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上一期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理解与适用的疑难问题探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与侵权责任编规范的关系为视角
    夏 江 皓
    2025, 42(2):  1-14.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设了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留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并增加了兜底条款。学理上一般将离婚损害赔偿分为离因损害和离婚损害两种。从理论维度看,离因损害与离婚损害都存在难以逾
    越的理论困境。从比较法维度看,我国以离婚损害的立法例为参照,却制定了离因损害的规定;而在离因损害的立法例中,规定独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画蛇添足之嫌。从司法实践维度看,法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判决大相径庭。基于此,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理解与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应当注意协调离婚损害赔偿与离婚财产分割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通过诉诸一般侵权责任的路径来实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论数字经济时代非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路径选择
    江 海 洋
    2025, 42(2):  15-32. 
    摘要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数字经济时代,就非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而言,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数据应否确权以及如何确权影响着非个人数据刑法保护模式的选择,确权支持者与反对者思维虽有不同,但亦存在数据产权应仅具有有限排他性的共识,这是由防止过度保护数据持有者、预
    防数据驱动市场走向垄断以及避免法律的重叠冲突等因素决定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开的非个人数据无须刑法介入保护。鉴于数据产权的有限排他性与生产要素等特征,同时为了避免罪刑失衡,传统的财产犯罪罪名无法适用于保护非公开非个人数据。在前置法还未对数据产权进行明确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创设类似知识产权新罪名路径并非最优解,当前较为理性的选择是沿用数据犯罪路径。同时,应及时将对数据产权的例外与限制转换为非个人数据刑法保护的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鉴于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无论是数据集合或是数据产品,都存在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任 华 东, 刘 凡
    2025, 42(2):  33-45. 
    摘要 ( 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
    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电影地理学: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
    吴 艳 芳, 周 传 艺
    2025, 42(2):  45-60. 
    摘要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影地理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至今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专著、论文集以及导论、综述等文献资料,并形成了以欧美国家为主要阵地、以电影媒介的地理特性为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分支。这一学科分支主要探讨电影中的空间、地方、景观等表征内容及其所关涉的性别文化、地缘政治等话语体系,以及电影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及其与地理现实的关系等议题。我国对电影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步进行,但研究领域差别较大,且体现着一定的自主性与独特性。这种差异在当下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下,呈现
    出更多融合碰撞的交互性与可能性。
    拟造“情感”:基于Sora的智能交往实践与“拟像”反思
    王 晴 川, 郭 婉 君
    2025, 42(2):  61-72. 
    摘要 ( 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ora模拟世界的愿景,将使人工智能的技术权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它使人类身体的物理模拟和理想自我的角色塑造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并构成社会交往的物质基础;通过情境感知、情感计算与情境适配,每个人都能在机器技术建构的情境中顺畅而自由地交流。在
    更大的社会空间中,智能情感充当人际交往转向社会交往的中介,场景的智能涌现使个体情感得以激活、流通,并在循环往复的互动仪式中共享,进而完成数字“家园”的创造。然而,由于智能情感的实质是技术雕琢下的人工物,若以超越“他者”的身份进入交往场域则可能促发“拟像”危机,亦即人类情感可能会脱离原初的个体体验以及社会结构,成为可捕捉、计算、操控的符号体系。在“超现实”世界之中,交往或将面临“流动的亲密关系”“被操纵的情感”和“他者的消失”等潜在困境。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视频生产的影响——以Sora文生视频模型为例
    姜 博
    2025, 42(2):  73-84.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解智能技术的最佳方式在于“从技而谈”。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生产领域的深度嵌入,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智能化带来的启示。横空出世的Sora作为文生视频模型的最新代表,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领域的影响延伸至视频行业。Sora在场景塑造、镜头组接、影像叙事层面为视频生产带来革新,通过释放算力和逻辑洞见,加速了视频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摒弃“AI失业论”,以数字共识迎接智能挑战,强化人机协同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产业合作,培育人才支撑,把握视频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主动。
    微短剧分级制构想与规范传播路径探析
    闫 星 宇
    2025, 42(2):  85-96. 
    摘要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短剧是一种脱胎于短视频的创新数字视听样态,具有短视频和长视频相混合的特征,近年来其产量与问题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尽早规范其生产与传播路径,有利于推动微短剧实现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可参考国外规范影视传播的分级制度来应对其产量大、审查难的现实问题。微短剧分级管理具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满足不同年龄受众个性化审美需求、实现创作者个性化创作、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推动未来微短剧高质量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微短剧分为大众级、指导级、特殊指导级、限制级四个层次,通过创作前、创作中与创作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从而规范其传播对象及传播路径,优化分级制下的流量投放方式与商业盈利模式,促进微短剧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多元化发展。
    数字劳动三大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庞 跃 辉, 丁 乙
    2025, 42(2):  97-107. 
    摘要 ( 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社会在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推动下迈入数字化时代,引发了社会劳动模式的极大变革,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的数字劳动形态应运而生。数字劳动新形态既助推了社会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的革故鼎新,也给生活生产带来新的显性或隐性矛盾问题,从而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对数字劳动加以认知辨析。因此,在深入洞察数字劳动演进态势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劳动的主体性如何呈现、数字劳动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数字劳动是否存在异化的三大前沿问题,从哲学高度给予深刻分析论述,进而理性把握数字劳动本质特征,持续增强数字劳动优化效应,不仅具有深化社会劳动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主动推进社会劳动方式革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风险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适切与契洽
    ——生态型秩序要素功能凝聚及模式建构
    胡 锐 军
    2025, 42(2):  108-123. 
    摘要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益凸显的社会风险复杂性对既有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构社会风险治理的生态政治模式或将是一种创榛辟莽的新径。其逻辑基础在于历史所印、理论所证和实践所需。建构路径即根据社会秩序原理,借鉴生态法则所投射的自然法则,对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加注生态性含量并实现其功能的凝聚:秩序载体上,建设生态型组织并提升其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秩序规范上,增强生态型制度的韧性与弹性;秩序力上,强化生态型权力生长目标、生长路径和生长动力导引。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
    胡 范 铸, 郭 晔 丹
    2025, 42(2):  124-140. 
    摘要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向世界推广汉语”真正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行动是与改革开放“向世界学习”同步发展的,没有真正的改革开放,便没有真正的汉语国际传播。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互动直接关联,语言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而对之的命名也已经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为“汉语国际教育”,继而发展为今天的“国际中文教育”。从对外到国际,从教学到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术语的变化,更意味着理念的发展。只是,国际中文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的认知似乎并不很清楚。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就是以中文为媒介、以全球治理为理念、在国际上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而且,还需要更进一步确认“中文全球发展”的概念。即,走出只关注教学、教育的思维定势,在全球语言使用、语言服务、语言知识生产中推进中文发展,在中外协同的全球发展理念下推进中文发展。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推进中文的全球发展,在中文的全球发展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而以全球发展推进中文发展,以中文发展推进全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