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5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建构:共识、共商、共建、共享——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安维复;吴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5-9.  
    摘要2331)      收藏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我们体会到: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核心;共识是其思想基础,共商是其政治保证,共建是其运行机制,共享是其价值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学习研究深化认识党的创新理论
    钟德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0-13.  
    摘要2026)      收藏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新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条件下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对影视剧中母女“共生”关系的审视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5-19.  
    摘要2007)      收藏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并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内涵。“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父权文化的建构,具有了双重的属性,在父权体制中起着辅助性的功能。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从母亲的庇护下解放出来并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
    母女形象;“共生”关系;父权;建构;女性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4. 浅论电视剧结构的美学特征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20-25.  
    摘要1593)      收藏
    摘要: 与其它叙事类艺术形式相比,电视剧呈现出一种线性的结构特点,即:横向的叙事结构,指电视剧的连续性特征;扁平的角色矛盾,指电视剧线性结构在人物关系设置上的体现;滚动的冲突铺陈和连环的悬念设置,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物的矛盾纠葛“高潮迭起”,而每一集都是“请听下回分解”的“小收煞”。电视剧结构的这种线性特征既满足了其长度上的要求,也满足了电视剧观赏的审美习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5. 公共领域展开的私己空间——从纯个人问题求助类电视节目看“媒介功能的延伸”
    郝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26-31.  
    摘要1762)      收藏
    媒介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其基本功能在于推进人的社会化。而近年出现的那些纯个人问题求助类电视节目,则完全把纯属一己的话语投放到现代媒介这样的公共领域,所表达的问题也完全属于非公共性问题。这显然是对“公众领域”经典命题的一种撼动,也是对于媒介功能的新的拓展和延伸。媒介延伸人体,为的是使个体人最高程度地社会化。而媒介功能的延伸,则把原本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媒介,延伸到纯个人化空间。这无疑是对高度社会化之后的个体人的关注。对于把人从文化工业中由于工具理性极度膨胀造成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6. 詹姆逊与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胡亚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32-36.  
    摘要1587)      收藏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与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詹姆逊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框架下对形式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德里达等人加以批判、吸收和整合,显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时代特征,从而表明20世纪各种文学批评话语既是詹姆逊的研究对象,又构成其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7.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对我国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影响
    马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37-42.  
    摘要1425)      收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毕生精力用于对社会政治、经济、革命问题的研究,他们往往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对人道主义发表意见,而少有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去论述人道主义问题。他们对人道主义思潮的论述,大多是批判性的,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们并不限于在艺术和美学的范围来论述人道主义;美学人道主义的批评理论来源于他们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成果,但在美学领域却结出了硕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观、社会观、历史观,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在美学观、艺术观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8. 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对现代性学术体系的批判
    马睿;何开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43-46.  
    摘要1361)      收藏
    “文化研究”应被理解为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知识运动的一次整合,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都突破了现代性学术体系的限制,在人文知识中破除了独立性、专业性、客观性三大神话,突出经验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跨学科研究对人文知识整体性的修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元杂剧繁兴原因新探
    胡小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47-57.  
    摘要1228)      收藏
    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中,中国学者对于元杂剧在短时期内突然繁荣仍然祖述“汉人受压迫”的旧说,但是近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互动说”。作者同意此说,但参酌陈寅恪以近代社会学之“集团研究法”论史,借助“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士族”,分疏唐代政治制度及士族政治分野的研究方法,从由金入元的北地汉人世侯文士集团,比照《录鬼簿》关于元曲作家的记载,佛教“以像立教”的传布特点,以及元人碑记中关于戏剧的记载,对于元杂剧短时期内突然繁兴的原因提出了新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10. 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
    孙惠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58-63.  
    摘要1890)      收藏
    表演学源自戏剧研究,发展到涵盖所有人类的表演活动,其四种范式是:剧场表演学、人类表演学、口头表演学、社会表演学。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强调要分析现实社会和虚拟表演之间多层次多样式的过渡关系,在社会表演和艺术表演领域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改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美国戏剧中的生存与选择
    刘明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64-69.  
    摘要1608)      收藏
    人性异化是现代西方悲剧之源。残酷是生命的本质。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或生存危机的时候,往往会从一切社会与道德的约束中挣脱出来而变得真实,会把隐藏在心底的罪恶、残忍、报复、欲望等都发泄出来。这可以在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和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里得到印证。问题是面对生存危机,不要在自身以外寻求希望,错误地采取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和梦幻态度,一如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布兰琪那样。一个人最终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学会自救,真正至上的是我们人类自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威利·娄曼与他的社会表演——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的社会表演学思想
    俞建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70-74.  
    摘要1708)      收藏
    推销员威利·娄曼的一生是悲剧性的,然而,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不如说是他本人固守的社会表演意识才使他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从他懂得人生目标与社会表演存在内在关系时开始,他在社会表演形象的维持,表演分裂之防止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坚持他的社会表演观,自始至终都拒绝从社会表演世界中走出来。父子关系因此而恶化,父子之间由此而冲突不断,威利·娄曼的悲剧不单是一曲社会政治悲剧,更是一场社会表演悲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法的合理性追问 ——从法的现代性角度引发的思考
    李瑜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75-78.  
    摘要1862)      收藏
    自人类生活有法律相伴随以来,追问法的合理性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思考与法的现代性问题相结合,使得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张扬人文精神的时代内容。法的现代性讨论属于法的合理性追问的范畴,但在这种研究中,对法的合理性追问思考的品质、价值以及人文精神的价值在法的合理性追问中所体现的文化内容有必要形成理论的自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3)
    14. 志愿精神的德性分析
    陶倩;刘海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79-84.  
    摘要1529)      收藏
    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从德性层面对志愿精神进行深入剖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志愿精神从德性的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分析考察,可得出以下结论:“奉献”是德性的最高境界,“友爱、互助”是德性的核心要素,“进步”是德性的实现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15. 生态批评的三维知识空间 ——兼与鲁枢元先生商榷
    苗福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85-88.  
    摘要1802)      收藏
    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自然知识系统、社会知识系统和精神知识系统三个层面;相应地生态批评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纬度;这三个系统不应该是历史的和线性的,而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平衡必然要求这三者首先呈现“知识量”上的平衡状态,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诗意”地生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16. 欧盟转基因食品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宋锡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89-96.  
    摘要1466)      收藏
    转基因生物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在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论争一直存在着以美国为代表的激进派和以欧盟为代表的保守派两大集团之间的分歧。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最为严格的国家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立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作者从美欧在转基因食品不同态度着手,系统阐述和探讨欧盟及国内的转基因食品立法及其最新发展并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在参考和借鉴欧盟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转基因食品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和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4)
    17. 论欧盟环保新指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高永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97-104.  
    摘要1288)      收藏
    欧盟 “双绿指令”的诞生与实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它的实施将对我国输欧电子电气产品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欧盟的“双绿指令”的性质和特点,相关出口企业要努力提高生产与贸易领域的环保、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当对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行为依法进行抵制和斗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欧洲中央银行立法的特征和启示
    陈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05-109.  
    摘要1542)      收藏
    成立欧洲中央银行是欧洲联盟的一个创举,它成功避开了各成员国在政治联盟方案方面的分歧和争论,以经济和货币联盟方案先行的做法,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分析和借鉴欧洲中央银行立法①的经验,对于中国妥善处理对外开放过程中碰到的亚洲区域经济联合关系和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和货币合作关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9. 纯粹经济损失探析
    田野;焦艳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10-114.  
    摘要1592)      收藏
    纯粹经济损失是因对人身权利和有形财产权利益以外的利益的侵害所直接导致的受害人一般经济利益的损失。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各国的普遍做法是以“排除性规则”为原则,但同时创设一些例外。合同法和侵权法是各国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的基本法律途径,另外将案件类型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国应该加强对纯粹经济损失的研究和立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8)
    20. 激情转冷峻豪气兼婉约——论邵燕祥的诗
    刘士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15-119.  
    摘要1200)      收藏
    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邵燕祥的诗是以热烈奔放、赤诚纯真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然而,作为一位正直的诗人,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被讥为不识时务。诗人因此获咎。诗人复出后,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由激情趋向冷峻,由一位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诗人一变为善于思索、富有理性美质的诗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论新诗运动的“前喻文化”特质
    章亚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20-124.  
    摘要1375)      收藏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代沟理论术语,可以说在华夏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种为前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撞击态势,一种为同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磨合态势。总的来看,是后者在逐渐替代前者。正由于前喻文化长期制约了新诗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走向,新诗才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激进型艺术特质——长处在于创新有余,短处则在于积累不足;而一旦中西文化撞击被代之以相互磨合过程,同喻文化就可以取代前喻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助于现代诗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传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元明时期吴地园林兴盛的文化因素
    孙小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25-130.  
    摘要1408)      收藏
    吴地市民商人的附庸风雅和崇尚风雅、移民文化的影响和吴地文人的审美心态及其文化自豪感产生的刺激是元明时期吴地园林活动得以兴盛的三个因素。三者共同促成了吴地园林修建和园林景观、园林活动中文化含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3. 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早期表现形式
    于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31-135.  
    摘要1555)      收藏
    双音节动词重叠最早出现在明代初期或早于明代的作品中,早期共有四型八种格式:基本型(ABAB式/AB一AB式)、后置宾语型(ABABO式/AB一ABO式)、中置宾语型(ABOAB式/ABO一AB式)、已然型(AB了AB式/AB了一AB式)。直到清代中晚期双音节动词重叠才主要选用ABAB式和ABABO式,其他格式逐渐淘汰出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4. 建构和谐:宋儒理想状态的家庭邻里关系
    游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36-143.  
    摘要1435)      收藏
    经过所谓的“唐宋变革”以后,宋代最基层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因应新的社会环境,宋朝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齐家”理念;同时,随着新的宗族体系的确立,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乡约”。这些“居家礼仪”等宋代读书人倡导的理想社会关系逐渐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被付诸实践,成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基层社会组织形态,这是唐代以前门阀制度崩溃以后宋代重构基层权力网络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论三国时期交州的战略地位和攻守形势
    朱子彦;王光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44-149.  
    摘要1367)      收藏
    三国时期的割据和战争使地处南陲的交州凸显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殊战略意义。为此,吴、蜀以及魏、晋等围绕交州展开了数十年的较量。而交州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各政权势力的此消彼长、整个国家的分裂聚合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6. 从刍荛鄙说到竹帛正言——略论司马迁对口传史料的考订取舍
    金久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50-154.  
    摘要1263)      收藏
    由于文字材料的缺失和不完备,早期历史著述在较大程度上要依赖口传材料。但口传材料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采录之前必须下一番考辨取舍和编纂加工的功夫,否则就难以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太史公撰著《史记》,对口传史料精审考辨,摒弃荒谬者,采用可信者,或折合诸说为一说,其考订取舍口传史料的方法,堪称中国古典史学著作在此方面的优秀典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27. 析古罗马的旅游现象
    夏正伟;高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1): 155-160.  
    摘要1319)      收藏
    在西方人的出行游历的历史中,古罗马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古罗马时期的旅行不仅获得了古代世界难得的时空条件,即在古代世界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展现其游历行走活动,而且还在近代旅游产生之前的西方旅游史上真正引入了现代人定义的旅游,即以消遣性的愉悦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对古罗马旅游现象的探究有助于对古罗马时空世界的认识,也为加深对今天旅游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提供一种解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8.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
    叶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5-08.  
    摘要1781)      收藏
    摘要: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深切地体会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我们学习、研究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00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76522(2008)02000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 高扬自强不息的上大精神
    曾文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9-14.  
    摘要1912)      收藏

    摘要: 钱伟长教育思想是钱伟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创造,也是上海大学干部、教师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成果。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启迪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钱伟长教育思想溯源
    冯秀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15-21.  
    摘要1861)      收藏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渊源,一是钱氏家族的传统和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钱伟长的熏陶,二是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名校文化及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叶企孙、吴有训、马约翰等前辈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他的影响。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中西方先进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1. 批判与超越——“西马”学者及西方左翼思想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启示
    陈学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22-29.  
    摘要1496)      收藏
    苏东剧变后,围绕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在资本主义世界自身内部发出了两种截然有别的声音:第一种声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歌颂;第二种声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了解一下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有着切身体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西方左翼思想家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种种批评,倾听一下发自资本主义内部的“另一种声音”,确实是非常有益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2. 现代性的资本逻辑:一元模式与多样模式的重合
    黄力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30-37.  
    摘要1646)      收藏
    关于现代性的模式有一元与多样之分,一元模式论强调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多样模式论则试图寻求西方之外的道路。由于现代性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资本的逻辑力量,而不是关于人的文化观念,因此,当下的现代性模式本质上是一元的。资本逻辑越是有效,世界的前景则更具危险性。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性问题,必须对资本逻辑进行反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定位
    贺善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38-45.  
    摘要1763)      收藏
    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个重要维度: 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标志性定位。时代性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功能性定位。创新性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方向性定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4. 全球化与民族性:关于电影的审美思考
    金丹元;赵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47-52.  
    摘要2326)      收藏
    面对好莱坞式的全球化挑战,中国电影的民族审美不仅不该被淡化,反而应更予以重视和关注。从亚洲电影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寻见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而中国电影美学中最基本的文化指向——“天人合一”与重视“教化”、“伦理”等,又是中国电影最具民族特征的重要资源。今天,中国电影要有更好的发展,也仍应继续强调民族尊严、时代特色和走向世界,这无疑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审美的主色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上海“手势”:好莱坞全球市场输出与“扭曲”的中国形象
    里克·屈尔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53-57.  
    摘要1727)      收藏
    好莱坞对中国的偏见式描述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们是复杂历史文化过程的汇聚,并体现在美国电影最早表现中国人方面。很多年来,好莱坞对种族偏见的依赖曾激怒了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一点在当前时代依然如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永恒的缠连:翻拍片与香港、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双向指涉
    刘秀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58-63.  
    摘要2190)      收藏
    尽管多数好莱坞翻拍片确实是追逐利润的商业垃圾,翻拍片自身和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有必要仔细加以研究,以免我们陷入强化“原创”和“翻版”的等级分化的陷阱中,抹杀两者间那层似曾相识的诗意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南宋词人管鉴生平考索
    王兆鹏;邓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64-68.  
    摘要1727)      收藏
    管鉴是南宋前期词人,词风清丽和婉,有《养拙堂词》一卷传世,然生平湮没无闻,一向无考。今勾稽史乘、方志、金石、文集等资料,考述其生平行事,知其生年在1133年或稍后,享年63岁;枢密管师仁之孙;初以父荫补官,调江西常平提干,改知泰宁县;为湖南帅机,佐刘珙平定李金之乱,以功迁建宁府通判;知峡州,再知全州;除湖南提举,改广东提点刑狱;知韶州,旋除广东转运判官;移湖北转运使,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宋金遗民的心理差异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牛海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69-75.  
    摘要1660)      收藏
    金遗民与宋遗民的心理有明显的差异,金遗民既不像宋遗民那样对其故君、故国有一种痛彻心肺的依恋,对覆灭其宗国的蒙元统治者也不像宋遗民那样有非常强烈的抗议情绪,这是与他们民族观念的不同,君臣大义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蒙元统治方式适应性的差异分不开的。表现在诗歌中,宋遗民多神州陆沉的悲痛,金遗民多荆棘铜驼的感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9. 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尚书大传》的异名辨析
    李慧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76-80.  
    摘要1494)      收藏
    《尚书大传》是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征引较多的一种文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孔氏对此书的征引使用了很多异名,引起诸多混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后人对《毛诗正义》的正确阅读和理解。通过分类归纳孔氏所引《尚书大传》12种异名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因此引起的混乱进行梳理和纠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韩愈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的引导策略
    陈秋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2): 81-84.  
    摘要1858)      收藏
    韩愈的“引导”策略大体可分为话语引导和行为引导,前者有口语化和对话式的特点,后者主要以体验、经历和人格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