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南宋词人刘德秀小传辑补
    钟振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6 (1): 0-144.  
    摘要1453)      收藏
    南宋词人刘德秀,《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刘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兹辑补其未备者若干事:德秀自号退轩。曾任桂阳军学教授。孝宗淳熙十年,已知长沙县。十二年,已知湘潭县。约十五年至光宗绍熙元年,四川制置安抚使司参议官。三年八月,已知重庆府。此后,曾任大理寺主簿。五年七八月间,已任大理寺司直。五年八月至宁宗庆元元年四月,监察御史。元年四月至二年正月,行右正言。七月起,兼侍讲。至迟此年十月,阶官已至朝奉大夫。二年正月,除右谏议大夫。至迟此年十二月前,仍兼侍讲。三年二月,犹在右谏议大夫任。至迟此年七月,已官兵部尚书,仍兼侍讲。至迟此年八月,已官殿中少监、兵部尚书。四年四月,兵部尚书、兼实录院修撰。九月,吏部尚书,仍兼实录院修撰。五年七月,出知婺州,贴职已至宝文阁学士。六年,犹在婺州任。此后至嘉泰二年十一月前,龙图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此后至开禧元年四月,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四月至九月,太中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爵郡公。以病乞去,九月,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0)
    2. 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
    曾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3): 39-43.  
    摘要1379)      收藏
    近年来,大众影评的崛起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承载着更多普通观众的欣赏品味和价值取向。不同于作为普通观众的“大众”,构成大众影评主体的是“过度而狂热的看客”,即“迷”;“网络文化”和“迷文化”的彼此推动与消解导致了大众影评极不稳定的状态。大众影评以“观后感”体实现对普适性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揭示出真正有效的影视批评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理性精神的批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3)
    3.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缺位
    朱大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5 (3): 44-47.  
    摘要1572)      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规训工具,而电影批评则更是处于“工具的工具”的卑贱地位,成为严厉的意识形态棍子,打击电影;而当中国电影向市场回归,成为消费市场的娱乐工具时,电影批评既要服从行政命令,又必须响应消费市场的召唤,形成“一仆二主”格局。这种独立电影批评的缺席现状,就是专业电影批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4. 论安乐死的非犯罪性
    李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20-31.  
    摘要1685)      收藏

     
      摘要: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安乐死行为不应具有犯罪性。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论中的阻却违法事由和阻却责任事由(期待可能性)说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有借鉴意义。不论是根据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还是根据社会的相当性行为说来讨论,安乐死都存在着阻却违法事由。对安乐死行为人进行期待可能性分析,不能期待患者作出规范的自然死亡的选择,也无法合理地期待医生面对患者经受病痛折磨而无动于衷。实施安乐死实乃无奈之举,缺乏期待可能性,此为阻却责任事由。安乐死的行为具有非犯罪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5. 罪刑法定主义派生原则的功能廓清
    聂昭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32-41.  
    摘要1258)      收藏



      摘要:  时至今日,罪刑法定原则已经从绝对转向相对、从理论原则转向司法原则。这一转变体现了有利于被告人的精神,进一步增加了该原则的出罪功能。与之相适应,罪刑法定派生原则的功能也应随之转变。首先,不应一概排斥习惯法;鉴于习惯法出罪去刑功能上的特性,还应当将习惯法纳入刑法渊源之列。其次,类推解释也不应一概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应当允许;同样,在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上也应作有利于和不利于被告人之分,并区别对待。最后,在刑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上,不应一律赋予其溯及力,并且应当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刑法解释溯及既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6. 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再辨析——兼答复一种反批评的意见
    董学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53-65.  
    摘要1400)      收藏



      
      摘要:  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要理解其变革性与具体规定性。把“实践”概念泛化,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本意。“实践”不能作为“本体”,作为“存在”之源。马克思的实践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将马克思实践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结合,用实践论阐释“人生在世”是不妥当的。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存在论”取代“本体论”,就容易将存在虚无化、客体实践化、主体生存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当使辩证法和唯物论得到彻底的贯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柯灵的电影剧本创作——纪念柯灵百年诞辰
    周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79-86.  
    摘要1475)      收藏

     





      摘要:  柯灵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评论家、小说家、散文家和编辑家,作为文坛大家和报界翘楚,柯灵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单就其在电影领域里的成就而言,无论是电影剧作还是电影评论,均成绩显著,风格独特,在中国电影史上颇有影响。仅就其电影剧本创作而言,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他都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首先,他十分重视电影剧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真实反映,并由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看法。其次,他十分重视电影的群众性和通俗性特征,力求使剧作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能使广大观众感到亲切和熟悉,并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另外,他注重创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准确地刻划人物的思想感情,写出其性格的成长过程。由于他深知电影剧本是为了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所以注重凸现电影艺术的特点。他创作的剧本被拍摄成影片以后,在不同历史阶段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欢迎和好评。史迹绵延,薪火相传,前辈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后人真诚的怀念与尊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后现代语境下身体符号的凸显和重塑——兼涉对沪上电视娱乐节目海派文化身份模糊化的思考
    金丹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87-97.  
    摘要1370)      收藏

     



    摘要:  近几年来,娱乐节目异军突起,但娱乐节目之间相互“抄袭”的势头令人感到担忧,沪上电视娱乐节目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便是最有力的佐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特征的海派文化在沪上娱乐节目的创作中难觅踪影,一向以“注重变通和创新”著称的上海,其鲜明的城市品格和地域特色在沪上娱乐节目中也逐渐消隐。当下,身体符号的非理性传播不断挤兑着娱乐节目对人们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消费,也让娱乐节目自身陷入了模仿的困境,身体成为炫耀的资本和令人艳羡的对象,电视画面上不断放大的身体符号在成为“力比多转移”的平台之后,也在刺激着人们内在欲望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因此,如何唤醒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意识,如何强化娱乐节目的身份指征,怎样处理身体、娱乐、欲望、精神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该如何在商业文化中以理性的审美态度重塑娱乐节目是当下电视人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98-107.  
    摘要1592)      收藏

    〗第2期 吴小丽,徐甡民: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摘要: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主流,它和上海城市创作因不同地域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创作群体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走向、城市体验和类型裂变。上海城市电影也有它独特的样貌和路径,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发展的不够充分均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民价值观作为“城市电影”精神内核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且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使“城市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世界性的前瞻目标。因此,中国以“反城市化”为主核的城市电影已然走向式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新的进程,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迎来了转型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10. 中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与投资主体关系研究
    许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108-119.  
    摘要1255)      收藏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和教育投资主体的投资倾向之间存在非线性因果关系,家庭教育支出倾向和企业教育投资倾向比政府教育支出倾向对教育制度变迁的反应更敏感。因此,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供给者,要理性对待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对不同教育投资主体造成的影响,从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率与公平角度,不断对制度进行完善,探索政府、家庭和企业之间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解决现有高等教育投资制度的供求矛盾,以实现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政府需要做的是:第一,在中国二元经济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政府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投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的供给,尽快完善高等教育贫困生的资助体系;第二,在目前民间资本较充裕的情况下,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越来越强,政府要抓住机遇,适时补充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使企业剩余资本服务于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更加完善;第三,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政府,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主要责任,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育投资的规模,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11. 19世纪末日本的中国认识探析——以《世界之日本》杂志为中心
    张智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2): 133-144.  
    摘要1507)      收藏

           摘要: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使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高潮,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支那保全论”、“支那瓜分论”两种对华政策。虽然两种政策在主张攫取最大在华利益上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是两种对华政策的形成是基于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对甲午战后国际形势及中国形势的不同认识。“保全论”和“瓜分论”之外,所谓第三种对华政策“日清同盟论”也曾昙花一现,成为当时日本朝野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于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中国,日本言论界和政界从“社会凝聚力”的角度,指出了中国衰弱的原因所在。特别是政界重镇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本统治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日本国内政局的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论民营电影公司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 
    丁亚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19-30.  
    摘要1382)      收藏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民营电影公司趋于活跃,在创作、生产和市场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主体得以发展,民营电影企业大规模参与电影产业,开创潮流, 富有活力,不断指向新的所指。以民营电影主导的商业电影实践,作为一种多面向的存在,逐渐形成当下电影发展中的基本格局和趋向。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等公司各领风骚,成为当下影界的传奇。民营电影所处的社会环境构成了决定其生产体制和传播方式的特定语境。电影的产业转型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化存在实践意义上的关联性。主旋律影片的取材、策略、模式和环境及意识形态具有强烈而突出的互文特征。民营电影公司在题材类型挖掘、市场定位以及精神指向上富有独创性,作为国产电影的主体之一,易与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化个体的认知潜能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和主体生成能力。然而,民营电影要想寻找对策,积极应和时代要求与审美流变,夯实产业与市场的实力,拓展电影多维的新空间,仍需高瞻远瞩,制造共识,不断向前推进,构建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以推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电影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诗学 ——美藉学者陈世骧的中西诗学研究
    徐志啸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53-60.  
    摘要1629)      收藏

    对美藉华裔学者陈世骧的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世骧通过中西文学尤其是诗歌传统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乃是抒情传统,它迥异于西方的叙事传统;微观方面,陈世骧对中西诗论中的字词作了深入的辨析比较,俾助于人们认识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表达上的异同。陈世骧的中西诗学研究,实际上并非宏微观绝然分割,而是两者有机地互为融合。通过剖析陈世骧的论著,能使读者充分认识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特色和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上的异同表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美丑观:悦情为美,痛苦为丑
    祁志祥 祁雪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61-70.  
    摘要1574)      收藏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觉快感、感官觉快感、中枢觉快感。决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觉快感和中枢觉快感。五官快感的对象构成形式美,中枢快感的对象构成内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内涵美是真善的美。对形式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反比,对内涵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正比。事物的整体美学属性由事物的内涵美学属性决定。美的规律,就是在普遍令人愉快的形式规律中求美以及向真求美、向善求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夏圭《溪山无尽图》、李公麟《五百罗汉图》 递传经过及相关问题研究 
    罗宏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88-107.  
    摘要1403)      收藏

    南宋夏圭(禹玉)与北宋李公麟均系曾经影响中国画史发展序列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其作品历经沧桑,多所佚失,经各家有序著录且指为夏、李作品者虽不乏其例,但是否真、赝、临、仿等实质性问题,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流传内涵大多模糊含混,至于指为真迹或具有一定临摹水准且流传序列清晰完整之二氏作品,则更属少见。有鉴于此,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汰选整理,去芜存菁,综合运用美术学、艺术市场学、美术考古学、统计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系统、完整地对台北历史博物馆所藏传为宋代夏圭《溪山无尽图》、李公麟《五百罗汉图》两长卷之基本递传流变经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勾勒出两卷从宋代以至近现代至少七百余年的大致流变历史轨迹。上述两卷原基本滞留点最晚至明清时期大致均在江淮流域一带,其中传为夏圭《溪山无尽图》之长卷,约在清代中期偏晚一些流入陕西西安,民国二十年(1931)后复回流江南。另一传为李公麟《五百罗汉图》长卷则长期存在于江南地区,有较为坚实丰厚的流传基础。以此为契机,论文进而综合分析各家学说,相应对两卷之真赝、用纸以及题跋、著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最终联缀复原出氤氲影响夏圭《溪山无尽图》长卷、李公麟《五百罗汉图》长卷辗转流徙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以及两卷其后得在上海地区因缘汇聚并同时回购至前陕西省政府、旋复在1949年后因战事缘故辗转迁徙台湾,终为台北历史博物馆什袭庋藏的一段复杂历史。其对弥补台北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档案史料之空阙以及补充、完善区域性、专题性中国艺术市场历史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至于对两卷递传原委、递传经过、递传序列与相关问题的甄别讨论以及涉及20世纪30年代陕西省政府曾经进行系列收藏、展览、推介、研究活动的历史勾勒兼及1949年后两卷迁台经过、捐赠原委等相关问题的复原、考证等,尤显凸出,具有一定的学术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世界博览会与博物馆发展的内在关系
    吕建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108-119.  
    摘要1087)      收藏

    世界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两者都以实物展示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展示的都是人类创造物的精华,两者共同关注科学与文化,都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艺术理念传播的课堂。这些共性的存在,使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世博会不断创新的展示理念与技术对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一直发生着影响,而博物馆界人士参与世博会筹办,博物馆展览融入世博会之中,是世博会与博物馆两者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体现。历史上,不少举办世博会的城市都曾将博物馆作为整个世博会的一个展示内容来建设,或在世博会后将部分展馆转变为博物馆,部分世博会展品为博物馆所收藏,这不仅仅是世博会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同时也通过博物馆传播了世博会精神,延续了世博会使命。正是由于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充分体现世博会与博物馆互动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7. 跨文化视野下国际 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 ——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     
    郑涵 牛海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120-134.  
    摘要1586)      收藏

     随着全球传媒的快速发展,全球新闻专业主义概念频频出现于学术论坛,进入21世纪,愈来愈多的东西方学者参与这一概念的讨论,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再分配制度下的工具型媒介角色 ——湘中S村的个案阐释
    尤游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 (3): 135-144.  
    摘要1139)      收藏

    作者简介:                              
     通过对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农村大众传播简史的梳理,可以看出广播与电影是湘中S村主要的传媒形态,传播结构是国家层层渗入的单向传播体系,传播功能主要在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内容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部分传媒同时提供了娱乐和文化的内容,大众传媒主要表现为党与国家宣传的工具。这套传播体系体现了当时国家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
    曹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8 (5): 61-70.  
    摘要1632)      收藏

     围绕当下正在展开的有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争论,重温马克思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回顾并比较李泽厚、朱光潜、朱立元对“实践”概念理解的异同,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同时指出董学文等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错误理解。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善恶观:可欲为善、公意为善
    祁志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8 (5): 71-78.  
    摘要1306)      收藏

    善恶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形态。扬善去恶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准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认识得并不很清楚。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善恶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品质或属性,善即理性、利他之举,恶即欲望、自私之举。其实这是经不起事实考量的。另一种历史上流行的观点是用苦乐定善恶,认为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行为,恶是给我们造成痛苦的行为。其实这也经不起推敲。苦乐与其说是善恶的决定者,毋宁说是美丑的决定者。事实上,善恶是由包含私欲的社会公意决定的,满足者为善,背离者为恶。人类有超越历史和国家民族的社会公意,这就构成了善恶的普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公意,这就决定了善恶的相对性。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