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经济学研究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效率推进
陈湛匀
2008, 15(3): 5-13 .
摘要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把FDI对经济效率的推进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FDI主要通过对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三产业规模的大幅扩张来提高中国的经济效率,而目前的约束因素则主要集中于引进外资机制和开放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全面进入WTO之后,制度因素、市场环境和外资引进机制是当前约束FDI提高中国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
英澳林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刘红梅
2008, 15(3): 14-19 .
摘要
(
1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措施的内涵和特点入手,通过采用经济学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遵从成本的概念分析可以发现SPS措施影响贸易有四种模式,即在一国面临另一国歧视、贸易小国面临所有进口商歧视、贸易大国面临所有进口商歧视和非歧视条件下的遵从成本的大小,对价格和贸易量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并采用我国菠菜出口案、茶叶案、禽肉案和蜂蜜案对以上模型进行相应佐证。研究发现:贸易小国面对所有进口商的歧视时的遵从成本最高,而贸易大国面临无歧视时的遵从成本最低。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国际标准是降低遵从成本和国际交易成本的最佳方案。
论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
倪才龙
2008, 15(3): 27-32 .
摘要
(
1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个人财富的变化,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足日趋显现,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弊端日益显现,既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税负的原则,又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全面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势在必行。
影视理论研究
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2008, 15(3): 33-38 .
摘要
(
1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60年代开始逐步确立自身学科身份的美国电影研究,已呈现出日益“书斋化”的倾向,并导致了电影研究和电影创作之间的断裂。而围绕报纸、通俗杂志和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构成的电影批评传统,则是美国电影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世纪之交因传媒技术飞速发展而出现的文化转型,知识分子只有调适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从大众和通俗文化的冷静观察者或价值评判者形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生产具有社会关联性,并进而对电影创作和电影消费产生影响。
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
曾军
2008, 15(3): 39-43 .
摘要
(
13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大众影评的崛起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承载着更多普通观众的欣赏品味和价值取向。不同于作为普通观众的“大众”,构成大众影评主体的是“过度而狂热的看客”,即“迷”;“网络文化”和“迷文化”的彼此推动与消解导致了大众影评极不稳定的状态。大众影评以“观后感”体实现对普适性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揭示出真正有效的影视批评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理性精神的批评。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缺位
朱大可
2008, 15(3): 44-47 .
摘要
(
1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规训工具,而电影批评则更是处于“工具的工具”的卑贱地位,成为严厉的意识形态棍子,打击电影;而当中国电影向市场回归,成为消费市场的娱乐工具时,电影批评既要服从行政命令,又必须响应消费市场的召唤,形成“一仆二主”格局。这种独立电影批评的缺席现状,就是专业电影批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深度影评及张艺谋、陈凯歌电影
聂欣如
2008, 15(3): 48-53 .
摘要
(
1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影评论有三种基本的类型:一般影评、专业影评和深度影评。深度影评一般讨论影片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围绕张艺谋、陈凯歌影片出现的深度影评(以发表在《文艺研究》和《当代电影》上的三篇文章为例)忽略了“代沟”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断裂,因而未对这些影片的社会文化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伦理关怀:电视剧永远的赢家——从《士兵突击》看《莱卡青蛙王子》的制作理念
曲春景
2008, 15(3): 54-59 .
摘要
(
1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比《士兵突击》和《莱卡青蛙王子》两部在制作观念上迥异的电视剧,可以看出无论后现代制作观念怎么花样翻新,怎样强化和突出节目的感官刺激和游戏功能,都无法与伦理关系中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传统美德相抗衡,故事的内在品格是赢得收视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电视剧产业:难点与对策
董浩宇
2008, 15(3): 60-69 .
摘要
(
1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电视剧产业地位重要但还稚嫩。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难点,主要体现于成品量大而产值不高,品种少导致观众流失,收视率持续下降以及电视台播出时的广告效益趋低等等。克服的办法是调节好电视剧制作方、播出方和接受方,特别是前两者的矛盾互动关系,力争共赢。
都市文化研究
文化都市的界定与阐释
刘士林
2008, 15(3): 70-75 .
摘要
(
1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要标志。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赖于都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赖于市民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观念的自觉。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
林少雄
2008, 15(3): 76-81 .
摘要
(
13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要标志。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赖于都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赖于市民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观念的自觉。
历史积淀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
吴文娟
2008, 15(3): 82-86 .
摘要
(
1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城市的发展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积淀为拓展现代城市的发展空间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历史积淀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检测仪。世界上一些现代化都市的发展在如何处理历史积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解决我国城市历史积淀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乡村文艺向都市的迁移与变异——基于一种现代性的考察
2008, 15(3): 87-91 .
摘要
(
17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与都市中的文艺活动其实是分属于不同性质、行使不同功能的演出。乡村演出行使着文化功能,观者与演者都在文化的参予分享中获得存在的历史感与现实的历史性;城市尤其是近代以来都市剧院里的各种演出强调的是艺术性的实现。两者之间的异质在近代由于教育体制的变革而导致的乡村与城市间知识状况的巨大裂变而得以清晰地突显出来。
社会学研究
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
杨贵华
2008, 15(3): 92-98 .
摘要
(
1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区文化与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文化维系力是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重要表征。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社区各自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色,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弱化。这是当今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正视和面对的现实。重塑社区文化是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需要从完善社区文化体系、重塑和培育现代社区精神、建立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机制、彰显社区文化的个性几个方面入手。
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
刘长林
2008, 15(3): 99-106 .
摘要
(
19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具有“运动激愤”的特征。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媒体报道、追悼会与学者评论可以说明自杀被赋予了社会意义。运用社会建构论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过程、方式、话语及其与中国现代社会运动进程的关系作出说明。
关键词: 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社会运动进程
上海建设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于丽英
2008, 15(3): 107-113 .
摘要
(
2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途径,它是一个由众多目标要素构成的全面系统的有机体系。在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涵义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笔者结合上海的5个特殊性以及运用系统论思想,认为上海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追求五个目标因素:政治和谐、经济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外部和谐。据此建立了上海建设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表明,上海目前总体情况处于中度和谐状态。
权力关系重构与政策难题化解——以S市2003年居委会直选政策的执行过程为例
姚华
2008, 15(3): 114-119 .
摘要
(
1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策执行过程,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一个行动者的决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权力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居委会直选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基层管理体制与居民自治体制冲突的政策难题,是通过行动者权力关系的重构,以“指定人选”通过“民主程序”当选的方式得以化解的。因此,直选产生的居委会依然保留着一定的行政化色彩,在化解了体制冲突的同时,也部分地消解了居民的民主热情。
唯识学研究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林国良
2008, 15(3): 120-131 .
摘要
(
1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中的二执种子,决定了众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两种理论差异的根源在于: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实在论,认为神话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无意识的原型;唯识学则认为轮回和解脱都具有实在性,解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从唯识学立场看,荣格心理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范畴都属假设,并不成熟完备;其治疗非正常人格的实用目标虽有相当价值,但其自性实现的超越性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
刘朝霞
2008, 15(3): 132-137 .
摘要
(
1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唯识学与天台学分别将世间万象摄归于阿赖耶识和一念,从而提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的思想。天台“一念”的含义与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性以及转染为净的过程基本一致,但有不同之处。二者皆可摄于佛教唯心论的范围,但智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唯心论,甚至对唯识学以“识”含摄一切的根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可以说唯识学是“强唯心说”,而天台学是“弱唯心说”。
论天台总摄万法的圆融哲学
沈海燕
2008, 15(3): 138-149 .
摘要
(
18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台智顗的圆融哲学思想体系是奠定天台佛学的基础。通过梳理有关《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框架,智顗建立其思想体系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及有关智顗思想体系的内容及其佛教哲学形成的过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智顗的圆融哲学。
语言学研究
再论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评“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
2008, 15(3): 150-156 .
摘要
(
1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简要回顾格标效应的工作原理,可以重新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语法功能项在静态逻辑和延伸变异条件下的组配关系。继续观察表明英汉语言功能项的赋格允准和题元释放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实际上是研究者定义模糊和研究方法不当所致。因没有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待两种语言的各种搭配现象,单向强化汉语中不符合静态逻辑的非典型组合关系,格标效应无法解释英语中众多不按动核指派的题元释放的通例。因此英汉题元实现只有参数上的差异而没有原则上的差异。对比研究应该遵循典型对典型,变异对变异,而不是典型对变异的原则,对语言事实的认定不能简单地以点推到面。
从建构主义视角探析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应用
2008, 15(3): 157-160 .
摘要
(
1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学实验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行,且效果显著。因重视语言活动和运用过程,任务型教学法对建构学习者的图式和提高语言能力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主 编:曾军
ISSN 1007-6522
CN 31-1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