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8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产业升级研究的微观探索: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付才辉, 赵秋运, 陈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1-13.  
    摘要695)      收藏
    现有的经济学文献对产业升级动力机制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层面,代表性的理论思路包括由需求面和供给面驱动产业升级的非平衡增长理论和由禀赋结构升级驱动产业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变迁的恩格尔定律、鲍莫尔定律和林毅夫定律。然而,在经济学研究文献中,产业升级动力机制更多侧重于所谓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经济学原理,缺乏在企业层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的实践过程的全面而清晰的理解。然而最关键的还是应聚焦于企业自身的动态核心能力,但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又以企业的自生能力为必要条件,即企业的资源禀赋结构需要与企业的价值链结构相匹配。未来深入研究基于企业自生能力的微观产业升级机制,可以将经济学文献侧重理论机制和管理学文献侧重于实践内容的特征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论戏曲电影的叙事修辞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14-28.  
    摘要1036)      收藏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诗电影探幽—比较视阈下的诗影共谋
    熊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29-39.  
    摘要645)      收藏
    在电影《妖猫传》中,文学与电影叙事融合与互动。《长恨歌》作为该电影的背景文本,其诗歌意象的电影表现能越过影像本身的叙事性-诗性之争,引领我们考察电影诗性再阐释的潜质。在现代诗人洛夫的同题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意象被具有异质性的蔷薇意象所取代,喻示其影射的杨贵妃形象由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转向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体系的蜕变;而在电影《妖猫传》中,两种花意象相互交缠,凭借《长恨歌》文本的文学叙事性与影片镜头语言的非叙事性共生为一种突破载体意识的诗性,进而实现一场模糊载道与言情之界线、回归本土形象思维的诗影共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内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内在超越论及其诱发结果
    任剑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40-53.  
    摘要647)      收藏
    以内在超越确定儒家思想特质,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主张。这是力求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质的一种进路。随着中国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说流行开来以后,人们发现中国也有外在超越论说,西方同样有内在超越言述。于是,内外在超越便不足以用来界定两种文化的特质。即便承诺内在超越的断言,那么需要看到它的双刃剑性质:它并不单纯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优势,同时导致了两个严重的阻断。儒家必须致力于实现三个突破,才能连接两个长期的阻断——神对人的规范与约束、物对人的独立与价值。由此,儒家及中国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失于现代首创的败绩,承诺高位政治规则和认知外部世界,逆袭上位,实现古今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际制裁与合同履行障碍
    石佳友, 刘连炻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54-73.  
    摘要737)      收藏
     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多家中国企业受到美国制裁。从宏观层面看,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制裁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企业的供应链安全造成巨大损害;从微观层面看,被制裁中国企业相关合同的履行障碍问题如何应对值得关注。国际商事交易中,一方主体因制裁措施的实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合同履行障碍在相关合同准据法下会被如何认定?国际制裁导致合同履行障碍的风险应如何通过事前的合同条款安排在合同双方之间分配?对于国际制裁导致的合同履行障碍,在中国法框架下应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有鉴于此,在对国际制裁及由此引发的合同履行障碍进行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制裁导致的合同履行障碍是否构成债务人免除合同义务的事由进行比较法分析,讨论实践中通用的国际制裁相关的不可抗力条款、免责条款及合规承诺条款在适用效果上差异,并就国际制裁导致的合同履行障碍问题在中国法框架下的应对提出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社会治理路径下我国白领金融犯罪之防控
    赵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75-88.  
    摘要519)      收藏
     白领金融犯罪是金融领域内的管理者、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利用职业便利牟取非法利益,对金融秩序及他人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目前,由于刑法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白领金融犯罪的复杂性、专业性等,我国白领金融犯罪的防控面临困境。综合性的社会治理手段多元、全面,在预防白领金融犯罪时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控制犯罪的滋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有助于探寻白领金融犯罪的多元防控路径及具体防控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自贸区构建人才高地劳动标准问题研究 ——以劳工权利保护为视角
    张志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89-104.  
    摘要558)      收藏
    自贸区构建人才高地的劳动标准应着眼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在国际维度上,应有所取舍地对标国际劳工公约的国际劳工规则和标准,借鉴美式与欧式双边自贸协定中有关劳工条款的有益经验和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国内维度则应着力聚焦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和国家的制度供给水平与能力。前者提供了国际化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劳动权利保障规则,后者则体现了本国立法者意志和制度供给水平。具体来说,可以有选择地吸纳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部分和精髓,提高人才流动自由度,以及采取更为灵活的工时制度等。在实现路径方面,除了考虑让国际通行劳工标准有条件在自贸区落地试行之外,还应在国际劳工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中扮演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同时将美欧FTA有关跨境自然人流动精细化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条款作为参照系,结合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实际需要,有条件地在区内实现中外人才和劳工的有序流动。当然,从国内立法角度着手,理应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方法,最大限度扩大自贸区立法权限,实现既定政策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大数据和创构认识论
    王天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105-114.  
    摘要427)      收藏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更深层次展示了大数据的重要性。正是在大数据基础上,汇聚了信息科技发展过程中生发的新认识论旨趣。从电子计算机到智能算法的哲学研究,新的认识论旨趣相继出现,不仅在计算机哲学研究中有程式认识论,而且在智能算法的哲学研究中提出了算法认识论,这些都是不同于面对既存自然世界认识的认识论旨趣,属于相对于描述认识论研究的创构认识论探索。创构认识论旨趣源自创构活动,创构是信息创生意义上的整体建构,而创生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基于大数据的创构活动展示了从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到创构世界的发展,其中不仅意味着从描述性认识到创构性认识,而且意味着从描述认识论到创构认识论的镜像扩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西美尔“货币”哲学话语的现代遗产及其思想史效应 ——基于马克思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蒋伟, 任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115-127.  
    摘要799)      收藏
     货币,作为中介和符号,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枢纽。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性研究中,阐释马克思货币哲学,引入西美尔视角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常忽视西美尔的货币哲学的内在维度,也缺乏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效应的考察。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是一种基于对货币、所有制、生产方式等结构关系的阐释而形成的唯物史观及其批判理论范式。比较之下,西美尔对货币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心理体验和互动交换关系的文化社会理论范式。西美尔理论是对马克思宏观结构分析的补充和拓展,并直接影响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路向。这为卢卡奇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西美尔货币哲学话语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内涵,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也有启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莎士比亚戏剧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对立统一
    周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1): 128-140.  
    摘要643)      收藏
    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大特质。从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演出场地、观演习惯、戏剧艺术特质和环球视点四个方面出发,可分别阐释娱乐空间与仪式空间如何构筑公共空间,观众与演员共同参与演出形成的仪式化观演关系,角色以有形的表演展现精神的无形以及用有限时空展现无限时空的时空艺术之本质,戏剧艺术综合性特质所带来的世界舞台的环球视点。借此可说明处于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莎士比亚,处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兴起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变革点上,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世俗与神圣的对立统一特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什么是文科?——现代知识的型塑与体系
    刘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1-19.  
    摘要6994)      收藏
    在逐渐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在知识观念、模式和体制方面呈现大量矛盾、断裂、变异和转换。通过追溯文科(liberal arts)在欧洲现代知识模式中的谱系发展,可以探讨现代中国知识体系与模式的西方来源与基础。在此将对西方和中国传统做扼要的比较与历史回顾。随后讨论欧洲知识模式与思想观念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和转换,梳理文科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制度和知识模式的变化,在思想史、学术史的框架下,反思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从理论的中国问题的角度,来把握西方知识体系在中国的百余年遭遇,以期开启中国当代思想史的新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实践探索、理论集成与传统承继——再谈共同体美学的三个维度
    饶曙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20-28.  
    摘要7056)      收藏
    共同体美学作为电影美学的新方向,具有三个重要品质:其一是实践性,即同步追踪电影实践的新发展、新可能,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的发展变化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电影科技尤其是电影高科技如数字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乃至改写与重写。其二是集大成,即要批判性、创造性、建设性、整合性地继承过去电影理论研究、美学理论研究当中有价值的成果。其三是承继性,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转化,也是与世界电影精神互通的产物。或许,共同体美学可以提供一种理论方法、理论构架、理论模型,开拓具有强大包容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理论空间、理论张力、理论境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何谓共同体?——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和问题意识
    刘晓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29-38.  
    摘要7357)      收藏
     共同体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以成员的和谐、安定、组织的稳固为目的以及浪漫梦幻的精神特质。如此包容的内涵得以不断将之嵌入到新的语境中予以重构,这也成为电影审美层面与共同体进行联姻的基础。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尤其是中国电影美学历来强调影像文本及其与相关艺术门类的关系,此外,中国电影美学同样具有感官愉快的功能,且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联系。事实上,我们没有将中国电影美学的共同体本性很好地融入实际拍摄实践中,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讨论所应当持有的问题意识,也应该从对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思考中找到解决当前电影困境的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共同体美学的多维想象——基于近年国产影片发展趋向的分析与反思
    鲜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39-49.  
    摘要6907)      收藏
    作为对想象的共同体之审美层面的强调,共同体美学存在着社会、国家与人类的多重维度。这些维度不仅在近年国产影片发展趋向中有所体现,也呈现出共同体美学内部的复杂层次和关系。其中,近年来最为常见的以国家共同体想象为主导的影片虽然致力于以共同体美学来缝合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对社会共情的征用效果往往又成为缝合成功与否的关键。相较而言,强调社会共同体想象的影片虽然以对社会问题的影像呈现来唤起观众共情,却又往往与国家共同体想象形成紧张关系。而作为共同体美学新趋向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想象为主导的影片,虽然在与国家共同体想象的配合中形成了以中国经验来讲述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却又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其在社会共同体想象上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协调共同体美学内部的多维想象,使之最大化地形成合力,仍然是今天打造共同体美学应致力思考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劳动作为出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问题史
    常利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50-71.  
    摘要7158)      收藏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文章《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其中指出,1957年仅有小部分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能升学,绝大多数将不能升学,主要出路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以这一社论为切入点,通过对1957年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小学普通教育和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历史实践过程。其典型表现是将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视为“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重要议题,那么,如何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作出时代性回应就成为理解这一问题史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区乡村干部群体发展的涌现与流动机制——以农民协会为考察中心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72-87.  
    摘要7033)      收藏
    20世纪50年代初期,乡村干部匮乏是新区建政面临的普遍问题,并一度对新政权的正常运行产生消极影响。征粮、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运动中逐步组建的农代会和农协会,为新式乡村干部群体的大量涌现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在大会上组织“诉苦”是发动农民改变“宿命论”和“变天”思想顾虑的重要手段,而在诉苦过程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往往成为农协会早期的骨干成员。因任务紧迫,一些农协会领导职务在早期往往被阶级成分和道德品质存在瑕疵的乡村社会成员所占据。随着减租退押和土改等运动的深入开展,针对这些成员的人事轮替也随之发动,新发现的贫雇农积极分子顺势填补他们的位置,使此时期乡村干部群体呈现了较明显的流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式治理手段与阶级斗争学说的高度耦合,最终形成此时期乡村干部群体发展的涌现与流动机制,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势转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问题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恒龙, 张玲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88-104.  
    摘要7239)      收藏
    自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携手共建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但仍有个别国家为了维护其自身地位和利益,肆意炒作中国借此推行“债务陷阱”,阻碍了倡议的顺利发展。因此,通过选取“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的GDP、货物和服务出口以及外债总额存量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情况做一个整体研究,对比考察其负债率、债务率及其增长率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变化,并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外债总额存量以及负债率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增加了沿线国家的外债存量,加重了部分国家的债务负担,部分沿线国家也存在债务问题,但倡议对沿线国家的负债率及其增长率影响都显著为负,减轻了其债务风险,中国并不是造成其债务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没有使其陷入“债务陷阱”,关于“债务陷阱论”的指责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杨振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105-117.  
    摘要6845)      收藏
     纵观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对养老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与坚定,其间不断调整对养老问题的介入,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走向全社会、多方面共同承担,从只做运动员走向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由于养老活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决定的。但中国仍然存在养老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到位、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不清晰等问题,应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厘清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的边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试析“交叉性”在美国的实践及其困境
    陈筠淘, 黄奇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118-128.  
    摘要7299)      收藏
    弗洛伊德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种族主义的讨论,但不能仅仅将这起事件简单理解为种族问题,而应同时对由此而引发的“黑命攸关”运动进行全面审视。“黑命攸关”运动与过去传统的民权运动存在着差别,它实质上是一场由“交叉性”所主导的身份政治运动。“交叉性”是黑人女权主义者为回应人们对身份政治狭隘群体意识的诘难而提出的理论,其目的在于消除多元身份之间的隔阂以增强反抗力量。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交叉性”却遇到了诸多严重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身份政治漠视经济问题的错误,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因而难以在现实中有效聚合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这启示我们,新的社会变革仍应重回寻求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之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英国文学叙事中的民族认同建构
    吴庆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2): 129-140.  
    摘要7202)      收藏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神话原型、象征体系和文化风俗的复制和诠释。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样态、创作范式叙述和建构着不同时期的民族认同,英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叙述、复制和彰显了民族认同的时代特征。早期的英国文学叙述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文艺复兴以及17世纪文学准确地表征了民族认同中不断演变的英格兰性;18世纪以降的英格兰文学、苏格兰文学和爱尔兰文学的多样性准确建构出民族认同的不列颠性;20世纪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拓展了英国文坛的全球化文学叙事样态,同时建构出英国文学民族认同的世界性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百年大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br# 历史脉络与经验解构#br#
    陈 家 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1-12.  
    摘要549)      收藏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各个阶段的伟大胜利,一个重要的秘诀在于拥有一支坚定执行各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宏大干部队伍。而这一队伍的构建又有赖于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梳理百年大党干部选任制度演化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党管干部、突出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强化民主选拔与绩效导向,以及突出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等有益经验。面向未来,党还需进一步拓展干部选任视野,坚守绩效标准,科学选人用人,畅通优秀年轻干部成长通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构想#br# 的百年演进与基本经验#br# #br#
    熊 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13-22.  
    摘要442)      收藏
    传统帝国体制解体后,面对对外反抗侵略力争民族独立、对内统一政权力求国富民强的历史使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的目标构想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设想到现实、从改革到定型、从巩固到开创的历史演进过程。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要始终遵循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走稳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历史与文艺的互动考察:#br# 重读红色电影人贾霁#br#
    陈 犀 禾, 王 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23-37.  
    摘要403)      收藏
     电影批评家贾霁的文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的戏剧活动、“十七年”的电影批评与创作以及新时期的电影批评与电影教育。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贾霁形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又因其对《武训传》的批判而得到强化。新时期,贾霁跳出国家理论的批评视野,反思电影作为艺术的表现方式。他的文艺思想折射了时代主流价值和文艺思想的光谱。需要结合具体时代语境和对当下问题的回应之双重历史视角来确定贾霁文艺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协商现代性:#br# “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br#
    苏 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38-49.  
    摘要488)      收藏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受到中国早期电影传统及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双重影响,该公司制作的家庭情节剧,多以家庭、婚恋为中心,折射出战后香港中产阶级处于变化中的价值观念,它一方面肯定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现代价值观念的普适性,特别是通过对各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这一类型体现了协商现代性的努力,投射出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国语片在“冷战”背景下的独特面貌与文化想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银幕新人的生成#br# ——电影《李双双》再解读#br#
    张 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50-64.  
    摘要545)      收藏
    电影《李双双》塑造的女主人公李双双,以其大公无私、美丽爽朗的形象成为社会主义时期银幕新人的代表。影片中李双双的政治意识以一种浑融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以涵容民间公义、情理的方式来发挥作用,从中可见出,乡村传统的道德伦理、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在新人的主体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准将敢于斗争和“不记仇”的性格赋予李双双,创造出一种理想化的主体形态。喜旺则代表着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大多数农民的状态,通过“先结婚后恋爱”,转变为更加符合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的主体,而双双也和喜旺建立起一种更为平等的夫妻关系。在新人的塑造过程中,编剧、导演与演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从中亦能够看到上海电影传统与延安电影传统的对话与冲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从欧盟重视东盟关系审视欧越#br# 自贸协定及其对中国的启示#br#
    宋锡祥, 孙琪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65-84.  
    摘要424)      收藏
    《欧盟-越南自贸协定》(EVFTA)已于2020年8月1日生效实施。该协定涵盖数十个议题,囊括采取泛欧FTA文本模式,创新实行泛欧的“三轨制”原产地规则,进一步改革完善“P-G”与“G-G”争端解决机制等一系列高标准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相比之下,我国正在朝整体性和综合性方向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自贸区体系,但在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定时始终存在规定较为笼统、简单,文本条款较为保守、传统,制度设计缺乏新意和新的突破等问题。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参考、借鉴EVFTA中的有益经验及合理成分,结合中国近20年来FTA的发展经验,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FTA谈判对象精准施策,灵活选择“双轨制”原产地证明方式,完善劳工保护法律制度并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机制,建立以“软法”为主的争端解决机制,并积极推动建设高标准的中国FTA网络体系,以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引领,精准对接最新、全面、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加强对全球和区域及双边自贸区网络发展战略的合理布局,设计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FTA“范式”等策略来推进自贸区建设,以更加成熟的中国自贸区制度体系应对当下国际贸易投资所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邻接权的体系构成: 本源、性质、扩张
    徐 聪, 李 子 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85-97.  
    摘要590)      收藏
    肇始于罗马法时代的邻接权制度是广义著作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邻接权权利内容的法定性以及权利类型的多样性,使其一直为著作权法界所关注。但学界对于邻接权与狭义著作权的本源、属性等区别莫衷一是,我国著作权立法亦未直接对此作出回应。现有的广义著作权法理论由于缺乏法教义学上的体系指引,不仅无法充分发掘邻接权制度承载的规范意义,甚至因此而被诟病。从邻接权体系的制度溯源与本质属性入手,可重点探讨各类邻接权共通的规范效力,力求更好地把握其与狭义著作权之间的异同关系,寻求其扩张限度内的价值指引,补充完善著作权法的理论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鉴赏判断及其四契机运用之必然性#br# #br#
    鲁 卡, 程 相 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98-107.  
    摘要349)      收藏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同于逻辑的规定性判断,无论是从现实经验的角度,还是从严格的逻辑学的角度,都不适合把它只视为一个在语言上(无论说出与否)发生的判断,从而对它进行单纯语形或语义上的分析;而且鉴赏判断所真正评判和断言的也不是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它是从鉴赏活动本身的反思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一般判断形式,是这一反思的表象,亦是鉴赏判断本身的概念的表象,因为构成这一判断形式的各要素即表征着鉴赏评判的各方面特征,而四契机所阐明的是鉴赏判断本身的特性。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就是以鉴赏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进而对它的概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四契机运用的必然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社会转型视野中的艺术管理#br# 知识谱系研究#br#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108-117.  
    摘要406)      收藏
     艺术管理的知识谱系研究,既包括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分析,也包括对其体系形成的过程研究。前者重在逻辑探讨,意在分析其知识体系结构合理与否;后者重在历史回溯,意在阐明其兴起的历史动因和发展的学理依据。知识谱系不仅是一种体系描述,更是一种研究方法,致力于实现逻辑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统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发展都必然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转型迄今尚未完成,这一历史进程不仅影响到“艺术管理”学科的过去和现在,也将深刻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br# 我国智慧养老政策分析#br# #br#
    杨 莲 秀, 胡 孔 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118-127.  
    摘要464)      收藏
    “十三五”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但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与持续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之间的数字鸿沟正不断拉大。以最新出台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为分析样本,借助政策工具理论,以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以政策工具和老年人需求层次为分析维度。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工具的分布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具体的组合匹配上也有区别,老年人群体需求满足占比不均,且不按照从低到高逐级满足。因此,未来政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观念,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调整政策工具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工具的细化分配,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大变局时代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现状与趋势#br# #br#
    傅 敬 民, 喻 旭 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4): 128-140.  
    摘要423)      收藏
     应用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变局时代的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研究内涵日益深化,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研究方法愈加多元,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更为突出,在翻译研究学科发展中具有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学界对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认识却依然未能达成共识。有鉴于此,基于症候阅读和描写理论的方法,可梳理与分析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现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目标,探索其发展趋势。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具有自洽的发展逻辑,植根于我国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形成了四个维度的研究范畴:应用文体翻译研究、应用型翻译问题研究、各种理论针对翻译的应用性研究以及应用翻译研究的话语体系研究。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应该顺应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增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意识,在中国文化外译、中国知识话语形成、技术与翻译融合等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
    马得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1-16.  
    摘要498)      收藏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法律秩序与海洋法律规范具有同质性,但是两者的发展并不同步。从时空序列和涉海规范角度看,海洋法律秩序的生成可以界分为第一海洋法律秩序、第二海洋法律秩序以及第三海洋法律秩序。社会系统动力学视阈下考察海洋法律秩序生成的规律与发展趋向,成为回应海洋强国标准的重要参照体系。海洋法律秩序生成的核心范畴在于对海洋法权演进的合理阐释,以应对海洋秩序中的法治困境。展开海洋法权的定量分析有力地佐证了新时期海洋法权基本内涵重塑的合理基础,同时也诠释了中国所倡导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审判中心论#br#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层逻辑#br#
    徐 昀, 李 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17-32.  
    摘要343)      收藏
    在事实查明层面,案卷移送制度、审前准备程序与审判中心主义存在功能主义关联,因三者功能重叠且程序前后相继而形成“实质化的阅卷+有必要才召开的庭前会议+形式化的庭审”之事实查明的结构,进而导致审判中心主义被消解。以司法一体化为特征的刑事诉讼纵向线性结构或行政结构,对于事实查明的程序正当化没有功能需求,是消解审判中心主义的深层原因。因此,我国刑事诉讼需要完成两次转型跨越三个阶段:从行政结构到司法结构;从职权主义模式到当事人主义模式,才能实现实质的审判中心主义——被告人中心主义,才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刑事诉讼的从技术到理念的一系列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传奇叙事的#br# 现代性转徙#br#
    程 波, 袁 道 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33-45.  
    摘要408)      收藏
    传奇是中国古代文学多种文体的整体叙事范式,这种叙事范式在中国电影中也得到了承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传奇叙事呈现出明显的旧式伦理道德审美的特征。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迭变,这种前现代性叙事范式在审美和表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转换。结合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语境,考察中国当代电影的传奇叙事在重视历史书写的中国叙事诗学中的流变历程,并从这种流变中探寻某种现代性症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后理论、后电影与文化研究之后的理论#br# ——再论后理论之争#br#
    刘昕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46-55.  
    摘要426)      收藏
     电影研究的后理论、后电影等概念,与文学理论使用的后结构、理论之后等,虽都翻译为中文“后”,却有其各自的问题意识与对话对象。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齐泽克对波德维尔等人后理论的批判,具有转折时代的特定思想意义。在文化研究衰微之时,齐泽克的再符号化与后理论的认知研究,构成了“索卡尔—文本”事件之后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理论选择。在当前后电影状态下,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与电影哲学的稳步推进,显示着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人文研究的新契机与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br# 居民权利与义务的失衡#br# ——基于上海社区田野调查的思考#br#
    俞 祖 成, 黄 佳 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56-67.  
    摘要518)      收藏
    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审视人类社会得以建构和存续的重要视角。如果将这一视角运用至城市社区治理领域,那么不难发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目标均同时指向“居民义务先定、居民权利后生”这一观点。破解我国城市居民在社区场域享受越来越多的服务(权利)的同时,其作为社区主人翁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在不断消退乃至消隐这一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关键路径,在于构建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均衡的社区治理模式。基于走读观察法和定点观察法的上海社区田野调查发现,居委会的过度行政化、居民自治的低水平运转以及社区共同体意识的日趋淡薄,成为导致居民权利与义务失衡的主要原因。未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和政策支持,更需要立足于居民责任和义务的居民自治以及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塑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政策介入、社区类型与#br# 社会组织行动策略#br# ——基于上海爱芬环保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案例的历时观察#br#
    李 健, 李春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68-78.  
    摘要398)      收藏
    摘要: 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组织因其在实现社区垃圾分类有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广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究竟如何开展社区垃圾分类仍缺乏深入的揭示与归纳。从政策介入与社区类型两个维度构建出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以过程追踪方式对爱芬环保介入的四个不同类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及选择逻辑。研究发现:(1)相对于政府的强制性,社会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更能够在社区动员中不断调适其行动策略来适应不同情景,进而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经历了从说服、参与、赋能到授权的转变,在参与方式和内容上发生显著变化;(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具有权变性,受政策介入和具体情境的双重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与#br# 特色农业发展机制#br# ——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考察#br# #br#
    熊 德 斌, 欧 阳 洪 姝, 李 佳 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79-92.  
    摘要460)      收藏
    以江西省赣南脐橙产业升级历史变迁为案例基础,采用时间线索,分三个阶段来分析赣南脐橙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的演化过程。采用单案例研究法,从要素禀赋的变化联系到产业升级的变迁,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主体进一步地剖析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背后的推动力量,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在推动赣南脐橙产业发展上的有为之处。赣南脐橙产业的升级历经了从农业上的自给自足到工业上的崭露头角最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总结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模式,提炼出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新冠疫情环境下企业社交媒体使用#br# ——以公共社交媒体为调节变量的研究#br#
    湛 军, 王 璐 瑶, 郭 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93-109.  
    摘要489)      收藏
    疫情期间,以企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代表的企业社交媒体在防疫安全、信息交流、组织协同、生产运营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员工参与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网络平台发挥应有的效果。国内外有关员工的企业社交媒体使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不足,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受何种动机影响尚不清晰,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对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产生调节作用的显著区间仍缺乏量化数据支撑。因此,基于使用满足理论(UGT),该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企业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使用动机以及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三者间作用机理的模型框架与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信息共享和自我记录是员工使用企业社交媒体的动机;只有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达到中等偏上或更高水平,才会在信息共享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娱乐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之间产生正向调节效应。此外,通过Johnson-Neyman方法分析,获得了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产生调节作用显著区间的量化结果。研究发现有助于企业社交媒体使用程度、使用动机以及公共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三者间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国内企业解决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不误正业”的员工反而“不务正业”?#br# ——多任务时间取向对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br#
    胡 晓 龙, 马 安 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 (5): 110-122.  
    摘要542)      收藏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以资质过剩感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多任务时间取向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以及挑战性压力评估和阻碍性压力评估的边界作用。通过对323份有效样本的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多任务时间取向正向影响员工时间侵占行为;资质过剩感在多任务时间取向和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挑战性压力评估和阻碍性压力评估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了资质过剩感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多任务时间取向通过资质过剩感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了挑战性压力评估的负向调节和阻碍性压力评估的正向调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