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中国问题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br# 错位及其反思#br# ——基于重庆市5村的调查
    文军,吴晓凯
    2018, 35(6):  1. 
    摘要 ( 3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制度性革新,农村社区建设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效果。当前,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差距上,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然而,由于长期受“城市中心主义”思想和城市社区建设逻辑的影响,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有效参与,造成了公共服务错位供给现象。基于重庆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实践,阐释和分析了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我们尝试以“国家—社区—个体”的立体式视角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其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当代农民工社会公平感:一个#br# 经济社会学分析框架
    徐延辉,许磊
    2018, 35(6):  13. 
    摘要 ( 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感觉是否合理即社会公平感高低对社会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社会经济地位分解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将社区融合分解为社区认同、社区交往、社区参与三个维度,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社区融合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均有影响,社区融合的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的公平感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农民工的社区认同度越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越频繁,向社区组织提供意见或建议的频率越高,公平感就越强。文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和增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陪读迁移群体城市适应与#br# 市民化取向分析#br# ——基于东北地区H县陪读家长的考察
    何影1,田毅鹏2
    2018, 35(6):  23. 
    摘要 ( 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步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流动化和农村中小学的调整撤并,衍生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陪读教育”现象。与此前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不同,陪读群体离乡陪读期间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城市,大体经历了角色转变、城市感知、城市认同期等演化阶段。而家庭经济状况、陪读时间、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适应程度和学校表现、城里人接纳程度等,则成为影响陪读群体城市适应或进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当陪读任务结束时,此群体内部开始分化为不同部分,其市民化取向存在明显差别。为此,我们需要遵循序列、批次原则加以渐进性推进。其中,农地及宅基地等问题成为影响大部分陪读人口市民化取向的关键,故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影视理论研究
    银幕影像的感知革命:从吸引力#br# 电影到体验力电影
    孙绍谊,康文钟
    2018, 35(6):  35. 
    摘要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大胆美学实验。相较于叙事,以伊纳利图、李安和诺兰为代表的探索者近来更关注影像体验感、沉浸感的营造,更看重如何才能让影像诉诸观众的“情动力”(affect)和“全感力”(sensorium),将观众最大限度地带入到叙事中,近距离乃至“无距离”地具身体验人物的所见所触所听所感。这类影像实践,就是“体验力电影”,这些电影构成了流媒体时代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核心,也代表了晚近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形式探索到幻觉形成:电影本体#br# 变革中的孙瑜早期电影
    程波,伍俊
    2018, 35(6):  45. 
    摘要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是堪比“国片复兴”与“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孙瑜在此期间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历程,作为一个在影戏传统的影响下创作,并以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故事为电影内容的作者式导演,一方面他积极吸收欧美叙事电影的经典技法,另一方面他对电影的表意形式、煽情效果的主动探索与运用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式外观,而这种形式的复杂揭示出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处于一种由曾经稳定的形式本体——默片,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本体——有声电影的中间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加速主义与数字平台#br# ——斯尔尼塞克的平台资本主义批判
    董金平
    2018, 35(6):  55. 
    摘要 ( 5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以阿列克斯·威廉姆斯和尼克·斯尔尼塞克为代表的加速主义者,从不同于批判现代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角度切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不是现代性的拒绝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加速主义意味着让资本主义的机制加速运动,从而促进它的崩溃。斯尔尼塞克从加速主义的角度思考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形式:平台资本主义。平台资本主义以数字平台及数据来获得权力和利润。斯尔尼塞克将平台分为五种,即广告平台、云平台、工业平台、共享平台、精益平台。这些数字平台竞争主要围绕着三个要素来进行,即数据、节点、用户。数字平台的出现,让无产阶级更加边缘化,其薪酬和工作的稳定性降低,无产阶级陷入流动和分散。斯尔尼塞克希望从平台本身出发,找到走出平台资本主义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路径。

    从赋形到历史#br# ——卢卡奇早中期美学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
    李国成
    2018, 35(6):  66. 
    摘要 ( 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在早期,他接受了新康德主义主客二分的范式,只能以主观的赋形创造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凭借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客体地位,将总体性揭示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现实,由此为他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必须反映现实的总体性,揭示历史的真正结构和真实动力。但卢卡奇未能超出主体优先逻辑,这使他的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理论遭到质疑。

    20世纪中国研究
    人民性与组织化:20世纪下半叶民间#br# 戏曲兴衰的启示
    沙垚1,梁君健2
    2018, 35(6):  76. 
    摘要 ( 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末民间戏曲的衰微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现代媒介和社会转型。通过对华县皮影戏历时性民族志的考察可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民间戏曲呈现出三次高潮,分别是1956年前后、1963年前后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可以把握和梳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脉络。人民性与组织化是两条重要的线索,将艺人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组织、制度和机构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民间戏曲活动的繁荣,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求。人民性,即一切文艺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人民性的要求下,历史与时代有了更好的融合共振,文艺工作者和农民一起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共和国未来文化的方向。

    中国劳模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br# ——以陆阿狗和他的模范小组为例
    林超超
    2018, 35(6):  88. 
    摘要 ( 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来的劳模制度,在道德教化之外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仍有继续探讨的价值。上海五金工业劳动模范陆阿狗及其模范小组的经历,是劳模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诞生首先是劳动竞赛的产物,每一时期的劳动竞赛都承载着国家现阶段的政治与经济目标。而劳动模范及模范小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突破劳动竞赛集体行动中可能出现的懈怠,不断实践最先进的定额。从劳模自身而言,单纯凭借劳模身份获得物质奖励或潜在收益都是有限的,劳模身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劳动者的职位升迁提供了一种依据。

    文学语言
    作者·叙述者·读者#br# ——抒情诗中诗人面具之锻造
    舒凌鸿
    2018, 35(6):  103. 
    摘要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关键词: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冲破宗教藩篱和伦理困境的霹雳#br# ——瓦拉赫诗歌的女性主义倾向
    于健,赵沛林
    2018, 35(6):  113. 
    摘要 ( 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约拿·瓦拉赫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特拉维夫诗派”的主要成员。她的人生经历坎坷多难,折射出以色列建国前后一代青年女性投身社会变革的足迹;她的诗歌创作在现代希伯来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显示了可贵的探索精神和艺术追求。在诗歌内容上,她大胆突破传统的宗教教义(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其他宗教)和伦理信条,具有振聋发聩的表现力度。同时,她对创作方法的大力开拓也表现出对形式的功能有着深刻理解。从赓续传统的意义看,她的诗所包含的终极关怀依稀透露出古老的犹太经典的余韵。

    管理学研究
    教育人力资本及其溢出效应对#br# 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br#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梁军1,赵青2
    2018, 35(6):  122. 
    摘要 ( 4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利用中国2000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教育人力资本及其溢出效应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人力资本及其溢出效应均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如果不考虑教育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征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科技创新水平平均提高0.2233%;如果考虑溢出效应,则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科技创新产出弹性会提升至0.3648%。各地区应在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努力打破人力资本流动壁垒,引导和鼓励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和集聚,进一步放大教育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组织功能演化的#br# 行为策略分析#br#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
    刘伟红
    2018, 35(6):  132. 
    摘要 ( 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集中拆迁安置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独特产物之一,其社会变迁的剧烈性引发了实践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资源依赖理论,作为组织与环境关系分析的经典理论,被引入分析社区组织的功能演化。从拆迁后社区组织的功能发展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公共功能急剧拓展、次级组织创建阶段,经济自治拓展、专业化管理初步涉入阶段,社区服务专业化扩展、自治空间收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社区组织分别采取了需求整合策略、多元化发展策略、依附联盟策略等应对环境的变化。社区组织行为策略的发展轨迹对调整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