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7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数据政府治理政策焦点与导向分析#br#
    张凤荣, 孙文倩, 李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1-15.  
    摘要731)      收藏
    大数据政策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历年政府政策的关键以及各方的关联程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对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和直辖市政府的治理政策信息大数据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语义关系和高频词分析,可以呈现不同地域的政府政策制定的趋势和发展导向,各地政府在社会治理政策制定中不仅存在地域差异,其实际发展和政策导向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功能性视角的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再审视#br#
    袁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16-26.  
    摘要748)      收藏
    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已触发侵权责任承担、权利能力确定、知识产权归属等关键性法律问题,必须通过明确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人格、具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格以回应上述现实矛盾。现有关于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存在否定说、肯定说、有限说等多种学说,其法律地位完成证否或证成均不符合现实需要,应采取折中的法律人格有限说。考察法律人格扩张的历史进路与拟制法人的形成过程,可以明确:法律人格的确认是法律为了解决现实需要而做出的功能性安排。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承认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有限性并明确“穿透人工智能面纱”的首要归责原则,通过法律系统性调整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正向发展目标。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试论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br# #br#
    戴益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27-36.  
    摘要694)      收藏
    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同时也对我们现有的社会伦理责任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容易形成责任空白问题。新工具主义主张将智能机器视为人类的奴隶,机器伦理的支持者倾向于赋予智能机器以道德主体地位,这两种方案在处理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问题时都面临众多困难。相比较而言,混合方案更为合理。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混合方案主张将道德主体扩展至他者以及非人类的实体。通过修改扩展的主体这一概念,智能机器导致的责任问题可以指派给所有与智能机器相关的责任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论影游融合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br# #br#
    陈旭光, 李雨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37-47.  
    摘要695)      收藏
      在文学艺术理论领域的研究中,想象力问题一直是论及主体创作、审美欣赏等内容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此问题延伸到电影与游戏融合即影游融合的当下媒介变革语境中,观众审美与电影创作正共同展现出一种与想象力有关的美学诉求,想象力问题进入互联网、跨媒介、新消费时代等具体话语场域。正是在这样的融合语境里,提出并建构一种互联网时代想象力消费的框架,围绕电影创作的视觉技术和文本世界的想象呈现两个方面,将想象力美学与想象力消费加以关联,从而借助想象力问题去重新理解和思考影像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美学特质与未来路径#br# #br#
    李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57-65.  
    摘要7)      收藏
    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是中国电影新生代导演与科幻电影的崛起。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质是建基在后假定性美学之上的以虚拟性为核心、以新媒介为手段、以体验力为诉求的美学结合。想象力消费的未来路径使电影成为了“扩展中的电影”,成为一种跨界、多元、多媒体、跨门类的艺术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影游融合迅猛发展。想象力消费桥接了后假定性美学和电影工业美学,凸显了中国学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前沿的学术眼光,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研究与国际前沿电影研究的对话,更是新时期对“电影是什么”这个永恒之问的精彩回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电影美学中的想象力消费:动机、生产和目的#br#
    袁一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57-65.  
    摘要903)      收藏
     在中国电影美学中,想象力被认为是一种由艺术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性经验;这种理性经验在后工业和消费主义时代语境下,通过同经济实践行为的融合而进一步构成了商业和美学的实践行动,这被称为想象力消费。想象力消费研究具有积极和开拓性的审美批评靶向和综合的、跨学科的社会结构诠释视野。对这一概念的诠释聚焦于电影艺术中真实社会的边界拓展,以及如何通过电影商品的经济交易行为实现其审美和商业的有效转换,最终实现电影美学中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交互统一。以想象力消费作为中层理论观照,通过消除大众文化的底层惯习区隔,将社会结构整体图景的追求设置为大众社会审美下公共领域探索的主题,实现电影受众的主观生活经验和客观社会认知联结下的审美互动。 想象力消费已经成为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电影美学的重要实践手段和理论拓展方向,并且必将在新时代和新技术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持续绽放其独特的、多学科的、贯通研究的学术魅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本土、异域与形式的演变:从施蛰存的“妻子”谈起#br# #br#
    罗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66-76.  
    摘要745)      收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施蛰存对小说形式做出了拓展。其后期转向并非被动的,而是体现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和自发性。在施蛰存的创作中,以“妻子”为核心的“家庭生活”主题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主题在不同风格形式之间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家庭”可进一步被看作一种隐喻性结构:“家”本身包含了“本土”的意味,在施蛰存的小说中,它成为本土性与异域性竞争的场域,并以本土性的复归为最终趋向。从写作手法角度出发,正是通过心理空间的调整和压缩,“家”逐渐脱离超现实魔境,实现写实效果。也就是说,小说内部本土性和在地性的复原拓展到文本之外,呼应了作者对于传统文类形式和文学手法的重新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论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制度#br# #br#
    包毅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77-93.  
    摘要657)      收藏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四部分的群岛国制度是对现代国际海洋法的洋中群岛制度的创新。然而,作为“一揽子妥协”产物的《公约》并没有对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目前有数个大陆国家在《公约》体系之外为它们的洋中群岛划定直线基线,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实践同《公约》第四部分的群岛国制度产生矛盾。这些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实践一旦形成习惯国际法,还可能对《公约》的体系造成破坏。相比之下,如果大陆国家以《公约》的群岛国制度为基础比照适用群岛国制度的各项规则,不仅可以实现大陆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海洋权利之间的平衡,解决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实践同《公约》的矛盾,还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约》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比照适用《公约》的群岛国制度相比目前某些大陆国家为洋中群岛划定直线基线的实践更具优势和可操作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被害人#br# 视野中的强迫卖淫罪#br# #br#
    骆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94-104.  
    摘要510)      收藏
     卖淫的含义应理解为:以获得物质性或其他其认可的利益为目的,男女向他人提供性交或其他能够唤起性意识、满足性心理直接接触的性服务而进行的交易行为。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其中,妻子、女儿等家庭成员可以成为该罪的被害人。对于被强迫卖淫的人以外的人,若受到暴力等强迫行为的人与被强迫卖淫的人在强迫者眼里属于相互关联的整体时,是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另外,无意识或减弱意识能力的人以及不满14周岁的儿童并非都一定成为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被害人对强迫者不同意的内容与对于嫖娼者同意的内容有时并非一致。强迫卖淫罪的既遂标准应当是被害人的意志因受到强迫者的强迫行为而被强迫者控制之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历史、演化与分流#br# ——“中西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关联”#br# 中的几个重要问题#br# #br#
    马涛, 王大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105-117.  
    摘要475)      收藏
    当今,在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参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关联”的有关专家,对中西传统经济思想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综合性辩证思维和分析性形式逻辑,发展分流上的公共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秦汉时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方面的差异,以及分岔的历史文化根基源头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西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br# ——基于环保举报热线相关数据的分析#br# #br#
    李兵华, 朱德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118-128.  
    摘要524)      收藏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预防环境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自身权益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挥群众的监督功能,是政府管理的需要,可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外在动因,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根本性作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结构与制度;二是内在动因,主要是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环境意识,具体包括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公共参与意愿具有明显的空间特质;环境举报的形式对环境保护的公共参与(环境举报)有显著的影响;户籍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也对环境举报有明显正向作用,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没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共同体的庇护#br# ——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转变的人类学视角#br# #br#
    刘怡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1): 129-140.  
    摘要533)      收藏
     在现有集体行动研究中,学者多聚焦于个体如何促成集体行动,却极少关注集体行动后的个体行动。然而,集体行动的结束意味着的往往并非事件的终结,而是个体行动的开始。以某市A庄为例,通过分析村庄居民在贴吧中的讨论,可观察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的转变。集体行动之后,村庄居民继续实施个体行动,但具有很强的集体性。这是因为村庄居民仍向村庄寻求共同体庇护,个体行动以集体情感为信念,以集体关系为纽带。对这一逻辑的揭示不仅有利于理解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寻求重建村落的可能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
    林毅夫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1-18.  
    摘要980)      收藏
    文章从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为切入点来探讨如何进行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在进行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时应该遵循的五个原则:首先,要从现象出发,而非从现有的理论出发来进行研究。第二,在面对一个现象时要秉持“常无”的心态,避免对号入座。第三,要回归到亚当·斯密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对所要解释的现象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探索”。第四,现象总有特殊性,理论研究则要从特殊性上升到现象背后的一般性。第五,要了解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的差异性和内生性,把现有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象总结的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给定结构的二维经济学变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有不同结构的三维经济学,以理论建模和数据检验来探索理论框架扩维以后的新视角、新见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金融科技、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br#
    尹应凯, 艾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19-32.  
    摘要1108)      收藏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银行业结构,同时运用金融科技进行银行数字化转型。利用20112017年各省的银行业结构数据和中小企业的微观财务数据,运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系统GMM估计和地区分析,并通过静态面板检验和新数据检验来进行稳健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的银行业结构应以中小银行为主导,以中小银行比重来衡量的银行业结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是倒U型机制。(2)金融科技的发展使中小银行更加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但目前仍没有使大银行完全克服不能较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先天劣势。(3)从金融科技结构来看,中小银行有利于提高放贷的覆盖广度,但是不可忽视大银行在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方面的后发优势。(4)在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大银行的需求要高于非东部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经济结构跃迁政策仿真研究
    李武, 付才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33-45.  
    摘要576)      收藏
    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结构变迁、规模收益递增等现实经济现象,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内生性生产函数的概念。而结构型生产函数是内生性生产函数的一种特例,这种生产函数由若干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生产函数通过过渡区域拼接而成,在过渡区域中可以具有局部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结构型生产函数形式简单,而且常常可以使得相应的经济模型中存在结构型多重均衡,从而可以更细致地刻画经济现实。在存在结构型多重均衡的经济体中,仅仅依赖市场机制一般无法保证经济从低水平均衡跃迁到高水平均衡,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因势利导的经济跃迁政策。通过对经济结构跃迁政策的仿真分析可知,过渡区域位置的不同会导致结构跃迁困难程度不同。当过渡区域靠近低水平均衡时,利用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政策即可帮助经济体实现结构跃迁;而当过渡区域远离低水平均衡时,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跃迁就需要引入外部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洋玩意、新时尚与现代生活:理解早期上海电影现代性的合法维度#br#
    刘海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46-56.  
    摘要931)      收藏
    1918—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初创期,以革命性为评价标准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对初创期电影的总体评价极低,然而,如果以现代性的确立为标准,考察中国电影是否体现了某种现代性,是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以上海为主体的早期中国电影就会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给中国人带来了直观的声光电现代体验,是白话现代主义文化启蒙的主战场,塑造了国人新的生活方式,也建构了国人的民族认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周剑云与《电影讲义》:对中国“影戏” 理论的再认识
    黄望莉, 于书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57-66.  
    摘要905)      收藏
     1924年,由周剑云主导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成立,《电影讲义》作为该学校的教材,历时4年写作出版,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为前沿的电影创作的观念,并融入了大量的关于“影戏”的创作理念。因此,对它的考察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早期电影人的“影戏”观,也能体会到他们筚路蓝缕的从业精神。通过对《电影讲义》历史生成的梳理,可阐述“影戏”理论与中国现代进程中文化资源之间的借鉴关系。同时,在这部早期影戏从业者的专业教材对“影戏”理念的概论、编剧、导演、摄影研究中,体现出中国电影传统美学对当下重建中国电影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区块链:大数据时代破解政府治理 数字难题之有效工具 
    徐琳, 袁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67-78.  
    摘要747)      收藏
    将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思维嵌入政府治理流程是大数据时代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旨。但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因数据真实性及低效力问题、数据孤岛阻隔现象以及数据安全性威胁,使得政府面临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之掣肘。针对多重掣肘,近几年兴起的区块链技术,是P2P组网技术、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创新,在政府治理中具有数据价值化、技术流程去中心化、数据安全化以及新型信用等不同于其他信息技术之属性。通过以上多种技术的组合创新,区块链能够提高数据真实性以创建政府治理的信息基础;能够促进政府各层级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实现数据共享以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更能够保障数据安全以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简言之,如能适当运用,区块链可以成为破解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的有效工具。当然,区块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技术的完善和应用效果还需观察,而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也不宜盲目夸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法律性质 ——由Token持有者切入
    陈吉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79-89.  
    摘要693)      收藏
    The DAO事件暴露出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主体性界定的重要意义,而切入点是Token持有者,这一切入点的选取符合技术特征并具有积极意义。“公司说”不符合DAO平台将所有人与管理人合二为一的技术特征;“准组织”说尚未解释“准”的法释义学含义及其适用效果;只有“合伙企业说”具有合理性。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具备主体性,可以形成独立于Token持有人个人意思的总意思,以Token持有人账户为基础,具备自有财产,以合约和共识机制为基础,具备组织性要件,这可以满足准则主义的程序要件。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符合联合经营和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要件,是合伙企业。在目前阶段,合伙成员间责任的承担,可适用联营制度,由Token持有各方分别承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 机制的构建 
    宋锡祥, 张贻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90-103.  
    摘要716)      收藏
     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持港澳融入中国整体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同时又联结沟通了“一国两制”与“一带一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大湾区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构建和实施直接受到体制差异、区域特性、法域多元、市场主导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其成效也直接影响着湾区内的交易成本与投资者的决策取向。未来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应当在多层次法律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期目标和不同路径加以实施,并且要解决好民商事判决在湾区内的自由流动、域外法的有效查明以及调解协议的效力与执行等问题,推动我国多元纠纷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在区域与全球治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宝贵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德国土地抵押权证券化 
    王志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104-119.  
    摘要617)      收藏
    德国土地抵押权在日耳曼习惯法与罗马法的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由担保抵押权、流通抵押权和土地债务并存的土地抵押权体系。为了融通资金,从法律制度设计上逐渐增强了土地抵押权的独立性和流通性。当具有一定独立性和流通性的土地抵押权和证券技术相结合后,德国土地抵押权证券化迅速发展起来,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历史上看,德国土地抵押权证券化选择了两条道路并行,即直接证券化和间接证券化,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交错发展的,在法律实践中逐步完善并走向国际,最终使不动产(含土地)抵押债券成长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为德国农业经济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空间转向和塔利的空间批评 
    陆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120-127.  
    摘要942)      收藏
     空间批评可视为空间文学理论、地理批评、社会空间批评、文学地理学等的统称。空间与文学批评发生牵连早有先例,布朗肖的文学空间和巴什拉的空间诗学都是先驱。由此来看罗伯特·塔利的空间文学批评思想,它固然是詹姆逊“认知图绘”理论的一个直传后续,也毋庸置疑见证了人文科学的“空间转向”,即空间问题如何被推向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台。塔利表示他和韦斯特法尔的跨学科地理批评方法有分歧,他自己更愿意侧重文学本身。故对于地理或者说空间批评而言,最有成效的方法,是将“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方,交互串联起来。荷马史诗和《旧约》中的“文学地理学”,正可以作如是观。塔利对GIS方法用于人文领域持保守态度,这里关键还是“人文”。塔利新著《地点意识》开篇说,我们谁都知道地图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但是在批评理论和其他方面,地图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对象。地图如此,空间批评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中英小说的源起比较与阅读机制的 变迁考论 
    朱振武, 郭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2): 128-140.  
    摘要563)      收藏
    中英两国小说阅读机制的不断变化使得小说在审美特征、艺术功能及形式内涵上渐次丰富。随着读者由早先的贵族阶层向十七八世纪市民群体的渗透,小说完成了高雅与通俗兼备、娱乐与教化并重的发展,并始终作为最具现代性的文类与读者生活关联甚密。至20世纪,现代派作家的精英意识割断了小说与普通读者的联系,之后传媒变革下阅读群体向影视观众大量转变的现实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命运危机。但通过向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借鉴学习,中英小说在全新的阅读环境中实现突围,并继续着自身的发展演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广义产权论:为天地人共同体立命的探索 #br#
    常修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1-17.  
    摘要285)      收藏
    摘要:  以“天地人产权”为核心的广义产权理论,是“三论”(产权论、 人本论、转型论)中最先探索的领域。探索过程呈四个特点:第一,探索突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逐步完成由“狭义产权论”到“广义产权论”的跨越性过渡;第二,求“道”非“术”:不是着眼于构建一个产权运作的技术体系,而是尝试为当代政治经济学体系构筑一个“广义产权的理论基石”;第三,“产人耦合”:打破单向度的“孤立的产权理论研究”范式,以图把“广义产权论”与“人本经济论”融为一体,寻求一条更大社会公约数的“产权人本共进”改革之路; 第四,“天人合一”:借鉴司马迁撰著《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 不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身,而且为更大范围的“天地人生命共同体”立命。“广义产权论”的探索过程,从一个方面折射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权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变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在野与守望:以影视人类学视角反思少数民族影视创作#br#
    朱靖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18-27.  
    摘要427)      收藏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体系当中主要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即与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边缘群体或传统知识的影像表达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当代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志电影创作中,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规范的学术准则,以确认影像的学术价值、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影视人类学反对民族影像创作中的“内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倡导体现少数民族自我发声的“主位电影”,主张在民族社区的语境中观照影像作品对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与反思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总之,影视人类学更强调文化持有者的权利,反对外来者的影像剥削,它应该被定位为整个民族影视创作与研究体系中的“清醒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仪式影像中的群体记忆与意义建构#br# ——基于裕固族仪式影像的实践与思考#br#
    王海飞 黄钰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28-36.  
    摘要350)      收藏
    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既是民族文化承续的载体与空间,亦是凝聚民族群体、实现社会调节的路径与场域。通过对裕固族剪头、婚礼和祭祀鄂博等生命和生产仪式的民族志影像记录、表达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可以发现,摄影机与群体记忆密切互动并推动仪式影像文本生成,而影像文本经过表达之后,则成为建构仪式意义的行动依据和统合群体记忆的积极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一心一意”: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br# “共感”#br#
    张静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37-48.  
    摘要328)      收藏
      在影视人类学和感官人类学的交叉视域下,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两者“多感官”或“身体感”方面的冲突或协调。有关茶道技能学习的几次拍摄,是剖析的重点案例。茶道强调“一心一意”,要求学习者心无旁骛、不厌其烦地重复练习;拍摄者从起初对这种“机械式”练习的反感,发展到在摄像机的刺激下对这一行为逐步理解,直至在拍摄行动中与被拍摄对象产生“共感”。这一过程揭示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不仅涉及摄像机在场所带来的合作与非合作、影像的权力及伦理,还涉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所携带的感官场域。因此,观察式电影不仅是携带摄像机的参与式观察,同时亦是拍摄者对被拍摄者身心经历的参与式认知与体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9)
    徐昕, 黄艳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49-67.  
    摘要567)      收藏
    2019年,司法改革总体上是补充性的机制完善。法院、检察院、司法部公布各自的五年改革纲要,在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废除收容教育制度、完善民事和刑事证据规则、社区矫正立法、开展刑事辩护全覆盖试点等方面有所进展。但多数改革是对先前改革的落实和既有机制的完善。在改革框架确定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政策指导调整司法、司法有效适度回应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步改善司法政治生态,点滴推动法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我国剥削性滥用行为违法性判定#br# 基准审视#br# ——以非价格型剥削性滥用为视角#br#
    陈兵, 赵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68-80.  
    摘要454)      收藏
     从2010年底的“3Q”战,到2019岁末的“京东与淘宝”之战,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似乎被施以了“二选一”的魔咒。对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违法性的判断始终困扰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市场的治理。虽然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为规制以非价格手段侵害用户(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实践中尚未形成对此类行为违法性判断的一般性基准。故可考虑借鉴域外经验,在阐释一般性的违法性判断基准的同时,细化“显著性”和“不当性”的内容。比如,对“显著性”的判断要综合考虑商品或服务的性质,行为发生的时间、次数与持续期间,被侵害消费者的范围,相似市场上其他经营者的交易条件,交易条件变更前后市场支配经营者的成本变动程度,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不当性”存在与否的判断,应当具体考虑行为的目的是否在于追求过度的垄断利润,行为的性质,行为的持续期间,市场结构和特征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提高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创新数量与质量下自主研发与#br# 协同创新绩效研究#br#
    俞立平, 龙汉, 彭长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81-95.  
    摘要287)      收藏
     从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视角可研究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的关系与绩效,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对创新数量贡献较大,对创新质量贡献较小,互动关系总体较好;协同创新对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作用均不大,互动关系较弱;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的协调水平有待提高;自主研发对创新数量的贡献呈现规模经济特征,协同创新的规模经济特征较弱;自主研发对创新质量贡献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特征,协同创新的规模经济特征很弱;创新数量下自主研发投入与研发劳动力呈现替代关系,协同创新只在创新数量较低时呈现一定的互补,创新质量下自主研发与研发劳动力呈现互补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创新效率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br# 影响途径研究#br#
    崔婷婷, 陈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96-106.  
    摘要283)      收藏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弱、资源约束的增加,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目前,相关研究多关注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作用,而创新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途径研究并不多。通过将创新效率引入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创新效率对地区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创新禀赋不同,该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特征;创新效率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地区间经济差距,还可以通过影响创业水平间接对地区间经济差距产生作用,其中,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当以创业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创新效率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创业水平的提高使得创新效率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广义生态群落的跨境电商软性#br# 供应链仿真分析#br#
    戴永辉, 魏农建, 袁莹, 戴伟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107-117.  
    摘要332)      收藏
    跨境电商供应链具有灵活多样的软性结构特征,传统的供应链建模仿真方法难以对其复杂变化特征进行有效的描述和分析。文章从广义生态群落理论的新视角出发,指出影响跨境电商软性供应链运行有5项可观测关键指标:商品品类数量、商品品类在架时长、新增用户数量、用户留存时长、购买转化率。通过对跨境电商平台生态群落的多Agent建模仿真分析,指出增加跨境电商平台及供应商收益的三种主要措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新增用户数量,提升购买转化率,提升单位时间内新发布的商品品类数量。为跨境电商软性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我国媒体融合的新模式、新问题与#br# 新趋势#br#
    张路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118-128.  
    摘要428)      收藏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六年多的时间。 回望六年来的实践探索与生死纠缠,我国传媒业形成了“中央厨房”“平台化融合”“制播分离”“混合所有制”等新模式,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可圈可点。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我国传媒业深度融合遇到的赢利模式困境、传播权力转移、人才流失加剧、体制机制掣肘等新问题亟待破解。未来的智能时代,我国传媒业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呈现传媒边界加速消失、人工智能无所不在、体制改革峰回路转、版权保护力度增强等趋势。总之,媒体融合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美国公共艺术法和运作机制的转型#br# ——以理查德·塞拉《倾斜的弧》为例#br#
    汪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3): 129-140.  
    摘要476)      收藏
    美国的公共艺术始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是公共艺术制度和政策较为完善的一个国家。20世纪末,理查德·塞拉受美国联邦政府委托制作公共艺术项目,其《倾斜的弧》被视为法律制度和艺术创作模式的双重转折点。通过对当时相关资料的疏理,可较为完整地勾勒整个事件的始末,借《倾斜的弧》个案展示美国公共艺术转型时期法律制度和艺术创作的复杂面相,并重新解读公共艺术中公共利益的内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br#
    温铁军, 罗士轩, 刘亚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1-13.  
    摘要328)      收藏
     20世纪70年代,全球产业资本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顺势向西方开放引进外资,但因此造成财政赤字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最后通过向农民既“放权”又“放责”的制度性变迁而走出危机。80年代,农村因有了自主发展权而获得长达近十年的繁荣,与此同时却是城市改革的举步维艰,伴随“向右转”的全球潮流和东欧剧变,中国再次遭遇经济政治危机。90年代初面对萧条,中国凭借金融主权进行自主货币化和资本化,同时在沿海引进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接着靠增发国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应对了东亚金融危机。进入21世纪,2007年次贷引发西方金融海啸及欧债危机,外需再度下降,依旧是国家对农村的大量投资以及农民的内需消费挽救了中国。面对2019年底新冠病毒疫情触发的全球危机,结合历史经验,中国若能借机推动国家的生态文明转型,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或许能够率先走出危机,转危为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人工智能形象与成为“我们”的他者
    王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14-23.  
    摘要419)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影像中存在的人工智能形象与人工智能技术是两条平行发展又时有交叉的文化发展线索,人工智能形象往往超出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心态造成特殊影响,甚至引发某种人工智能最终取代人类的恐惧。这样的观念是将人工智能树立为一种整体性的大他者,而形象则是中介。但人工智能被树立为大他者并非只有害处,正是通过这一对立结构,我们发现这一大他者的蹩脚之处,将其视为一种虚假的主奴辩证过程,从而曲折地将其重新拉回主体的怀抱。这一齐泽克式的解异过程达到了一个意外的目标:人工智能经过曲折的观念变迁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形象无疑是这一曲折过程的中介和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人工智能电影概念:一个亟待厘清的元命题#br#
    王坤宇, 张桂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24-36.  
    摘要411)      收藏
     人工智能电影话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人工智能电影概念并非一个“自明之域”,存在科幻电影与人工智能电影关系、人工智能电影与相关技术和话语的关系、人工智能电影的基本特征等诸多未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空白点的探讨,来追寻人工智能电影的基本特征及其逻辑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新兴电影类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描写,以此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世界:电玩游戏的作用单位
    韦施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37-45.  
    摘要313)      收藏
    在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游戏研究中,玩与游戏长期以来纠结在一起。电玩游戏的出现与发展,使两者的分野愈发明显,突破了以“玩”为中心的人类学迷思。经过叙事性与游戏性的辩论,结合对游戏《塞尔达:荒野之息》的分析,电玩游戏不再被简单认为是叙事媒介的更新。在游戏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人物这一叙事元素,也不是界面这一更小互动,而直接就是世界这一综合方式。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既不是明确分离,也不是完全融合的。不同于虚构/现实、想象/真实的二分法,电玩游戏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以“连接”的关系性和“此刻”的深层时间性,电玩游戏世界展现了电玩游戏的后人类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效率和潜力的实证研究#br#
    刘永辉, 赵晓晖, 张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46-58.  
    摘要280)      收藏
    基于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存量,分别在“16+1”和“16+1+9”背景下测算了中国对中东欧16国的直接投资效率和潜力,发现“16+1+9”样本下的投资效率较“16+1”样本下的投资效率有显著提高,“16+1+9”样本下的投资潜力高于“16+1”样本,并且分析比较了其差异性和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对欧盟成员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投资效率较高,投资潜力也较大;相比而言,中国对巴尔干半岛上的波黑、黑山、塞尔维亚和北马其顿等国的投资效率偏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长三角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思路研究#br#
    孟添, 祝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 (4): 58-73.  
    摘要341)      收藏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依托是科创产业的协同发展,而科创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有力支撑。通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金融的现状,分析制约长三角科技金融整合与协同的瓶颈性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探索长三角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的思路和路线图,并且探索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 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