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3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若干思考
    李艳芳, 张忠利, 李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1-12.  
    摘要583)      收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表现。但是,我国现有法律并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而大量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则缺乏法律依据,这迫切需要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气候变化专门立法不仅具有政策基础,也能够从国内相关省市低碳发展试点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外相关立法和实践中获得启发,因而具有可行性。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应当采用综合性立法模式,以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为最优选择。在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存在难度的情况下,则可以先分别制定所需调整的社会关系相对简洁、立法协调难度较小的“低碳发展促进法”和“适应气候变化法”,或者由国务院制定法律效力较低位阶的“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可持续发展对外政策视角下的
    欧盟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略
    柯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13-26.  
    摘要713)      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欧盟的基本战略目标及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探究欧盟可持续发展对外政策演变轨迹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因、外因为基础,从欧盟可持续发展对外政策的宏观视野出发,可分析和探讨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略。具体包括:将气候变化议题融入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方法,主张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机制及其国际法规范的确立,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气候变化立场,将气候变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予以通盘考虑并对发展中大国与不发达国家予以区分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气污染防治法》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控制体系的评析
    赵俊, 孙宋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27-34.  
    摘要382)      收藏
    对于温室气体控制是否应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畴,一直都有争议。不应将温室气体控制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畴,这不仅是由于温室气体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也是由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决定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能源生产等“上游活动”和公众生活消费等“下游活动”。我们应对其进行上堵下疏:一方面力促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将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共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必要将温室气体控制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畴。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4. 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35-46.  
    摘要796)      收藏
    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关注“前因后果无情节”的特征。这一独特风格及影像叙事语法的形成,既与导演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又与导演对电影艺术本质的体认有关,更与导演所处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东方文化对人生的洞察理解有关。正因如此,侯孝贤电影以其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文关怀与浓郁东方美学意蕴的影像表述,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解构与重建——当下我国电影生产问题研究
    罗坚, 陈舒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47-55.  
    摘要439)      收藏
    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文化产业的振兴、高科技和新媒介的变革、市场机制的推动,使我国电影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产业效应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文化资本、市场竞争和文化消费语境等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影生产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走向。当下我国电影产品的商品属性与人文价值、视觉符号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不断加剧;我国电影生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利益至上、狂欢化娱乐盛行以及现实的碎片化等偏颇,由此所形成的外在解构和内在重建的压力,倒逼着我国电影生产的发展转型和升级跨越。成为当下我国电影生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我国电影生产,应立足传统,直面现实,通过品牌的创建和打造以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电影文化生态,促进电影生产的“绿色”“低碳”和“环保”,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发展转型和升级跨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新世纪以来“纪实与真实”问题研究之述评
    陈树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56-66.  
    摘要370)      收藏
    纪录片与真实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争论至今。真实一词一方面逐渐负载了人们对纪录片太多的理解与期待,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反而变得愈加空泛。该问题的重要性使诸多纪录片的理论问题无法绕过它,同时又由于真实概念的泛化,使得纪录片本体阐释随意。也正因如此,才更应当严肃、详细地析出真实一词在纪录片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思想负载,而不应持一刀切的态度。从清理21世纪以来“纪实与真实”的观点入手,或可清晰地勾勒出当下纪录片理论研究的地形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海外基地: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
    沈瑞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67-77.  
    摘要674)      收藏
    纵论历史,一个国家海权的拓展无不依赖海外基地之战略支撑,因此可以说,强大的舰队是海权的核心力量,而确保与控制海上重要航路、战略通道安全就必须依托海外基地。海外基地是海权战略的关键要素、支柱和基石。明代中国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基地深谋远虑的筹划布局和周密细致的部署经略,成为明朝海权战略的强有力支柱,维护与保障了明朝的海洋权益,扩大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郑和模式的文明海权战略比之西方剑与火的殖民主义海权,对现代海权的构建更有中华文明深刻的启示和意义。当前中国要维护与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并承担大国责任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就必须建立以国际安全与和平为目的海外基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内幕信息交易型腐败:一种新的腐败动向
    陈尧, 段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78-90.  
    摘要478)      收藏
    近年来,在金融、证券市场以及政府规划、公共项目等领域出现了一种以经营性内幕信息和政策性内幕信息为交易对象的腐败。这种内幕信息交易型腐败以其复杂性、隐蔽性强而难以察觉,也因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管而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腐败形式。内幕信息交易型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转型期发展主义模式下政府对市场不合理的干预和权力行使的不规范有着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内幕信息交易型腐败所带来的危害,从制度上完善对内幕信息交易型腐败的监管,尤其是落实政府官员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此类腐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近代上海报载诗歌的叙事研究——以《字林沪报》为例
    何宏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91-104.  
    摘要497)      收藏
    近代上海的都市化和现代报刊业的发展,促进了诗歌载体的多元化。报纸的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诗歌作品。报载诗歌自1872年《申报》刊发诗歌起始,至《字林沪报》在1887至1891年设立诗歌专栏而达到高潮。诗作者立足于当下生活,书写旅食沪滨的交游与经历,描写城市风情与习尚变迁,使诗作呈现出独特的“上海情境”,同时,也成为上海新型文人群体汇聚历程的记录。报载诗歌的情境叙写,无论是消闲题材,还是语言风格的通俗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而在报刊传播的语境中,即时性和在场感,更是作品的显要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国家安全视野下环境犯罪治理途径探寻
    刘彩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105-113.  
    摘要712)      收藏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视野下,环境犯罪的治理依赖于国际与国内两个途径。国际合作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刑警组织平台,实现环境犯罪资料互通与追捕、通缉、引渡上的通力合作;实现国家间刑事司法协助的全方位与有效性,排除国家之间在打击国际环境犯罪上的障碍;加快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步伐,以争取拥有更多话语权。国内法方面,构建以生态法益为中心的环境刑法体例,实现环境刑法的独立;秉行重刑主义原则,兼顾惩罚犯罪与恢复环境二元化功能,充分发挥刑罚的多重作用;运用疫学因果关系证明方法以及过错推定规则,走出环境犯罪司法认定上的困境。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1. “版权作品使用共识”与参与式文化的版权政策环境
    尤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114-127.  
    摘要411)      收藏
     以“用户创造内容”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形态与现代版权保护体系之间产生了冲突,但通过对近年来北美立法及司法机构关于使用版权作品的法律规定及判例、版权产业适度放松版权保护而成就的新型营销乃至盈利模式以及参与式文化创作者群体自发形成的准版权规范进行梳理,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则性的“版权作品使用共识”。这为我们考察如何为参与式文化的有序繁荣构建适宜的版权政策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作为治理技术的博物馆
    ——托尼·贝内特的博物馆政治思想
    徐小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1): 128-140.  
    摘要940)      收藏
     当代文化研究著名代表人物托尼·贝内特率先用治理性视角考察博物馆的文化政治。他基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博物馆文化政治研究,在对博物馆内的权力属性、运作方式的把握和对博物馆社会功能的独到理解上,均有非凡的开拓创新和贡献,为当代文化批判视角下的博物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参照依据。其博物馆文化政治思想已成为当代博物馆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一,正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
    结构性改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  
    摘要643)      收藏
    “十三五”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5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和历史拐点,也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经济转型的特点是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它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闯关”。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是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户籍人口城镇化、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和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由此将给“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与空间。二是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的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作为结构性改革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以监管转型为重点的简政放权与结构性改革。激活市场、激励企业关键是以监管转型为重点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简政放权重在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十三五”期间,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重在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矛盾,由此才能释放市场活力,释放转型发展的内需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建构中的公众参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4-.  
    摘要452)      收藏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建构的基础和重点,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表现。公众参与旨在通过公众平等参与的理性协商、对话过程而形成科学、公正的决策。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属于公众参与中的一个类别,既具有公众参与的一般性,也具有环境行政的特殊性。公众参与过程作为环境行政决策程序中的核心环节,对决策的正当性、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程序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决策初期,环境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末端参与;决策中期,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单一,行政机关主导,缺少各方利益群体的论辩与质证环节;决策末期,公众参与的结果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公众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的信心以及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削弱。因此,在思路上,以“事前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事中环境行政决策过程的细节性完善以及事后必要的评估与审查机制”为环境行政决策程序构建的着眼点,以“拓宽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加强环境行政决策参与形式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对环境行政决策结果的反馈机制”入手,构建公众参与的相关具体制度,使我国环境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得到量与质的同步提升,从而增强我国环境领域的法治与民主建设,为今后拓宽我国环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提供理论上的可行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15. 直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
    产业的新窘境
    ——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的再思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27-.  
    摘要544)      收藏
     近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出“内热外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票房收入屡创新高,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传播却不尽人意,遭遇了“文化折扣率高”“票房收入偏低”“宣发渠道不畅”等多重窘境。当然,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把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看作是一种文化输出,从影片内容到影片的传播途径都以政府为主导,过多注重电影的文化性,忽视了电影的商品属性,致使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出现“泛文化”化的倾向,最终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如此,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必须抓住新的历史契机,转变传播观念,从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回归到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轨道上来,并在传播观念、传播竞争力、传播渠道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增强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40-.  
    摘要510)      收藏
    《中国电影发展史》认为,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之“西洋影戏”为电影最早传入中国的例证。但此说近年来不断被重新检讨。依据更多的材料可证实:徐园电影实为幻灯放映。幻灯作为近代最流行的视觉媒介,实乃电影之前史和同史。在当时的观者那里,包括幻灯和其他各种风行的光学娱乐玩具在内的视觉文化是电影出现的同质环境。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技术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与冲击。根据幻灯放映的历史可以看到,一种类电影的视觉经验在电影技术之前已经展开。幻灯与电影放映共同构成了中国视觉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同一性程度对于晚清中国观众比对同时代的西方观众更高,这源于一种“虚奇美学”在早期电影接受中的主导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
    ——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61-.  
    摘要670)      收藏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满怀仇恨;妹妹安娜健康强壮,勇敢自信,她们分别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典型代表。在这里,虚伪而衰败的理性和真实而强悍的身体,在相互对抗的舞台上表达着这样的意旨:真实的永恒生命、爱和思想的力量之源就在欢腾的身体之中,真正的上帝之城与凡俗的生活、欲望之爱、充满热血的身体没有距离,身体是信仰实存的另一种形态。由此,颠覆了被创造、被祭献、被书写的身体,彰显了不再缺席、至关重要的身体在神圣的沉默中的言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现实主义的话语歧变:马克思主义
    文论中国化的一段问题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72-.  
    摘要560)      收藏
     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过程中,因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影响而成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显学。因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的认知分歧,现实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方向变异:一条走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论,另一条走向了苏联的政治化现实主义论。理论资源的来源影响并制约着理论本土化的性质与方向。脱离文学活动自身的特质,以政治强行规定文艺活动的性质,属于理论上的“强制阐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
    ——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84-.  
    摘要573)      收藏
    文化研究“失语”论正在走出草创期的本土文化研究自我回顾与反思的表征,但这一诊断的合法性有待琢磨。证之以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在本土文化经验中的历史性遭际,可知文化理论在经验现实中的不同呈现形式,总是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争讼,以及与大众文化深刻嬗变的历史性相纠缠。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之提出,则根植于理论认识、认知背景以及本土化观念所建构的“问题式”中,“美国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失败个案可以在镜鉴意义上证伪“失语”判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阅读中国:论克里斯蒂娃
    《中国妇女》的文本张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93-.  
    摘要728)      收藏
    克里斯蒂娃的《中国妇女》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文本。克里斯蒂娃的这一中国书写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思想倾向。它的文本张力主要体现在:其一,试图通过与中国妇女建立一种联系,来巩固西方女性主体丧失的主体性;其二,在文本写作立场层面的含混态度,直接源于写作者自身对他者的立场,他者存在于自我之中;其三,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阅读和言说中国文本,具体表现为文本语义场内部个人私语对政治话语的挑战和颠覆。克里斯蒂娃在书写中国经验时,其本身的心灵经验占据主流。个体身份的多样性弱化了她对中国问题的主观预设,中国经验成为映照出克里斯蒂娃个体的心灵经验的反光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企业短期业绩预期对盈余管理的
    影响分析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02-.  
    摘要642)      收藏
    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我国A股市场2010—201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取倾向评分匹配法控制企业样本,从上市公司非正常收益模型和随意收入模型两种方法量化盈余管理,构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短期业绩预期之间相互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发布短期业绩预期是否引起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目标而导致盈余管理的增加。研究表明,企业对短期业绩的预期不会导致企业为了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目标而增加盈余管理,只会相对减少企业应用盈余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的
    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15-.  
    摘要660)      收藏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系统探讨影响我国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的内在机制。以我国长三角195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经济后果观和自我知觉理论,并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为中立状况,对“排放”碳信息的披露意愿较弱;碳信息披露态度是影响碳信息披露意愿的主要因素;主观规范对于碳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感知行为规范、结果预测正向影响碳信息披露意愿;过去经验和结果预测正向调节态度与碳信息披露意愿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绘画范式及其转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26-.  
    摘要572)      收藏
     中国画中的范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属于社会学范畴,意指规矩;第二层含义属于艺术风格学范畴,意指典范。绘画范式必定有一定的特质,如标准性、一致性、可信性、共享性和不可翻译性。倘若缺失其一,绘画范式将处于一种非常状态,甚至会引起绘画范式的转变。绘画范式就像一部词典,其转变乃新旧绘画词典之间的转变,同时也是绘画共同体成员世界观的转变,并且呈渐变特征。绘画范式的转变不仅带来了中国画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绘画知识呈倍数乃至指数级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4. 《论语》“三归”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2): 138-.  
    摘要796)      收藏
    “三归”,指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其依据是: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与《外篇》中的《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记叙的是一件事。前者说管仲“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后者则言“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以为其子孙赏邑”;前者言“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后者言“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2.《荀子·仲尼》:“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比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因此,“三归”可能是管仲原有封邑再加上“狐与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TPP最终文本对商标权的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1-17.  
    摘要474)      收藏

    TPP商标权条文由2011年美国版草案和维基解密公布的2013年8月草案逐步演变成2015年TPP协定最终文本,其特点鲜明,涉及领域广泛。TPP关于商标权的最新规定进一步充实了执法部分的内容,注重平衡执法程序公平与效率,构建起多元化的侵权赔偿体系,加重了缔约方采取边境措施的义务,商标侵权的入刑门槛有所降低。面对这一系列规则的最新变化,除了审视我国《商标法》与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之外,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与应对措施,健全与完善国内商标法体系,加速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从而稀释TPP新规则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多边开发银行与全球经济治理:从世界银行到金砖银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18-30.  
    摘要515)      收藏

     
    摘要:  全球经济治理涉及金融、贸易与经济发展,其本质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主要面向开发援助,负责减贫治理。只有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才构成切实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治理。世界银行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成立既有经济作用,也极具政治意味。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世界银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不过,由于投票权与经济规模不匹配而引发了诸多问题。金砖银行的成立背景同样是因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这一点与世界银行相似,金砖银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不仅将兼具经济作用与政治象征意义,而且将发挥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国际组织与中国的公共外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31-43.  
    摘要544)      收藏

    作者简介:李华,杨娇娇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  冷战结束后,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以此为背景,作为承载主权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形式,国际组织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诉求,其公共外交功能和影响日益凸显。对国际组织参与度和认同度的高低是判断后发国家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程度、衡量其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国际组织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8. 革命语境中的角色与台词——夏衍《在文化部整风中的检查》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44-57.  
    摘要520)      收藏
    摘要:  政治运动中的个人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似教堂忏悔,更非法庭辩护,值得专题研究。最近公开发表的《夏衍在文化部整风中的检查》(1965年1月19日)是一个案例,可借用社会角色表演理论外加社会建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角色分配、剧本磋商的过程,定义了特定的社会情境;检查文本中的台词风格、潜文本现象,呈现了表演者的良苦用心。整风、批判和检查的大戏,还需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泛文本语境中加以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文革”时期香港左派电影的 创作和发行实况新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58-66.  
    摘要999)      收藏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开启了本土化转型之路,娱乐化成为这种转型的主体诉求。在此语境下,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却深受内地的影响,在创作上体现出了与内地电影的互文性,显现出了政治挂帅下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美学同质化现象,出品影片渐渐远离了香港观众。相应地,香港电影产业也遭遇颓势,制片数量严重下滑,两地之间的电影输出输入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境况。直至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左派电影虽有一定的恢复,但颓势却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可见的左翼:“十七年”郑君里#br# 电影的再探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67-76.  
    摘要576)      收藏

      郑君里最为重要的导演生涯是在1949年前后到1964年期间,这个时期他的电影作品与政治导向紧密关联,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郑君里是中国早期左翼剧联《最近行动纲领》的起草人,其作品在延续以左翼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理念的同时,又将政治规训自我内化,不断拓展电影在思想和美学的表现空间。通过梳理郑君里“十七年”导演的五部影片,佐证极“左”政治高压下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乃至对艺术家的人身伤害;左翼文化有其积极的时代和社会文化建设意义,但当其要求电影艺术的美学实践依附在强势政治文化下时,也就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对郑君里“十七年”期间导演的作品进行考察,也为我们今天对左翼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77-85.  
    摘要608)      收藏
     
    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的关系极其复杂。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巨大,而文人结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也会反作用于科举。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登科士子的结社促进了结社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直接催生文社并推动文社发展,三年一次的科考为士子结社提供了契机,而科考的内容和方式对文人结社也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结社对科举的反作用直接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上,间接体现则是在八股作文的文风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2. 论文化传播与文本传播的关系——以《一千零一夜》在中国的传播为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86-92.  
    摘要551)      收藏

     
    《一千零一夜》小说文本在中国的传播,时间较晚而且早期译本水平不高。但是从社会文化生活和民众接受心理来看,中国民众对《一千零一夜》这种类型的阿拉伯故事比较熟悉,而且容易接受这些作品。从历史文化角度考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各民族中流传已久,传播地域相当广泛,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和受众基础。这种文化传播弥补了《一千零一夜》作品传播的薄弱之处。文化传播与文本传播不同步但是可以相互推进的特殊现象,很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从扬州到上海:近代转型期的江南城市书写——以《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为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93-102.  
    摘要440)      收藏
    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上海城市意象的书写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态的认可,对现代都市价值观的认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城市书写中,一方面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末世之城》: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103-115.  
    摘要542)      收藏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继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之后,他发表了小说《末世之城》。在这部作品里,奥斯特以“二战”时的犹太人隔离区为原型,塑造了一座被排斥、封锁的城市,构成一种禁闭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二战”大屠杀的历史史实与虚构的景观相融合,虚实相间,意蕴层叠。奥斯特借末世之城的禁闭空间再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经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反犹势力的暴行。正是在反犹暴君的统治下,犹太人想要通过空间建立秩序的希望变成了一种虚妄。在小说中,奥斯特通过对大屠杀文学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历史和民族身份的记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连环画中刘胡兰形象建构过程的叙事考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116-126.  
    摘要489)      收藏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钱穆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以“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为考察中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3): 127-140.  
    摘要611)      收藏

     
    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见解独到,得出了自秦以来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专制的结论。此一观点在学界颇多质疑和批评。其实,在研究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看法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钱穆的“非专制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近现代哪一派思想主张而言的?面对各方面的批评、责难,他为何一以贯之地坚持而不变初衷?依据儒家理念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台谏制、封驳制、铨选制是助长了君权,还是限制了君权?中国传统政治是否仅可用“专制黑暗”一语来加以概括?这种观点是否有简单化、片面化之嫌?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如果有,怎样去发掘、整合,作出合理的解释?他对传统政治理解的失误又在何处?怎样去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钱穆的研究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及其失误作出客观的叙述和评说。钱氏的这一观点既可以引发学界反思常论,对中国传统政治做进一步的思考,也可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将中国传统政治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中国维护东海权益的国际法分析
    金永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4): 1-20.  
    摘要498)      收藏

     东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对此两国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立场,在东海呈现海空安全严峻态势。而造成此境况的关键要素为:日本否定争议的存在,否认“搁置争议”的共识。为此,重点分析国际争议的要义、“搁置争议”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据国际法确立钓鱼岛主权的制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均为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关系,各方均有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所以,中日两国应以达成的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加强沟通和对话,从事实和国际法出发,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展开谈判,以切实管控东海海空安全态势,发展和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应该说,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稳固发展中日关系,是包括两国政府和多数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8. 低潮高地的法律地位辨析
    包毅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4): 21-39.  
    摘要866)      收藏

    低潮高地的概念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得以确立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低潮高地的法律地位做出了具体规定。然而,对于界定低潮高地自然属性的潮汐基准面的选择、低潮高地是否可以被占领以及海洋的自然变迁对低潮高地法律地位的影响这三个重要问题,海洋法里并未存在明确的规则。通过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结合多个国际法案例,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同时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中涉及低潮高地法律地位的判断问题进行解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9. 中国走向世界对“天下”与#br# “中国模式”的反思
    巴得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4): 40-49.  
    摘要475)      收藏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经济的崛起使得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千百年来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的儒学教条。人们开始构想与儒家帝国不同的政治选择。一种政治上的国族主义,即在残破的儒家帝国之上创建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开始兴起。19世纪时人们确信,采取欧洲模式是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世界地位的唯一出路。这是儒家传统的一大断裂。反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关系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汉文化影响同心圆的涨落过程。将政治领导力等同于通过儒家的“德”,从而维系和谐与稳定的可能性的做法,在19世纪末遭遇了重击。当下“中国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资本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的层面存在。正是这一独特的形态,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模式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吸引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德勒兹电影理论视域中的类型电影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4): 50-58.  
    摘要682)      收藏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