的反实现。从即兴这个全新的切入点出发,我们不仅得以对德勒兹的电影哲学进行重释,而且得以更深入理解电影之本体,真实之本质。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电影的制作、传播与接受方式,推动着电影艺术迈向数智时代。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未来电影呈现出数字化、生成化与交互化的显著特征与发展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构并赋能传统电影产业化创制流程,催生人机协同创作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版权争议、算法消解主体性、拟真影像引发认知异化等问题,凸显了技术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间的冲突。未来电影需立足“人机共生”,以伦理规约平衡效率与艺术性,实现技术革新与人文精神的协同进化。
“那喀索斯”神话的镜像母题(自我-他者)与“塔纳托斯”神话的决斗母题(生-死)揭示了屏幕内外人-机关系的权力动态。随着生成式 AI 的飞速发展,AI 逐步从屏幕内作为“想象性他者”的AI形象外延至屏幕外作为“替代性他者”的AI算法,屏幕内外的双重“镜像阈限”被打破,并行不悖的“镜中世界”和“现实世界”开始融合。在现实中,人类也在进行着一场事实发生的神话创世行为,并且将自身纳入了这一“在-世界-之中”的本体论游戏。作为被造物的“人工智能”逃出了屏幕框定的“伊甸园”,一个超现代性的“园艺神话”以“替代劳动”的方式温和显现。“园艺神话”和“决斗神话”方式虽异,但都以其现实的紧迫性,迫使我们直面“塔纳托斯”的决斗母题。
虽然美育实践经验对美学有着某种反哺的可能,但二者更重要的关系是作为美育基础理论的美学对美育认知和实践所具有的启示和引领的思想动能。借助逻辑分析、思想资源归类和跨界类比等方法探讨美学与美育的学理关联非常必要。美学能够为美育提供基础性的理论资源;美学能够为美育提供特殊的类比方法,强化审美判断的适配性和有效性,通过美学与美育之间、不同审美领域之间、美学范畴与美育实践之间等跨界领悟来实现;美学通过元语言等话语符号和现象类比为美育提供审美传递可实现的交流方式;美学为美育提供广阔的认知空间。美学将在诸多实践过程中助力美育推动和实现作为审美生命的学生之身心一体化人格成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哲学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影响,文学叙事也发生了空间转向。空间不再是被动的故事载体,而是主动参与叙事构建的重要力量。空间叙事已成为文学作品构建情节、组织结构、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重要方法。俄罗斯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小说有着鲜明的诗学特征,时间背景的模糊使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叙事特色。以空间叙事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横向归类的方式,可将乌利茨卡娅小说的空间叙事划分为家宅空间、游荡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层递进的叙事维度,这有助于揭示现代人情感的构建与瓦解、灵魂的困境与救赎、自我的重构与完善,从而思考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命运沉浮,诠释特定历史时期生存空间给现代人造成的灵魂困境及解脱之途。
服务业员工与顾客的负面互动事件频发,网络旁观者目睹负面互动事件后的道德判断机制及其驱动下的行为(网络评论)对事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典型负面互动案例,通过Python爬取5则样本视频下的网络评论数据,并对28名参与评论的网络旁观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结合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旁观者的道德判断通过三种路径实现:直觉评估的直接作用,道德推理的直接作用,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其判断驱动下产生四类典型旁观行为(道德反思、道德援助、道德惩罚、社交互动),这些行为进一步形成破坏螺旋效应,加剧负面互动事件的恶性发展。
较弱的供给能力与中文教学需求快速增长间的矛盾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有效、高质量地增加供给是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供给能否增加不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而取决于整条国际中文教育供应链的运行情况。畅通的国际中文教育供应链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对冲师资流动性大带来的负面影响,释放闲置、低效资源潜力,从而有效增加供给。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供应链,要采取“基于内容、由小到大、联点成面”策略,采取“无感伴随式”设计,进行评价体系、分享机制、教学者个人发展支持能力等建设。这三点可以解决国际中文教育供应链建设的多边平台冷启动问题、成本问题和参与者利益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