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影视理论研究
侯孝贤作品的人文亲和力及其文化品格 ——兼议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及其人文脉理
黄式宪
2013, 30(2): 1-10.
摘要
(
13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特别是《悲情城市》对历史的诗意钩沉,隐含着一种遒劲的历史笔调,重构了一段不可被遗忘的悲剧史实,将个人记忆转化为“人民记忆”,以介入式的历史意识描绘了一幅沉重而苍凉的史诗长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文化启迪。
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产业逻辑
蓝凡
2013, 30(2): 11-21.
摘要
(
1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艺术创造、传播与接受的一般逻辑是非商品性逻辑——精神性逻辑。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不进入人类的物质交流。艺术市场化与艺术作为产业的悖论性逻辑,是一种异化的逻辑。其悖论性在于:人类是为了精神交流的需要而创造艺术,而不是为了商品交换才创造艺术,但这种纯粹为精神交流的精神性艺术,自人类有了商品交换的行为后,就被异化成了商品的等价物。电影是一个以资本驱动为主的现代精神世界,作为艺术的电影,其产业逻辑就是以资本为导向的逻辑,也就是电影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特殊逻辑。资本控制是艺术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必要条件,也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特有生存原则。在电影研究中,电影工业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电影产业的辩证逻辑。电影产业链的动力学来自于创意。在一定意义上,创意是对文化产业领域创新的一种概念转移——文化产业的创新因为带有更多的理念性成份而被称为创意。电影的本体特性决定了它的创意性——作为产业的创意性。由于电影具有市场大、流通快、信息量大且直观性的特点,电影可以说是最讲究创意的产业。电影创意与其他艺术创意的区别就在于电影的创意是受资本控制的创意。
电影悬念的情感结构
陈瑜
2013, 30(2): 22-31.
摘要
(
1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人类趣味”的分析,情感结构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悬念叙事的情感结构来看,不同的类型电影具有不同的悬念叙事的情感结构,如“惊险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恐惧的悬念”,“生活喜剧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期待的悬念”,“恐怖片”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恐怖的惊奇”,“奇观电影”的情感结构是“令人期待的惊奇的延长”等。但是叙事成规一旦固定化和模式化,反过来也会对电影悬念的情感结构造成损害,甚至产生消解作用。
学术热点研讨
一种新的文学史写作范式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阅读札记
姜玉琴
2013, 30(2): 32-39.
摘要
(
12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的,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学史必须要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模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对中国文学史认识和评估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学史写作由原来的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中国文学史搭建的框架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抒情与叙事 ——中国文学表现之两大传统研究述论
熊碧
2013, 30(2): 40-51.
摘要
(
17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就文学表现基本手段来看,中国文学存在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近年来,对这两大传统的研究,学界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其中董乃斌先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有关中国文学两大传统,特别是对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互动关系之考察,现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今后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科技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外贸与内贸贡献的比较研究 ——基于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视角的分析
俞立平
2013, 30(2): 52-61.
摘要
(
10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模型,选取资本、劳动力、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作为投入变量,分别研究它们对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贡献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内贸易中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出口中出现规模递增;高技术产业在国内贸易中具有资本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劳动力优势;自主研发对国内贸易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引进技术对国内贸易的贡献为负,与出口不相关,呈现出低效率。因此,中国必须走自主研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科技创新道路,高技术产业应实行出口创汇为主,国内贸易为辅的战略,政府应加强对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管理和协调,以提升其发展质量。
基于社会责任的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研究
徐莉萍,廖鑫,胡倩蕙
2013, 30(2): 62-75.
摘要
(
10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共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评价公益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为切入点,从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确认披露目标、认定披露主体、完善披露内容、选择披露形式创新构建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理论,并重点从向上社会责任、向下社会责任、成本控制责任、投资风险与收益管理责任4个方面具体设计公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采用这一研究成果将能降低公益组织运行的社会成本,帮助国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公益慈善政策,弘扬慈善行为。
美学研究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
曹谦
2013, 30(2): 76-85.
摘要
(
1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人学的品格:它一方面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内核,另一方面又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影响,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它对主体性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吸收也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人学这一维度展开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及文学批评建设坚持人性维度提供了价值立场和理论基础。
黑格尔论理想音乐的自由境界
张璐倩
2013, 30(2): 86-95.
摘要
(
1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格尔的艺术诠释基于形而上学与逻辑辩证,并以此作为阐释音乐艺术的视角与方法。黑格尔音乐哲学的中心问题围绕“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关系展开,其实质是将二元的主客体消融在内在主体性之中,以主体性的维度探察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作为主体趋向自由的艺术,意义及其感性表达的平衡是理想音乐的自由境界。基于此,通过阐发理想音乐的基本内涵,音乐艺术的自由特性以及感性因素的自由原则,尝试论证黑格尔音乐哲学中音乐与主体的关系问题,由此,音乐即成为主体朝向自由的一种方式。
法学研究
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研究
罗丽
2013, 30(2): 96-108.
摘要
(
1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经历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土壤污染环境标准设定、城市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建设等四个阶段。日本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形成了以《环境基本法》为中心,以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止与净化、城市土壤污染防止与净化、与土壤污染相关的环境标准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防止与净化为核心内容的立法体系。日本在土壤污染保护立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善的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科学的土壤污染环境标准、及时应对突发土壤环境污染事件法律制度等,对我国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育学研究
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陈勇,颜克成
2013, 30(2): 109-115.
摘要
(
1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钱伟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把培养理想的人格放在首位,强调通专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对克服当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指导意义,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言学研究
上海方言的组合式谓补结构
薛才德,姚琳
2013, 30(2): 116-128.
摘要
(
1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方言中有“得”、“来”、“得来”三个补语标记。从语法形式上看,它们构成的补语是组合式的;从语义上看,它们可构成能否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这三个补语标记是多功能的,它们构成的补语在形式上和语义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考察上海方言中带能否补语、情态补语和程度补语的谓补结构,探讨“得”、“来”、“得来”三个补语标记的异同及其组合式谓补结构在上海方言中的使用,并从方言的句法扩散、历史来源与层次、语言接触等方面进行解释。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陈雪梅
2013, 30(2): 129-140.
摘要
(
14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简称“脱离”)是巴黎释意派口译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口译研究争论的焦点。双语记忆表征研究将双语水平、语言习得背景与翻译加工路径的选择联系起来,为研究“脱离”的本质、实现“脱离”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实现“脱离”提供了新思路。首先,“脱离”的本质是以概念为中介的加工路径,其实现受译员的记忆表征结构制约,“代码转译”的本质是以双语词汇通达为主的加工路径。其次,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可以解释“脱离”和“代码转译”的并存现象以及不同双语类型译员实现“脱离”的程度差异,是对“口译三角模型”的有益补充。最后,从双语记忆表征视域对实现“脱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恰当的语言进修来优化学员双语记忆表征结构,同时培养学员有意识地、灵活选择加工路径的技能意识,是实现“脱离”的有效手段,也应成为中国口译教学本科阶段和硕士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主 编:曾军
ISSN 1007-6522
CN 31-1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