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5-15
    影视理论研究
    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
    曲春景
    2007, 14(3):  5-10 . 
    摘要 ( 13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伦理诉求是人生在世的基本需求之一。这种需求,在民间主要通过故事的形式得以实现。从宗教到小说到影视剧,无论形式怎样转换,故事均是人们叩问交往困境、参照他人生存经验的重要途径。故事的魅力是由交往实践的焦虑派生而来的求知欲,人物的各种命运成为化解焦虑满足求知欲的最好答案。因此,影视剧的娱乐性是派生的,是满足这种伦理需求后而获得的心理平衡;其人文价值是内在于故事自身而不是附加在故事之上的。
    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的现代性(上)
    钱乃荣
    2007, 14(3):  11-15 . 
    摘要 ( 1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20多部影片进行不同程度的重读评议,说明了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佳作迭出,群星灿烂,具有与世界先进文化同步发展的深刻的现代性。
    论陈凯歌影片的意象创造
    潘源
    2007, 14(3):  16-20 . 
    摘要 ( 1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不仅具有精心铸造的叙事话语、声画语言和个性风格韵味,并且运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反思传统文化和人性,完成影片意象美的创造,体现出主创者在电影创新与审美追求上的起步、腾跃与求索。
    文学与艺术
    从《文选》所选碑传文看骈文的叙事方式
    王运熙
    2007, 14(3):  21-23 . 
    摘要 ( 10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选》选录的碑文、墓讠志、行状等碑传文,用骈体写作,崇尚对偶、辞藻、声韵、用典等修辞美,对传主的德行、功业等叙述往往概括笼统,与散体文传记如实地描绘传主的话语、行为等风格迥异。把《文选》所选蔡邕、任昉、沈约的碑传文,与《后汉书》、《南齐书》所记同一传主的篇章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差别。由此可以看到骈文特殊的叙事方式,并帮助理解《文选》选录作品的艺术标准。
    画 论 释 疑 七 例
    徐建融
    2007, 14(3):  24-28 . 
    摘要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必要对中国画史上几个重要的画学论点提出新的解释,因为长期以来对它们所形成的共识,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偏颇的——总之,都不合它们的本意。
    《诗·桧风·羔裘》、《素冠》作时补证
    邵炳军;张静
    2007, 14(3):  29-33 . 
    摘要 ( 1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王室太史伯为郑桓公策划东迁虢、桧之谋,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桧十邑,为灭桧东迁郑国建立了桥头堡;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郑桓公袭桧而取其地但未灭其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桓公死于骊山之难后,其子武公继续伐桧,鄢(邬)、弊、补、舟、依、黑柔 、历、莘(华)诸邑相继失守,桧国遂亡,时当周平王二年(前769年)。此年,武公遂从郑东迁其国于桧国故地新郑。《诗·桧风·羔裘》、《素冠》均为武公灭桧后所作,故其以“亡国之音”为主调。
    “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呼唤
    海滨
    2007, 14(3):  34-38 . 
    摘要 ( 1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文化视野下的《聊斋志异》科第观
    柴国珍
    2007, 14(3):  39-42 . 
    摘要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文化的角度,即从个体科场失意的心理与士子普遍的科举心态的层面上,从选贤用能与个体的怀才不遇层面上,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八股取士的层面上,从公平竞争的科举选拔制度与试官腐败的层面上,辩证、历史与客观地审视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所表现出的科第观,重新解读《聊斋志异》的科第观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学
    双字组合理解模式探索
    王淑华
    2007, 14(3):  43-47 . 
    摘要 ( 1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词语不断增加,计算机处理真实文本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未登录词。本文认为,从词典中的已登录词出发,描写每个单字的构词属性,如构词时的位置、能产的构词模式、处于不同位置的单字构词时对另一个构词成分在句法和语义上的要求、组合以后的意义理解模式等,有助于计算机准确地识别和理解未登录词。
    汉语方言“VVX”式动词重叠的分布与特点
    王红梅
    2007, 14(3):  48-52 . 
    摘要 ( 1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VVX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VV”和“X”相互配合使“VVX”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X”对“VVX”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X”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VVX”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被动句对动词的选择
    李允玉
    2007, 14(3):  53-57 . 
    摘要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汉语中“被”、“叫”、“让”、“给”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的介词。把现代汉语中这四个介词各个所适用的格式分成七类而考察七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出现在七类格式中动词的位置上,即有些动词能进入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有些不能。 但能够出现在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的动词在具体被动格式之下还不能出现。 总的来说,能否出现在七种被动格式的动词受动词表达的意义、音节、语体色彩与格式的制约。
    静态对称关系词语研究
    资中勇
    2007, 14(3):  58-62 . 
    摘要 ( 1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意义出发,结合语用表达,以静态对称关系句为平台,讨论了静态对称关系词语的语义特征、句法表现,以及静态对称关系的表达,并且用对称关系来解释主宾互换的问题。
    Rosch 原型理论与口译者的搜词策略
    毛忠明;程福干
    2007, 14(3):  63-67 . 
    摘要 ( 1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Rosch 原型理论的角度,可以探讨口译者由于想不起精确对应词而采用原型词以求得译文与源语之间宽泛对应这一策略:口译者通过调动处于原型词与精确对应词之间过渡状态的词——“次原型”词,以实现在原型词脱口而出之际的即刻“自我更正”,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政治学
    政府改革:责任、能力与绩效
    林尚立
    2007, 14(3):  68-73 . 
    摘要 ( 1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府职能决定政府结构,而政府职能决定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改革。市场经济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政府转变职能。但中国的政府改革,不能简单照搬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模式,而应该充分考虑中国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下,中国所进行的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府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再造,其目标是:建立责任、能力与绩效有机统一的政府。

    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变革的基本动力研究
    叶海平
    2007, 14(3):  74-78 . 
    摘要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利益与权力的辩证关系,地方政府有着追求并强化自身利益和权力的内在需求,这一需求是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变革的根本动力所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变革取向、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张倾向与区域市场自由化构成了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变革的基本动力结构。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这种动力结构的内在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变革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组织政治行为的人本观
    杨家騄
    2007, 14(3):  79-83 . 
    摘要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织政治行为是组织中的个体通过非职位性权力的运用,以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内利益格局和关系格局的活动。从组织政治行为的两重性分析组织政治产生的根源,并从人本观点出,分析组织政治行为的人性基础,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组织政治行为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从更加符合人性的观点出发,识别他人的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对他人的政治行为保持足够的职业敏感性,同时,要恰当运用权力并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避免自身政治行为的破坏性影响。

    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政治关系略论
    何平立
    2007, 14(3):  84-89 . 
    摘要 ( 1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NGO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这不仅与日趋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同国际政治中非理性因素不断泛滥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国际NGO虽在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其观念和行动都可能具有工具性和两面性,成为西方国家政府推行外交政策和和政治战略的喉舌和工具。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高兰
    2007, 14(3):  90-94 . 
    摘要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宗教社会学研究
    主 持 人 语
    李向平
    2007, 14(3):  95-95 . 
    摘要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宗教社会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高师宁
    2007, 14(3):  96-99 . 
    摘要 ( 6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宗教社会学是“改革开放”后才在中国起步的一个学科。从中国学术界对宗教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该学科在中国的主要进展、学科队伍等方面,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同时该学科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宗教甚至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治学
    宗教与香港社会:个案与理论的反思
    吴梓明
    2007, 14(3):  100-105 . 
    摘要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香港社会的宗教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香港社会宗教现象的一些个案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命题:一.宗教的社会功能,社会角色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二.同一地域不同宗教的社会功能和角色也不相同,并且可以互补;三.同一宗教在同一地域,其社会功能和角色因其时代不同而不同。
    宗教社会学研究
    宗教群体资格简论
    方文
    2007, 14(3):  106-110 . 
    摘要 ( 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国北京基督新教群体的田野研究,以宗教行动者为核心,可尝试建构宗教(群体)资格的如下假设体系:一、行动者有多重群体资格;二、皈依一种宗教,即主动地追求其宗教群体资格。三、宗教群体资格的识别和觉知,以社会范畴化作为认知基础。四、在社会范畴化的基础上,宗教行动者对其宗教资格的的积极评价,通过社会比较得以强化。五、宗教群体有惯例性和典范性的行为模式,使之不断地激活宗教群体资格的显著性。六、基于灵性资本和世俗资本,宗教徒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得以区分。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
    李向平;王莹
    2007, 14(3):  111-115 . 
    摘要 ( 6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佛教从“心”开始,讲求的是一种方法论,构建一种心心相印的和谐理性模式。它强调的“同其心而和合为尚” 的“价值关联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个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基本理路。它能够从自心净化到心心相印,从心心相印到心系众生、回报社会。在此观念和信仰体系之中,既有本体观念,亦有公共逻辑,两者的整合,建构了从“心”开始、功德为本体的价值规范,构成了本文提出的“功德为本体的公共逻辑”。
    经济学
    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陈湛匀
    2007, 14(3):  116-119 . 
    摘要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 P. Porter)教授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剖析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可以找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所在,从而为我国制造业选择合理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研究基础。

    对构建我国税会差异“三元”协调模式的思考
    尤雪英
    2007, 14(3):  120-123 . 
    摘要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不同是税会差异产生的本质原因,但世界上却存在着将税法与会计标准高度重合的成功范例,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国会计目标的界定和税会差异的协调。通过对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及会计目标的确定,作者提出了针对上述三类企业的“税会差异”的三元协调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
    朱焱炜
    2007, 14(3):  124-128 . 
    摘要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越来越多,他们是在海外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部分人中,有必要加强古汉语的教学。古汉语的学习,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审美能力,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留学生汉语新词语课的建设问题初探
    常志斌
    2007, 14(3):  129-133 . 
    摘要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汉语新词新语”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汉语词汇新变化的新兴课程,通过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新词语认知度及特点所作的调查,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加强该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试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性学习
    常峻
    2007, 14(3):  134-137 . 
    摘要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视听说课为例探讨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视听说课的教学目的以“说”为主,同时侧重文化教学;论述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应对策略。
    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鄢胜涵
    2007, 14(3):  138-141 . 
    摘要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国内外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使用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调查问卷,对留学生词汇学习的观念和策略进行研究,了解他们在词汇学习观念、策略使用上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词汇学习观念、策略使用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启示。

    略论语气词 “呢”的完句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谢白羽
    2007, 14(3):  142-145 . 
    摘要 ( 7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呢”是一个弱完句成分,位于NP/VP后的“呢”实现完句功能的能力需要句内或句外其他因素的激活。将对“呢”的完句功能的认识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避免“呢”的偏误以及提高学生理解和预测句义的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功能教学策略在“呢"的教学中的全面实施。
    青年学术论坛
    20世纪《琵琶记》研究范式论
    毛小曼
    2007, 14(3):  146-148 . 
    摘要 ( 6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的《琵琶记》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从现代转型,到社会学范式主导,再到文化学范式漫衍的更迭递嬗。每一次研究范式的变迁,都从不同角度拓展与深化了对《琵琶记》的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学术背景下的研究理念。

    试论 “扫晴娘”
    郑艳
    2007, 14(3):  149-151 . 
    摘要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信任与秩序——和谐社会的政治分析
    徐磊
    2007, 14(3):  152-154 . 
    摘要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学理和历史的双层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重塑秩序与信任之间的有机关联,前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后者则能提升和谐社会的境界,让整个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所指”变迁下的文化史:论雷蒙·威廉姆斯的“关键词”研究
    黄丽萍
    2007, 14(3):  155-156 . 
    摘要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崇尚经典文学的英国精英文化传统的土壤却培养了雷蒙·威廉姆斯从大众日常生活出发的平民学术气质。与学院制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同,威廉姆斯对社会经验极为重视,他在对以“文化” 为主的一系列社会语言中的关键词含义变迁的考察中,描绘出了一幅社会文明发展变化的风景图,为人类社会走向完美和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视野。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女性人权视角下的婚姻暴力
    邵宁
    2007, 14(3):  157-160 . 
    摘要 ( 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致使女性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其他权利更无法得到保障。家庭是女性权利缺失的关键。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女性受害者提供专业治疗方法,以唤醒女性意识来提升女性权力和增加女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