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1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推进——兼论《数据二十条》相关条款设计
    陈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3.  
    摘要186)      收藏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与水平决定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动能的程度,对加快
    数据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确数据产权
    归属,基础是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是健全高效的定价机制,底线是保障数据要
    素安全发展。我国虽已明确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但相关法律尚未明确数据
    的产权归属,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尚未明确,数据要素市场
    交易与监管的边界也尚未清晰,所有这些阻碍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充分实现。故需立足
    数据要素市场的特征与现实,以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促进数据动态权属流动,构建统一
    开放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机制,同时厘清数据监管边界,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安全发展,实现数
    据要素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市场化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相变:生产方式如何塑造财产规则
    胡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4-27.  
    摘要125)      收藏
    当前关于数字时代财产权利的讨论持续不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针对较为具体的虚拟物品(如信息内容、游戏装备、账号、数据、虚拟币等),在特定场景中沿着
    既有法律框架或概念进行分析;一种则试图在原理上阐明数字时代究竟何种对象能够适用财
    产规则进行更好的保护,以及这种财产规则的构成要件为何,如按照“权利束”或“模块化”框
    架加以应用。有必要转换角度提问,即成熟的财产权利制度出现,不是因为法律研究主张为
    何种事物或利益赋予财产权就能自动实现,而是赋权的外部环境成熟了,才会催生相关利益
    主体提出主张,并推动相关利益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违背生产秩序的产权结构和财产
    规则不可能出现在数字时代,在生产方式进行巨大调整时,财产规则和其他部门法律规则一
    样,都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一是“破”,即挑战并打破传统制度,允许要素超越既有生产过程
    低成本流动;一是“立”,即根据生产方式要求树立反映特殊性的新制度,重新商定哪些要素和
    利益允许参与者继续占有和使用,划定边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回应
    袁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28-39.  
    摘要133)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对社会治理造成了现实风险,其作为生产工具已具
    备了类人化的推理能力与行为能力,在知识产权领域、刑事领域、数据应用领域等引发的新生
    问题已超出了现行法律的规制范围,私人技术资本正在成为数字空间的真实权力拥有者。但
    现行人工智能的治理范式过分聚焦于算法规制,而忽视了相关责任主体的整体义务建构,导致
    法学理论无法适应新生技术的发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方法论意义不强。面对生产力水
    平跃升引致的问题,法律规制特别是相关规则研究应靠前一步,以结构化的体系思维与完整的
    框架建构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范式,确保以规则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优势与制度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去疆域化,还是部落化?——英语人文学界的理论旅行 
    刘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40-55.  
    摘要121)      收藏
    欧美思想界形成的左翼“后学”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激进社会政治运
    动,70年代末退隐入学院象牙塔。历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孵化蜕变,理论从英语人文学
    术界越界,走过了从学术话语去疆域化到深度卷入英美社会的意识形态两极化和部落化的理
    论旅行。后殖民主义理论麾下的种族和族裔研究、性别研究机构,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中
    小学教材等渠道,使学术话语广泛、迅速地通俗化,与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LGBTQ群体的
    社会运动紧密结合。认同政治和政治正确的话语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相互推波助澜,
    形成了今天世界的混乱局面。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供了有力的批判与反
    思的武器,来解析理论的旅行和英美社会的乱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56-73.  
    摘要145)      收藏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
    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
    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
    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
    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
    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
    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
    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当代文艺思潮的“后人文主义”转向——从“人性”到“物性”的流变研究 
    罗崇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74-86.  
    摘要190)      收藏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
    “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
    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
    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
    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
    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厉震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87-95.  
    摘要145)      收藏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
    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
    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影化和戏剧化表
    演博弈的基本思维方法与路径。它们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虽然双
    方在观点上是对峙的,在实践中却是悄然接受对方的有益“养分”,是互为渗透与变革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冯果, 韩鸿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96-104.  
    摘要125)      收藏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
    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
    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
    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
    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
    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游戏、科幻与元宇宙: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孔令顺, 彭婷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05-117.  
    摘要179)      收藏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
    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
    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
    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
    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
    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资源依赖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微治理的自主性何以生成?  ——以上海市Y 组织为例 
    汪庆华, 白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8-149.  
    摘要2)      收藏
    我国社会组织对其他主体尤其是政府主体存在资源依赖,这对其自主性有所限
    制。已有研究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理解和操作化集中于社会组织的财务、人事、组织发展规
    划等方面,但对其业务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讨论较少且与其他方面自主性的区分不够。聚焦
    Y组织在参与社区微治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进行研究,发现在面向不同主体时,社会组织谋求
    自主性的主导逻辑有所不同:因对街道的资源依赖程度较深,Y组织采取“有底线地遵从”策
    略以管理对街道的资源依赖,并以专业逻辑为主导获得自主性;面对社区相关利益主体时,Y
    组织采取“操纵式地满足”策略,并以合法性逻辑为主导,拓展其在社区中的自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比较框架下的家庭重要性评价:对个体化理论的再思考 
    胡安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8-134.  
    摘要160)      收藏
    围绕家庭这一社会基本构成单位,个体化理论从“脱嵌”和“复嵌”两个角度分别呈
    现了“束缚命题”和“保护命题”,前者将家庭视为个体化进程中的束缚力量,而后者将家庭视
    为保护个体抵御各种风险的保护器。围绕这两个命题,在利用多种方法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
    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个体化倾向强的个体对于家庭和朋友重要性的评价都显著偏低,而
    家庭重要性评判和朋友重要性评判之间的差异与个体化的态度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在家
    庭与工作、家庭与休闲时间之间,个体化倾向更加促使个体赋予工作和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
    要性。这说明个体化进程对于家庭制度的冲击只是其对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机制冲击的个例。
    除了家庭之外,个体化过程也会对其他集体性机制(如交友)产生影响。尽管家庭重要性评价
    取决于家庭是否有足够强的经济能力抵御风险,但是,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个体而言,相比
    于家庭,其更加愿意赋予朋友以及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要性。这一发现表明,一个具有良好
    经济状况的家庭是促使个体化的一种助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数字经济环境下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模式的演变
    刘宪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14.  
    摘要109)      收藏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保证数据安全和保障数据共享活力同样重要,数据犯罪的规制和认定应当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现有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采用的是权利保护模式,即通过保护数据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行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权利保护模式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以非法获取行为为规制重点的前置化保护不当可能导致数据流通受阻;现行刑法规制数据犯罪行为方式的局限可能导致数据安全保护不全面。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应当采用秩序维护模式,关注数据价值实现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利益,看重一般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为实现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的秩序维护模式,立法者应当增设维护数据管理秩序的新罪名。在数据犯罪的司法认定上,也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做好保护数据安全和保障数据共享活力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数据刑法保护路径的分歧与解决方案
    林雨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5-28.  
    摘要99)      收藏
    在现有数据犯罪体系下,数据刑法保护面临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形式保护通过计算机犯罪罪名体系实现,实质保护通过保护数据内容所对应的法益实现。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导致司法实践中数据犯罪罪名适用不一。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是现有刑法规定无法直接反映数据对应的法益,并且司法上并未厘清数据犯罪的法益识别路径。现有的解决方案包括实质保护优先、形式保护优先以及两者结合等思路,但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彻底解决这一分歧。解决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需要立法和司法联动。立法上,应对实质保护条款进行必要改造,取消对数据单独的形式保护并设置专门的数据安全保护规定;司法上,应妥善处理不同法条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 ——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29-39.  
    摘要115)      收藏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电影绵延: 观众注意对电影时间的知觉建构
    谢诗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40-52.  
    摘要95)      收藏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Paidia的消逝:从电子游戏商品透视 当代消费-劳动的诱惑修辞
    夏莹, 潘沈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53-66.  
    摘要125)      收藏
    凯洛瓦将游戏置于Paidia-Ludus这一连续光谱中,并强调其中Paidia蕴含的自由与愉悦玩耍本能。而在电子游戏商品日趋普遍的现实里,凯洛瓦意义上的Paidia向度日趋消逝直至蜕化为诸如游戏化的修辞,并同时成为消费-劳动过程中的驱动话语:其一,电子游戏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的理想商品,虽然声称以玩家的愉悦玩耍体验为目的,但是其消费设计却并非意在形成一个玩耍本能的释放空间,而是构成一个与玩耍本能有些许交错但本质在于使欲望增殖并将其变现的控制场域;其二,电子游戏商品因其具备双重“确定的可能性”,即其作为商品在被购买前所具备的确定的可能性与其作为电子游戏本身所具备的确定的可能性,成为无摩擦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消费润滑剂,Paidia蕴含的自由与愉悦玩耍内涵在此蜕化为鲍德里亚意义上泛化的“娱乐道德”;其三,游戏化概念基于电子游戏商品普遍化的现实被抽象出来,并流行于营销、教育、培训等领域,不仅反过来重塑了一般消费品的营销逻辑,更为一种精巧的管理与组织技术作了掩护,无批判地接受这种游戏化修辞,反而削弱了Paidia向度下自由与愉悦的游戏所蕴含的创造性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互动叙事的两面性 ——电子游戏叙事中的作者复归
    张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67-79.  
    摘要123)      收藏
    电子游戏行业迅速发展,成为继印刷文字、电影、电视等之后的又一重要叙事媒介。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新发展,经典叙事学理论面对新型文本,亟待进行理论范式的更新。以电子游戏叙事中的作者为主题,运用叙事伦理方法论述游戏叙事中作者与玩家两个主体在
    叙事中的作用,可做如下探讨:首先探讨叙事学范式的发展以及将游戏纳入叙事研究的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游戏作品中体现出的“作者已死”的假象,此时的作者作为虚构世界的创作者,在游戏中隐藏于算法背后而非“已死”;最后阐明作者在隐身的同时对玩家及作品具有控制力,作者通过给予玩家被控制的自由,在游戏叙事中去而复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一带一路”沿线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恒龙, 田聪莹, 宋厚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80-94.  
    摘要118)      收藏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承接点,也是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如何评估合作区建设对考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成效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通过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可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东道国经济特征和合作区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可以显著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其中,外商投资流入和贸易规模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第二,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异质性,对收入水平较低、营商制度较差的国家具有更强的经济助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遵从到创造:社会企业获取 组织合法性的路径与策略 ——基于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
    许艳芳, 朱春玲, 曾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95-110.  
    摘要69)      收藏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制度观和战略观,探索社会企业实现组织合法性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纵向追踪社会企业佳信德润的整个创业过程,从动态角度探讨该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组织行动和策略,可以发现,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佳信德润在初创期和起步期,不得不服从外部制度压力,采取遵从环境等被动策略,以获取规制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则采取创造环境等主动策略,以提升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并通过建立联盟、公开讲述、获得第三方认证、推动行业发展等方式获取认知合法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br# 社会主义改造 ——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11-123.  
    摘要68)      收藏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
    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重构“言论”合法性: 民国初年报刊与政治关系考析
    周叶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24-134.  
    摘要83)      收藏
    进入民国以后,对共和政治的厌倦和挫败感弥漫于言论界。对于民国共和的失望,恰恰表明共和依然在读书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何种方式重塑、再造共和,构成了时人的问题意识。再造共和不仅仅指涉一种政治实践,就报刊史意义而言,更带出了对报馆与国事关系的重新理解。报刊言论所具有的经世功能,固然不断受到质疑、反思,但与此同时,读书人又试图创造新的言论形式、语言风格,重构报刊与共和政治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 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35-146.  
    摘要88)      收藏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法律论证研究在中国:成长与变化
    吕玉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1-18.  
    摘要86)      收藏

    法律论证研究在中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法律论证研究的孕育和出场,二是法律论证研究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三是新时代的法律论证研究。中国法律论证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具有不同的境遇和任务,亦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和发展重心。经过几十年发展,法律论证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独立研究课题,形成了诸多研究进路、研究论题和研究团队,并成为指引和引领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中国法律论证研究还面临如何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实语境,学习镜鉴域外法律论证理论,创建中国自主的法律论证理论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良知与正当共时性存在下的 算法正义原则 ——兼反思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之提问
    费小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19-36.  
    摘要76)      收藏

    道与现代自然法的共时性存在,体现为纯粹良知与正当的共时性存在,这有助于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及其相关的技术权贵+专用AI、脑机结合、通用AI等导致的人类灾难。其思路体现为德性上的三层逻辑阶梯,为了预防其共时性存在的冲突,需要在算法多元救济制度中进行功能划界:功利论(可体现为数据主义)与义务论(如正当优先)相对更适用于传统法域如私法法域,具体如平台与个人个性协议等;纯粹良知论下的法之道即中国自然法,可推出良知优先原则,日常隐而不用,限制适用于社会法法域,如涉及新人类、强AI等共同良知议题。综上是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的算法正义观,推论出以大范围正义为旨归的算法正义总原则:良知与正当的功能划界原则;即涉及强AI等社会法法域问题时良知优先,而私法等法域下正当优先。分原则是:虚拟界与自然界平等原则,新人类与人类平等原则,等。推衍之规则如:人控制机规则,即人的自由以不能选择脑机结合中的“机控制人”为前提。建议将此规

    则写入全球神经技术指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论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的“想象力消费”:现象、本质与反思
    陈旭光, 杨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37-49.  
    摘要99)      收藏

    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是近年中国剧集生态中的突出现象,此类改编剧降解了主流话语主导下“再现”历史的“正史”表达功能,加强了大众文化语境中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功能,尤其体现在“网生代”对历史可“穿越”、拼贴、杂糅、并置的想象上。这是一种具有明显青年亚文化特性的对历史的“想象力消费”。叙事游戏化与性别想象多元化是此类古装剧在环境、人物、时空设置、性别想象上体现出的新变化。结合大塚英志、东浩纪的二次元文化研究,可以认为这一变化实则表明“想象力消费”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乃至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原则。但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创作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调整策略,优化质量,以适应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边界、融合与文化再生产 ——科学主义视角下的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
    周安华, 杨茹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50-59.  
    摘要130)      收藏

    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当下,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跨媒介叙事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不同媒介利用各自的叙事特色,讲述相互独立但具有紧密逻辑关联的故事,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叙事艺术。注重叙事表达与媒介表意形式的电影,与跨媒介叙事紧密相关、相伴而生。跨媒介改编的出发点与症结、媒介的边界与融合、跨媒介生产中文本盗猎与意义增殖以及观众话语输出与叙事再生产,是决定电影跨媒介改编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数字人文、AIGC等新兴科技对电影跨媒介改编的赋能,亦以互动性开创了跨媒介改编电影的无限可能,并带来电影叙事革命的新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网剧改编的性别策略、网感呈现与价值建构
    范志忠, 潘国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60-69.  
    摘要76)      收藏

    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力图突破性别壁垒,逆转“看”与“被看”的性别权力机制,建构一种具有平权意识的影像话语。在叙事特征上,注意采用游戏化的叙事或非线性叙事。突出“类型+”的策略,以喜剧化的风格带来一种“轻语态”,契合年轻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少优秀的影视改编作品,则力图通过叙述个人的成长历程,塑造一种新型的理想化的人格,建构一种更合乎人性的审美家园,实现网络化的诗意栖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浪漫派的“幽灵”:基于卢卡奇对浪漫主义复杂态度的考察
    曹学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70-81.  
    摘要67)      收藏

    浪漫主义作为卢卡奇早期理论的重要来源,很快就遭到他本人的否定,尤其是在他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之后,更激烈地批判自己之前的思想。事实上,不论是在其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里,还是在30年代表现主义论争中,卢卡奇对浪漫主义都持敌意,甚至于到了50年代以后,卢卡奇仍极力抨击德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传统。然而,其早期所受的浪漫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这种影响或隐或显地仍出现在他后来的文学批评以及思想论争中。将其思想截然切断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在卢卡奇前后期思想表面的断裂之下,实则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指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晚明园林美学的生活范式转向与政治重构
    丁文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82-94.  
    摘要58)      收藏

    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阳明心学设想的日用转向的限度。在身—道的关系中,欲望和日常性分别成为道体所容纳的新内容和新场域,由此道统在治统关涉的范围之外创构独立于“得君行道”模式的生活空间。园林美学创构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治统缺位的自治性场域,以间接的方式削弱皇权的符号威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弱势的审美政治批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 ——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
    马得勇, 陆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95-107.  
    摘要93)      收藏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合层次和个体层次均不够稳定,但大学生比普通民众的态度要更稳定。同时,受访者集合层次的态度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即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态度比人格—认知及基础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态度更易变化。对不同变量间做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个体层次,权威人格、认知闭合等心理特质、政治立场与个体态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民众社会态度的不稳定并不能简单归因为测量误差,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一般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态度改变与特殊的国情、制度及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构建与公共健康治理创新
    唐贤兴, 唐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108-123.  
    摘要92)      收藏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不仅对医学提出了难题,更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形成了严峻挑战。需要从公共健康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基于价值、结构、工具维度建构分析框架,识别公共健康治理的价值共识、协同共治结构和政策工具。以青岛和上海试点的长护险制度为例,探索其背后呈现的公共健康治理的逻辑可以发现,健康议题的价值回归驱动了公共健康治理创新,治理权向多元化主体的扩散形成了健康问题协同共治的基础,长护险制度

    及其所包含的多元化政策工具使用共同促进了健康服务的共同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演变及其资源配置原理
    惠佩瑶, 胡晓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3): 124-140.  
    摘要87)      收藏

    以“淘宝系”为代表的平台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探索,形成与传统企业大相径庭的独特商业模式,尤其是基于免费定价策略的盈利模式不断演变,成就了平台企业跨界转变的汹涌浪潮。既有研究主要以双边用户非对称定价来解释平台企业免费向用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现象,但该理论无法涵盖平台企业同时对买卖双方免费的情境,且忽视了“市价为零时,技术服务市场的稀缺资源如何配置?”这一重要问题。可从资源配置视角出发,重新研究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通过研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发现“以服务换流量,再通过流量资源获利”是平台企业通过服务升级、版本分层、跨界协同等模式实现“免费盈利”的共性逻辑;通过对其内在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理论解,发现因用户流量资源集聚所形成的市场交易的总量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效率提升效应是平台企业的盈利来源;通过对免费技术服务市场的供需决策过程进行理论剖析,发现平台企业技术服务市场的稀缺资源配置是由用户流量与数据来驱动。相较于传统市场价格机制,以需求为中心的供给优化已取代以价格为中心的供需相互调整,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部门应当转变传统价格中心范式的市场监管思路,探索适用于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的新型监管方式,通过规范平台企业流量竞争行为,建立健全数据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的局限性及其法治构想
    邓 刚 宏, 刘 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13.  
    摘要100)      收藏
    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及其法治化是构建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数据资产市场化定价是主流的学术观点,也是数据资产交易实践的通行做法,但这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构建的定价机制,也不利于实现对数据资产交易的监管。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数据资产市场定价与数据资产的权利属性定位具有冲突,对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不具备生产要素定价的法治化基础。我国应当构建“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干预定价为辅”的数据交易定价机制,并实现其法治化。有必要从数据资产定价市场化与法治化的关系、政府干预数据资产定价的逻辑基础以及数据资产定价目录清单管理制度三个层面,揭示数据资产定价机制的逻辑,以其逻辑为基础,提出数据资产定价的具体制度,以规范政府干预数据资产定价的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网络账号市场交易的规范逻辑与制度进路
    商 希 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4-33.  
    摘要48)      收藏
    对于财产权益属性强的互联网用户账号,鉴于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开发价值,理应进入市场中进行交易流通。在考察当前市场交易乱象和司法实践处理难题的基础上,可对网络账号的市场交易必要性和可行性、规范现状、司法争议、践行机制等问题作出深入剖析,并据此总结规范层面的制度完善进路,以及司法层面的机制建设路径,以此回应当前各方主体关于网络账号市场交易规范化的制度诉求。由此,法治建设工作为网络账号的适度市场化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进而助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以要素流通为导向的数据权利理论及规范架构
    鲍 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34-54.  
    摘要54)      收藏

    构建能够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需求的数据权利理论基础和制度规范势在必行。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的数据权利知识图谱呈现出数据治理技术与权利规范相融合的趋势,数据权利“关系理论”内核更能适应数据要素市场的激励性、合作性特征。关系型权利具有自创生性,权利的内容必然有一部分掌握在事实层面的关系主体之间,因此,有必要考量数据被实际控制者占有的事实状态,避免控制者总是获益的“丛林法则”,将权利中的一部分内容以分权配置的实体制度模式向市场进行开放,达成制度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锚定效应”。更需要以体系化的程序规范,为市场自发承认的权利内容预留空间,解决实体配置制度难以触及的“剩余控制权”问题,其中包括以权利主体的商谈、数据要素对象的指涉、数据权利的价值实现、数据权利的风险影响、技术标准的软法规范等程序要素来形成数据要素市场的自发权利承认机制,促成数据要素流通的良性权利规范生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场景与银幕之间:早期罗马尼亚电影与重新发现“消失的”女性电影先驱
    安 娜·葛 雷 吉 克 (文), 冯 芃 芃, 吕 睿 (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55-70.  
    摘要51)      收藏

    虽然具有创新精神的女性人物对一些早期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有所贡献,但很少有女性的名字出现在巴尔干电影史中。原始档案与当时的报刊重现了罗马尼亚女性戏剧导演兼演员马里奥拉·沃伊库列斯库的电影制作活动,沃伊库列斯库的明星形象和戏剧经验对里昂·M.波佩斯库艺术电影公司早期故事片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沃伊库列斯库一生成就斐然,有丰富多彩的舞台生涯,并在 1912 年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在早期电影的制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沃伊库列斯库对罗马尼亚早期电影的贡献为切入点,可以充分阐释罗马尼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在大众文化中所占据的空间和扮演的角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社会主义现代性与电影现代主义
    拉 杜·托 德 里 奇 (文), 宋 雨 萌 (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71-78.  
    摘要55)      收藏

    就 20 世纪 60 年代上映的罗马尼亚剧情电影而言,它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强调休闲和适度消费,热衷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反映出一个能给公民带来体面生活条件的社会主义社会。简言之,它们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多个方面。事实上,对于社会主义罗马尼亚而言,20世纪 60年代是一个繁荣且对西方影响相对开放的时期,西方的现代电影就是此类影响之一。20世纪 60年代的罗马尼亚现代电影自带价值冲突。西方电影反映出西方现代化项目中存在的普遍焦虑,而罗马尼亚现代电影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呈现出模棱两可且自我批判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社会主义现代性会受到罗马尼亚电影官员和国家政要的严厉制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信用利差视角下绿色债券发行的行业溢出效应 
    倪 中 新, 吴 相 龙, 巫 景 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79-99.  
    摘要64)      收藏

    绿色金融对推动社会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宏观和微观调节作用意义重大。基于 2015—2019 年公司信用债的样本数据,通过交错双重差分法,可对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对二级市场中普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使得二级市场中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存在行业溢出效应,且信用利差降低程度在机构持仓比例较高、资本密集度较高、地区环境规制较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债券样本中表现更高。机制检验显示,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通过降低同行业公司的债务成本对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信用利差产生影响,而通过促进同行业公司发行绿色债券进而对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信用利差的间接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使得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在十五个交易日的事件窗口期内产生了超额回报率,引起了债券市场的即时响应和滞后响应。从信用利差视角识别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在二级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建设高质量债券市场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现代文化商品价值规律的迷思与澄清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杨 毅, 贺 浩 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00-114.  
    摘要43)      收藏

    现代文化商品的价值规律是文化经济学者首先面临的却也是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诸如文化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不取决于价值量等流行观点,使文化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笼罩着“不可知论”的迷雾,故亟须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作为逻辑起点,沿着“生产方式—价值内容—价格机制”的唯物主义研究理路廓清与重释这一议题。具体而言,第一,考察文化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的关系时,应彻底地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第二,将文化蓝本视作类似于土地的知识性客体从而考察文化商品生产过程;第三,计算文化商品的价值量时应以发生交换时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准,且实物型商品与服务型商品的价值形成原理有所差异;第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可拓展为决定某类文化商品乃至整个文化生产部门所得利润率与劳动量的约束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公共文化场馆经营的观念禁锢与市场突破
    丛 晓 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15-123.  
    摘要46)      收藏

    在公共文化场馆的经营过程中,虽然中国国家政策并不排斥市场元素的介入,但配套经济制度与有效激励措施的不足,导致社会上较为普遍地对市场元素介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合理性存在疑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创新性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对国内外类似现象的理论分析,以及对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困境都是在观念的禁锢与实践的因循中逐渐形成的,也必然需要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观念的更新与实践的突破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