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0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逻辑嵌入法理的历史 ——新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70年演进
    陈金钊, 陈星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18.  
    摘要811)      收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律方法论研究在体系建构、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升级及法治话语塑造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步。方法论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重要内容。法律方法论研究还逐步确立了法律思维规则在法治建设中的构成性功能;对逻辑的重视正在型塑与法治相匹配的法治思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的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中国70年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可分为:全面向苏联学习的阶级分析法学;向欧美学习推理、解释方法的技艺法学;新时代在中西结合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与法治话语的法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的法律方法论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法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继受性整合,研究成果的借鉴成分较多,原创性以及对中国问题的深入度不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 双边条约法律机制创新研究
    任 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9-31.  
    摘要787)      收藏
    摘要: 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贸的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参与国家布局知识产权的策略。针对我国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间共同加入的知识产权相关国际公约的研究表明,并没有一个公约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因此,加强双边合作,创新双边条约法律制度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阶段性路径,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产权双边条约法律机制须体现“共同但区别”的原则,不仅要具有对外统一之共性,也要考虑“一带一路”不同参与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制定有区别的双边条约法律制度;须体现“双边为主、多边为辅,渐进式发展”的战略,阶段性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以“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须并进原则”以及“支持能力培养原则”等为核心纲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双边条约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的法律内涵及其实现 
    杨 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32-44.  
    摘要839)      收藏
    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有助于督促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我规制维护用户信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公司法》相关规定,守法守德和维护交易安全是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核心内涵。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体系下,守法守德既是检验个人信息处理者有效合规的重要依据,也为其建立差异化的合规体系提供了解释空间。维护交易安全可以被《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安全原则所吸收,其规范意义仅限于遵守道德底线。在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强制报告时,应以遵守或解释的方法来分离披露指标。建立健全合规体系是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合规义务的履行应当在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步下沉,由外部专业人员组成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也应嵌入公司监事会并向其负责。此外,社会责任条款作为概括性规范也可进入司法裁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电影和瓦格纳式愿景 ——对声音设计和感官历史的思考
    詹 姆 斯·拉 斯 特 拉, 何 霜 紫(译), 张 泠(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45-57.  
    摘要840)      收藏
    在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声音设计实践及环绕立体声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瓦格纳式愿景的重新觉醒。这部绝对视听电影不仅是现代电影声音设计的里程碑,也是对技术、奇观和感官体验政治的持续反思。作者回顾了感官经验与声音设计历史,如19世纪感官技术构成集体感知装置的核心部分,使得人类感官与技术现代性相遇;1915年爱迪生通过一系列“声音测试”见证了留声机区别于现场表演的根本性变革;1958年,卡尔肖录制的唱片《莱茵的黄金》将声音再现与现场表演分离开,重建感官体验能力;1979年,电影《现代启示录》将声音再现从记录功能中分离出来,以虚拟感官经验取代人类实际经历世界,这也最终推动了“麻醉刺激”批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多重场面调度:《猎手之夜》中的偶得声音在克拉尔《白昼月光》和戈达尔《电影史》中的运用
    艾 米·史 克 杰 塞 斯, 姜 清 远(译) 张 泠(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58-73.  
    摘要940)      收藏
    音乐是电影场面调度中的重要元素(“场面调度”指将观众带入电影世界的多重感官介面)。借鉴和发展米歇尔·穆赫雷(Michel Mourlet) “轮廓理论”(contour theory),来分析声音质地、震动和节奏等听觉元素如何产生与光、影、演员动作等为人熟知的视觉元素类似的影响。传统上,对音乐主题动机(leitmotif)的分析把旋律和孤立的影像符号相对应;然而在轮廓理论中,观者感受到的是连缀成线的场景调度元素,从而极大丰富了影像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为证明这一分析手法的有效性,特选取查尔斯·劳顿执导的《猎手之夜》及两部运用了该片视听材料的后作,即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史》与刘易斯·克拉尔的《白昼月光》。虽然《猎手之夜》作为故事片支持由主题动机切入的解读方式,但是它的配乐却像实验电影的声音一样拒绝简单直接的音画对应。轮廓理论通过分析音画叠加,使场面调度有了更多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张 玉 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74-92.  
    摘要833)      收藏
    摘要: 跨界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有效治理需要构建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性框架。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政府是责任终极承担者,军队是巨灾应对中的突击者,企业是应急产品提供者,社会组织是重要补充者,公民是关键支持者等。同时,多元行动主体在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中又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政府为职责驱动与政绩追求,军队为军地平行关系下的合作驱动,企业为逐利导向下的社会责任担当,社会组织为公共价值驱动的自组织机制,公民为“经济人”理性与公共精神。多元行动主体不同的行动逻辑产生了不同的互动关系,主要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主体和公民等。遵循行动者网络构建的一般规律,从转译的不同阶段提出跨界公共危机治理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具体策略:在问题呈现阶段确立共同目标,在利益赋予阶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征召和动员阶段形成责任共同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应急与演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变迁研究
    南 锐, 李 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93-114.  
    摘要801)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呈现出鲜明的应急导向和特征,依据公共卫生应急政策变迁可探究公共卫生治理的改革历程与规律。以1978—2020年中央层面出台的460份公共卫生应急政策为样本,采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从政策时间、政策类型、政策主体、政策问题、政策工具五方面可以对政策变迁的外部属性与内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呈现应急性演化趋势,即政策数量总体增长与阶段波动共存、政策主体权威性与多元化交互、政策主题应急性与连续性共生、政策工具组合性与主导性共在。据此,从政策角度提出优化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改革的对策建议,即协同政策主体,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强化政策工具,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优化政策议程,实现智慧应急治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学理性思考
    李 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15-127.  
    摘要976)      收藏
    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养老事业,逐年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但是也出现了社会过度依赖政府,政府养老压力过大,政府养老难以为继的困境。养老产业发展势必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但是由于当前存在人们对养老的基本属性认识不准,对养老产业供给养老服务持怀疑态度和政府养老产业政策不完善等障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养老产业尚未更好发挥养老潜力。因此,厘清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对完善养老产业政策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养老的福利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应该从形成可持续的养老理念、创设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创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福利工具等三个层面进行战略规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论朱熹的道德批评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以朱熹对屈原与扬雄、陶渊明与王维的评价为例
    邵 明 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28-139.  
    摘要827)      收藏
    道德批评是朱熹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其中对屈原与扬雄、陶渊明与王维两组著名作家的评判最为典型。他以“忠节”观念作为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首要准绳,一揄扬一贬斥,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这两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各自的历史地位。朱熹的道德批评既有社会政治的影响,与其作为道学家的身份相关,也是他“道在文先”的观念在其文学批评中的显性反映。朱熹的道德批评至今仍有影响,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后奥斯维辛反思:阿甘本审美政治探微
    麦 永 雄, 侯 银 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40-151.  
    摘要808)      收藏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中营里“活死人”是阿甘本“牲人”系列的重要表征和“赤裸生命”的极端形象。最后,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见证”,意味着“剩余”的创伤记忆与“幸存”表达等问题。阿甘本以关注生命政治的姿态,凸显了诗学正义和批判美学取向。他关于后奥斯维辛的审美政治反思,丰富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文艺理论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颜色本体的关系论表征
    刘 龙 根, 杨 雅 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1): 152-161.  
    摘要791)      收藏
    颜色关系论一反将颜色视为某种物理性质或自成一类的独立性质的看法,主张将颜色定义为主体、客体以及感知环境的三位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理论、原初论等颜色理论的局限性,凸显了主体感知变异在颜色性质认知与表征中的独特作用。然而,颜色关系论似有将主体对客体颜色的感知表征混同于客体颜色本身之嫌,未能恰当地将颜色的形而上学性质与颜色的认识论特性区别开来。更加科学合理的颜色本体论表征应当兼顾颜色的主客观性质,择取一种辩证、动态、多维的理论进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企业数据产权与个人信息权利的再平衡 ——结合“数据二十条”的解读
    许 娟, 黎浩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1-19.  
    摘要1944)      收藏
    摘要: 企业数据产权是个人信息权利行使过程中围绕同意使用形成的行为规则,是使个人信息转化为数据和大数据的数据行为的产权变动法律关系的调整性行为规则的总称。数据市场的发展推动部分非人格属性的个人信息转化为数据资源进而形成企业数据产权,这一过程既是信息转化为数据的赋权过程,也是企业数据产权交易行为规则对数据权益进行公平分配的过程。通过对经同意转化出的数据财产性利益衡量建立起来的行为规则,使得企业数据产权可以在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利、企业数据权利和国家公共数据利用三方之间保持平衡。对个人而言,企业数据产权是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运行方式;对企业而言,企业数据产权是个人数据依据产权交易规则转化的结果;对国家而言,国家得要求企业建立保护信息来源者的企业数据产权交易规则,并与消费者分享企业数据利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区块链智能合约下加密数字藏品的法律属性与内生风险
    葛 伟 军, 方 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20-35.  
    摘要1826)      收藏
    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的非同质化通证(NFT)以及加密数字藏品是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确权方面的最新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应用,使得非同质化通证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物权特征,但与其底层数字藏品之间的关联却很难仅通过技术手段得以保障。分析加密数字藏品的法律属性与内生风险的结果,建议可对以非同质化通证为代表的区块链数字资产进行针对性立法,以保护其上承载的财产性权利;同时,对于非同质化通证与其底层数字藏品可能发生的在技术上、合法性上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疏离,有必要引入部分中心化和实名制的链外机制,如此才能化解加密数字藏品的内生风险,构建稳定的法律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算法错误侵害的社会化救济进路探讨
    董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36-49.  
    摘要1751)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为社会进阶创造了无限可能,也使算法决策权在技术外衣下成为一种新的权力类型,对数字领域“权力—权利”格局施加着重要影响。面对算法错误对数据主体权益的侵害,算法解释权机制作为算法决策透明化的理想进路被大量提及,但是该机制在矫正算法权力异化的过程中仍遭遇了内部逻辑难以解释与行权成本高昂的双重困境。因此,确立妥适的算法错误损害风险分配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加害者—受害者”两极模式基于归责基础更迭、因果关系链条模糊与断裂、损害规模与加害者责任财产能力失衡而无法缓解算法决策的负外部效应,故有必要在损害救济社会化的视野下分配风险。其中,责任保险虽然强化了责任财产者的赔付能力,但因其对侵权责任具有寄生性而无法给予受害群体充分的救济。相较之下,救济基金并不囿于侵权责任的认定,通过资金构成的社会化、因果关系要件的弱化,拓展了风险的分散渠道,能够实现充分、高效而及时的救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百年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
    王 海 洲, 虞 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50-60.  
    摘要1909)      收藏
    百余年来,在娱乐本位的表象下,香港电影始终在多个维度保持着与内地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价值取向上,香港电影自萌芽之初便以儒家文化及岭南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导人向善,导人向上”的文化追求聚焦于平民生活的日常呈现;一些代表性的香港影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追求古典化的影像风格,为海外华人观众提供了抒发故国思绪的影像载体;此外,对戏曲元素及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运用也彰显了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另一层联结。这些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构成了香港电影独特的美学范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香港电影对中华文化的形式革新、价值破立与文化阐释
    张 燕, 张 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61-70.  
    摘要1900)      收藏
    荫承上海电影的文脉道统,立足东西方博弈的交锋场域,香港电影始终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类型电影要素,革新形式与内容,显露出鲜明的在地特色。取径林年同的“镜游”美学,考察20世纪30年代至回归前的香港电影,中华文化“大同心圆”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站位始终润泽着香港电影的文化样貌与精神气质,“游”的影像和观念完成了中国电影有别于西方电影的身份自证。回归以来,香港电影直面国家意识与本土身份,以怀旧现实主义为叙事策略,在历史与现在的互文创作中,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交融,进而生成具有共同体性质的文化记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我国行业内收入差距的影响
    蔡 晓 月, 韩 雅 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71-86.  
    摘要1867)      收藏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趋势下,我国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出现差异;同时,不同行业的行业内收入差距也不尽相同。文献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会从中间品贸易、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等传导机制,扩大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文章选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采用1996—2009年中国19个行业的数据,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初期,前向参与度对于行业内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引入中间品贸易、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等变量,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并研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的差异性表现。实证结论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会扩大我国行业内高、低技术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差距基本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应当深化全球价值链参与,细化中间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优化技术发展路径,强化低技术劳动者技能水平,缩小行业内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绿色金融研究述评
    邓 文 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87-100.  
    摘要1968)      收藏
    绿色金融是实现资金要素绿色配置、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国内绿色金融研究现状,厘清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化路径对促进绿色金融研究,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内2008—2021年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绿色金融为主题的499篇文献为样本,分别对该领域的论文发文量、共被引文献网络、关键词聚类和研究主题演化路径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持续受到国内学界关注,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聚焦金融发展、经济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等主题,研究内容在四个方向上沿着五条路径进行演化,研究前沿呈现主题融合趋势。研究同时表明,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16至18世纪世界史书写与“比较思维”的兴起
    金 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101-117.  
    摘要1836)      收藏
    16至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欧洲各方人士汲取新大陆及其他非欧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勾勒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勾连。早期世界史写作不仅是19世纪现代种系发生学和人类学的前奏,也是“比较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将欧洲以外的“异教”民族纳入《圣经》叙事。随后,法国的贝尔尼埃、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尝试从自然环境和制度传承的角度解释不同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强调民族间差异。与此同时,还有一股“反启蒙”思潮,在认可各民族基本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化观念的雏形。正是在16至18世纪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比较文学起源与德国语文学遗产
    郝 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118-128.  
    摘要1886)      收藏
    比较文学有多个起源,其中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范式,与开启于德国的现代语文学相关:它们将文本视为可被审视、批评的世俗对象,而非不可置疑的神圣文本;两者都关注语言与文献这种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非自然中的动植物。德国语文学后来发展出两个主要学科: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最高成就的语言学;以日耳曼学为代表的民族语文学。它们为比较文学留下了关于“起源”追溯和历史化材料的方法以及希望跨越“民族文学”的狭隘进行比较的意识。此外,德国流亡的罗曼语语文学研究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美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典范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一千零一夜》与世界文学的缘起
    范 若 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129-139.  
    摘要1966)      收藏
    歌德步施勒策尔和维兰德后尘,在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欧洲人构建全球多元文学谱系意识的开端,也被认为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倾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人不仅已经积累了有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也见证了第一次系统性突破东西方文化分野的世界文学实践。18世纪初期,法国东方学家迦兰和叙利亚人迪亚卜合作,对《一千零一夜》进行了翻译与改写,这部译作在欧洲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东方故事热潮,推动欧洲启蒙时代叙事文学在对普遍人性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注中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一千零一夜》在欧洲的译介,一方面有着比歌德以来存在争议的世界文学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启示意义,另一方面其引发的东方文学热潮和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也是歌德得以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关键语境,它标志着世界文学的诞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的“经营政治”——基于X村民宿项目的考察
    叶 娟 丽, 周 泽 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2): 140-154.  
    摘要1887)      收藏
    乡村振兴带来的资源下乡,使得基层政府自主性由“约束型自主”发展为“依附型自主”,而“经营政治”则是这一背景下乡镇政府行为的新动向。基于湖南省X村民宿项目的调查发现,项目运作中的“经营政治”本质上是以政治逻辑替代市场逻辑,而为了实现这一逻辑转换,乡镇政府通过策略化宣传,吸纳乡镇多元主体共谋共荣,最终形塑出一种“政治分利”秩序,以服务于乡镇政府政绩及相关资源获取的需要。具体来说,“经营政治”的形成,是源于乡镇约束性的强化、体制性激励的增强以及政策性空间的扩大;而其蕴藏的风险,则在于某种不可持续的政治分利秩序、地方代理失序以及亮点打造的负外部性。乡镇政府“经营政治”的出现,客观上推进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关于“政权经营者”和“经营村庄”的理论研究,也为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角色功能提出了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视域下的科技创新: 历史演进、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
    陈元志, 陈 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18.  
    摘要1404)      收藏
    在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加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诠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系列的强国目标是现代化强国总目标的任务分解。其中,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是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和系列强国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现代化强国对科技创新的核心需求是科技自立自强,应以“七个坚持”为政治原则,以“五大任务”为战略举措,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扎根理论的可信AI实践影响因素研究
    陈 强, 贾 婷, 敦 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9-36.  
    摘要1199)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战略性技术地位的提升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AI伦理风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发展可信AI逐渐成为共识,而企业被认为是可信AI实践的核心主体。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及二手数据的补充挖掘,采用程序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影响企业可信AI实践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可信AI实践意愿、使命、制度环境和能力4个主范畴对企业可信AI实践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可信AI实践意愿和实践能力是内驱因素,可信AI实践制度环境作为间接因素调节着企业可信AI实践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信AI实践使命作为间接因素则调节着企业可信AI实践能力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且各范畴下构成因子对变量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不同。研究表明,双因素驱动的可信AI实践形成机制,对构建多主体、全流程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TPB-NAM整合模型的员工责任式创新行为研究 ——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例
    卢 超, 姜 宇 阳, 蒋 璐, 徐 振 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37-54.  
    摘要1273)      收藏
    责任式创新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但目前关于员工责任式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此研究基于整合的TPB-NAM模型,从利己和利他两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企业员工责任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员工责任式创新态度、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个人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员工责任式创新意愿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且责任式创新意愿在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个人规范与员工责任式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指令性规范、示范性规范和个人规范均对员工责任式创新行为有直接影响,其中指令性规范的影响最为显著。后果意识对责任归属和员工责任式创新态度具有正向影响,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具有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从政府、企业及员工3个维度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旨在提高员工责任式创新的积极性和行为主动性,释放员工责任式创新活力,为人工智能企业实施责任式创新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电影工业美学的伦理命题
    袁 智 忠, 蒋 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55-64.  
    摘要1213)      收藏
    电影工业美学作为当前国内被广泛提及的一个重要的电影美学观念,在电影伦理学层面,探讨与其相关的伦理命题,对于增益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因此,基于生产伦理、技术伦理和传播伦理三个范畴,围绕着从“手段善”到“道德善”的生产伦理诉求、警惕技术性影像制造“极度体验”的消费陷阱以及在传播层面尊重“为己利他”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三个主题,对电影工业体系中存在的伦理规范与伦理失范进行了相应的伦理思考,最终力求在整体意义上构建出电影工业伦理的价值观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算法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美学原则 ——算法时代电影工业美学之伦理转向
    张 立 娜, 陈 旭 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65-75.  
    摘要1251)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全方位的应用,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剧本医生、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人工智能营销系统的出现使电影工业链各个环节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算法的介入使得当下电影生产的创作思维发生了新变,主要表现为:首先,人的逻辑在“算法作者”创作的电影中不再居于中心位置,人的逻辑被弱化,算法的逻辑加强。在美学原则层面,“算法驱动”下电影生产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矛盾凸显,妥善处理好技术性带来利好的同时又葆有艺术性是当下电影工业美学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的问题。其次,“算法作者”具有人与机的双重伦理属性,但又不仅限于人与机的二元对立,存在人与机的交叉混合地带。从自主性、互动性与适应性三个层面确立“算法作者”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明确其在电影生产中的道德责任。“算法逻辑”驱动下的电影生产存在价值导向偏差、情感匮乏以及算法歧视加剧现实歧视与隐私自治权丧失的伦理问题,而这正是电影工业美学或电影伦理学转向需要思考的必然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以道驭技”: 电影工业美学的技术伦理路径
    韩 贵 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76-87.  
    摘要1277)      收藏
    电影工业美学的构建既要遵循特定范式的美学样态,表现为一种超越性意义的主体性思考与中国电影经验,又需在开放性的考察视野中抵达“诗意境地”的技术界碑。在这层意义上,电影工业美学的拓展路径自然指向了技术之思的道德想象,即技术伦理“负责任道德向善”的核心地带。技术伦理作为电影工业美学新拓的可能存证,或将重思电影技术与人之异化、景观体验、道德物化等一系列伦理命题,重新接续电影工业美学与技术伦理尚未耦合的崖缝,从而真正在多元、宽忍、融贯一体的理论建构愿景中,实现质的跃升与“人是目的”的电影工业美学伦理关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数字技术与创意产业融合视野下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
    李 凤 亮, 赵 昕 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88-99.  
    摘要1304)      收藏
    数字技术与创意实践的融合创新催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数字创意产业。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5G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创意产业之中。数字技术与创意实践的融合,给美国创意产业的内容创作、传播渠道和消费模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这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媒娱乐业已经成为美国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推进了美国全球文化输出网络的构建,为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数字技术也给美国传媒娱乐业在全球扩张、版权保护和个人数据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
    王 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00-111.  
    摘要1281)      收藏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一项革命性的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创意产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技术驱动下的产业融合驱使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了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生产、文化传播和业态消费方式。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意产业的融合是打破产业结构壁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以文化内容为主的数字创意产业为科技注入内核;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丰富文化内容的实现路径,增强了文化内容的传播性、交互性和虚拟性。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趋势下,深化人工智能在数字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国内外的案例,对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旨在实现以人为本、良好交互、造福人类的远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数字创意产业的区位因子探析及协同发展
    罗 小 艺, 江 咪 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12-121.  
    摘要1246)      收藏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合理布局数字创意产业,实现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区位理论旨在为企业寻找最佳生产区位,分析不同产业的区域空间组织并进行优化。基于区位理论的演变逻辑,结合数字创意产业的特点,可以从生产成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公共环境等层面提炼出数字创意产业的区位因子。对区位因子的提炼有利于从数字创意企业的角度出发,明确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区域性聚集的内生动力,进而为制定政策推动区域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相应地,可以从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跨境网络犯罪预防性治理模式及其展开
    刘 军, 江 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22-137.  
    摘要1268)      收藏
    跨境网络犯罪具有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科技与犯罪的相干性、行为与结果的分离性、智能与隐蔽的二重性特征。当前的犯罪治理模式存在诸多局限,亟须探索和采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跨境网络犯罪预防性治理模式。跨境网络犯罪预防性治理的核心要义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与安全利益,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和安全,事先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增强抵抗网络风险的韧性,获得网络适应性是跨境网络犯罪预防性治理的目标。为此,需要从贯彻落实法治理念、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构建预防性法律制度、强化技术治理的法治保障以及完善国际社会合作规则等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治理,构筑有效网络安全屏障,全链条遏制跨境网络犯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悖离与纠偏:诱导性询问规则的实践性反思
    李 思 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3): 138-153.  
    摘要1264)      收藏
    诱导性询问规则在我国不仅学理争议不断,即使在法律规范层面也被赋予消极定义而遭禁止。通过分析215篇与诱导性询问有关的刑事裁判文书发现,在实践中,诱导性询问被赋予多重内涵,在侦查、起诉乃至审判环节,诱导性询问的认定和排除更是一道难题,名为禁止,实为允许,表里不一的运行模式使得立法与实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对诱导性询问不加甄别,一概禁止,加重了司法办案人员诱导性询问的非法嫌疑。应当理性看待诱导性询问的技术中立属性,厘清其积极模式和消极模式,构建积极的庭前和庭审阶段的诱导性询问规则,完善不当诱导性询问的发现与救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从传统犯罪学到数字犯罪学的代际更新
    单 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1-17.  
    摘要108)      收藏
        在数字化时代,犯罪学的研讨主题从“城市吸引犯罪”演变为“网络吸引犯罪”,数 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成为全新理论要素,犯罪的平台治理模式崛起,看门人规则为之提供了体 系化的制度依据。在域外,理论界明确提出数字犯罪学的学术标签,以犯罪学智识助力数字 社会的秩序重建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内,数字犯罪学依循着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系统论路径, 通过在线控制的信息论路径以及基于看门人规制的控制论路径风靡云涌。数字犯罪学研究 有力回应了传统理论对新型犯罪解释乏力的失语困境,一跃成为当下最有活力的研究方向。 今后,数字犯罪学应进一步重视对新型犯罪及网络黑灰产业的现象洞察、对传统犯罪学的传 承与发展、看门人规制的适用及其问题、平台治理的价值权衡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从元宇宙到法律3.0: 兼论人工智能法的谱系
    刘 新 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18-28.  
    摘要110)      收藏
        元宇宙是大数据、人工智能、5G、AR/VR 等既有技术融合应用构造的数字化空间。 传统法律1.0设计规则体系调整特定的事实。法律2.0具备了新规则和监管框架,直接服务于 相关政策。法律 3.0承认新技术亦是监管工具。技术对法治系统的影响始于系统论,兴于网 络法。人工智能法治不同于互联网法治。用户以数字人进行生存、交互,算法化主体除了共 识机制(代码)之外,再无任何层次结构。法律3.0并不意味着法律2.0或1.0的终结。法律3.0 将重新理解监管责任作为核心,对技术工具的使用设置三重许可。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立 法实践体现了法律3.0的精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风险与防控:数字人民币反洗钱 功能的建构与展望
    岳 平, 杨 晶 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29-40.  
    摘要155)      收藏
        数字人民币的产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必然代替追求个人自由的私人数字货 币。而在大数据下的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二元发行模式以及大数据中心、登记中心、认证 中心的技术框架,使其具有“小额匿名,大额可控”等特点,对于打击洗钱类犯罪具有天然优 势。但当前数字人民币技术局限和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和法律规制困境问题不容 忽视,容易产生犯罪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的漏洞。因此,需要构建数字人民币金融合规 体系,完善现有关于数字人民币法律规制的人民币管理体系,坚持“先立后破”“把握全局与重 点”的原则,加快数字人民币反洗钱功能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试论费穆影像的民族化书写
    聂 欣 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41-53.  
    摘要65)      收藏
        费穆电影所表现出的民族风格,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他的民族风格影像并非与 生俱来的,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如《天伦》《狼山喋血记》等,基本上用的都是西方的电影叙事技 巧,如正反打、比喻、象征、并列镜头等等,他对西方电影语言的谙熟为当时国内的电影圈所公 认。但是1940年在制作《孔夫子》的时候,费穆令人惊讶地摒弃了自己熟知的常用技法,如正 反打、并列这些美国、苏联电影中最为经典的方法,将一些舞台戏剧的方法运用到电影对话的 表现以及场景的叙事之中,力图创造出一种中国自己的影像书写方法,其勇气和意志令人折 服。遗憾的是,该影片在票房上并不成功。及至1948年的《小城之春》,费穆才能够比较熟练 地使用自创的表达方法来取代西方式的正反打。此外,他在近景和特写镜头的使用上保持了 克制,终于将该影片打造成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中国文艺片文人意识的生成与传承
    祝 明 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54-65.  
    摘要78)      收藏
        中国文艺片民族美学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国文人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中国文人 的身份虽然历经变化,但文艺片的发展始终和文人意识的传承交织在一起。以中国文艺片的 发展历史、中国文人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变迁互为参照系,能够剖析文艺片发展面临尴尬境 地的深层原因,并以电影文本中的文人意识为视角,以便找寻中国文艺片创作的出路。中国 文艺片的创作既要坚持自我抒写的意境之美、底层情怀、家国忧思的文化品味,又要实现“剑 走偏锋”思维的转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非自然叙事: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
    乔 国 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66-77.  
    摘要116)      收藏
        阿尔贝是西方非自然叙事研究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从一个概念范畴所应有的规 范性出发,以非自然叙事中的“非自然”为基点,非自然叙事这一概念存在一些缺陷,叙事学家 们在对其概念的构建中,不宜把一些不同层面、不同所指的概念和术语拼贴、混杂到一起。一 个概念或理论可以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价值设定,但前提是这个理论构建必须要有一套明确 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定,而不应该采用随便通约于另一术语的论说方式,并使其成为一种不确 定性存在。不同研究者对非自然叙事的看法也有分歧,甚至对立,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该理论缺乏一种应有的共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虚构的本质: 一个根本问题的学术史检讨
    唐 小 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78-87.  
    摘要89)      收藏
        虚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迄今为止关于虚构本质的讨论,大致超不出 实在论、制度论和传播论这三个论述方向及其复杂关系。实在论是在虚构对象或虚构叙述 中,找出其区别于真实对象或纪实叙述的实在属性,并将其作为虚构的本质。制度论却把虚 构的本质归因于社会文化规约。基于传播论的双层区隔原则,由于透彻地揭示了虚构的本质 及虚构世界的构成,在解决虚构本质问题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所引发的争论,实质是传播 论视域下实在论与制度论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实在论、制度论、传播论三者之间的内在 逻辑,实现三者的融通,是推进虚构本质讨论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