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5
    特稿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
    倪震
    2011, 18(1):  1-15. 
    摘要 ( 1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事经济注重市场效益,以全面提升电影票房为目标;但同时电影还应该具备符合大众审美和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新世纪以来,叙事经济成长的首先突破,是体制改革真正跨出了除旧图新的决定性步伐。叙事经济探索的另一个明显成果,是中国电影主流大片的成功推出,进而形成系列化生产,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评。第三个转变,则是电影创作新一代导演群体的登场,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创造的变革和求新。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源头,创意策划和编剧创作是形成一部电影生产的首要环节。然而在当下,中国电影里的创新性电影运作,在无法依靠现成文学作品为改编依据的状况下,也出现了立足自主创作表达意义的生产运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类型电影的策划意识和生产实践,已在我国电影中明显展现。同时,我国类型电影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类型定位和类型特色还不够清晰、突出;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种类太少。类型片配置的全面性、多样性亟待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商业为重、意义创造贫弱现象必须引起关注。电影必须力求达到叙事经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才能有益于广大受众和文化品格的提高。
    关键词: 叙事经济; 编剧生产力; 民族文化建设; 意义创造

    影视理论研究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吴保和
    2011, 18(1):  16-26. 
    摘要 ( 1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等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木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木兰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而木兰故事中最为吸引当代人的则是木兰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认同方面的精神价值。木兰故事的主题变迁,是从一个传统孝道典型,变成家国一致尽忠尽孝的典型,到成为爱父亲和自我成功的典型。木兰故事的传奇性形成了中国女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式。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女性解放的大背景下,木兰故事中的女性自主意识被放大与发扬,而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却被有意忽略。通过梳理木兰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分析木兰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以木兰故事在不同时代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诸多木兰作品中对不同价值的解读与取用,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化符号的形成变化过程及精神价值的实现。

    “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  
    陆绍阳
    2011, 18(1):  27-35. 
    摘要 ( 1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虽然“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从中外文化中汲取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祖”现象,但“影戏”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对新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它电影主张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戏”传统可以描述为:故事是第一位的,注重矛盾冲突,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及影像的辅助作用,而这些要素在“十七年”电影中能够找到明确的对应,“十七年”电影虽然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稍有变奏,但主体部分是和“影戏”传统一脉相承的。

    美学研究
    琳琅满目的美世界——论审美诸形态 
    陈伯海
    2011, 18(1):  36-55. 
    摘要 ( 1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世界,缘于美自身具有众多的品种存在。作为“生命本真境界的开显”,美的对象有其各不相同的生命内涵,其开显方式亦互有差异,于是形成了植根于共通生命本性上的审美诸形态,成为美的世界的多种价值功能及其整个价值系统的体现。本文从生命哲学的理念出发,就“美”、“丑”、“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新奇”、“怪诞”、“荒诞”、“娱乐”、“狂欢”、“眩惑”等美学范畴逐个进行考察、辨析,并就其相互依存与转化方式给予探讨、说明。审美诸形态之间不仅有逻辑上的关联,更有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盛衰兴替变化,故其价值系统亦将追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得到调整和更新。不同民族因生活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所形成的审美形态亦会有相当的歧异,本文仅限于对西方美学惯用的范畴作出解析,适当比照中国自身的传统。

    对近期有关实践存在论批评的反批评——对董学文等先生的批评的初步总结
    朱立元 栗永清
    2011, 18(1):  56-78. 
    摘要 ( 1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拼凑的观点源自对“存在论”(ontology)理解的片面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的割裂。在马克思那里,“物质”、“自然界”仅是“本原”意义上的“第一性”,而非“本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于“存在”(on、being、Sein)问题的追问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对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革命性超越在于他同“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而非所谓的“物质本体论”。

    经济学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于丽英 郭洪晶
    2011, 18(1):  79-90. 
    摘要 ( 1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本身竞争力,而且要对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评价。要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外部因素包括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5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常州、绍兴、嘉兴这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下。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25个城市分成五类,同类城市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类与类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城市之间的协作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看,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程度和协作水平本身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不同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策略来看,虽然策略本身会因自身条件差异而不同,但是其对于协作的内在诉求却是共同的,所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相关城市的通力协作。

    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殷凤
    2011, 18(1):  91-101. 
    摘要 ( 1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存在着长期动态联系,但相互间的影响系数较小,说明目前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系数之和小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系数之和,说明我国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还不够高,大量中间服务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存程度较低,支撑和拉动作用有限。这一方面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制造业的价值实现和竞争力的提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产业间尚未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计量模型及投入产出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是互动发展的关系。推动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将有助于产业链的整合,推动中国企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演进,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增加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引导企业及全社会来认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和能级,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深化与发展服务经济有关的各项改革,制订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起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与集聚式发展,推动建立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商业信用、诚信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推进产业链的整合,以获得整合基础上的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最大化效率。

    宗教学研究
    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思考—中国21世纪的水问题与决策 
    韩俊宇
    2011, 18(1):  102-114. 
    摘要 ( 1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是全国最丰富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战略资源贮存区,是全国水资源最富集和外在潜力最大的地区。21世纪,在全球性水危机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其水资源作为国家和区域国际战略资源将备受重视。西藏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维持,影响到我国与境外相邻流域国的可持续发展、睦邻友好、区域国际合作、跨境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维护、国防安全等重大国际战略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将西藏水资源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是西藏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一项有着十分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陕西的经验
    薛继亮 李录堂
    2011, 18(1):  115-123. 
    摘要 ( 1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人民公社解体后,迄今没有任何载体代替人民公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呼之欲出。这也是改变目前中央直接面向农户出台政策的局面,改变政府财政支农的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目标不兼容情况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可以有以下5种形式,包括:土地流转下的农民自主模式、县域下的政府组织+农户运行模式、循环产业园区模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杨凌高新示范园区模式,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常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动员一切农村资源和非农资源,要求产业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出现。要特别强调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缺陷不是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的根本障碍,要充分在世界范围内认识到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产权唯一的实现形式,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一样可以有活力。

    宗教学研究
    “宗教生态”,还是“权力生态”——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论”思潮谈起
    李向平
    2011, 18(1):  124-140. 
    摘要 ( 1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社会实质,不仅仅是宗教生态问题,而是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其问题的深层,则是当代中国的权力生态问题,而非局限于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宗教信仰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实际上是一个权力生态、社会生态问题。就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来看,重祭“华夷之辩”的旗帜,急于引申华夏传统以建构正统的信仰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之公共性与社会性。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要给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一个发展的空间,不如说,如果要解决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存在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关键在于开放宗教关系,还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实践自由,给宗教信仰一个公共实践、公开交往的社会空间。从当代中国宗教信仰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权力生态及其国家定义的信仰等社会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