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1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推进——兼论《数据二十条》相关条款设计
    陈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3.  
    摘要97)      收藏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与水平决定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动能的程度,对加快
    数据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确数据产权
    归属,基础是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是健全高效的定价机制,底线是保障数据要
    素安全发展。我国虽已明确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但相关法律尚未明确数据
    的产权归属,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尚未明确,数据要素市场
    交易与监管的边界也尚未清晰,所有这些阻碍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充分实现。故需立足
    数据要素市场的特征与现实,以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促进数据动态权属流动,构建统一
    开放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机制,同时厘清数据监管边界,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安全发展,实现数
    据要素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市场化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相变:生产方式如何塑造财产规则
    胡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4-27.  
    摘要66)      收藏
    当前关于数字时代财产权利的讨论持续不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针对较为具体的虚拟物品(如信息内容、游戏装备、账号、数据、虚拟币等),在特定场景中沿着
    既有法律框架或概念进行分析;一种则试图在原理上阐明数字时代究竟何种对象能够适用财
    产规则进行更好的保护,以及这种财产规则的构成要件为何,如按照“权利束”或“模块化”框
    架加以应用。有必要转换角度提问,即成熟的财产权利制度出现,不是因为法律研究主张为
    何种事物或利益赋予财产权就能自动实现,而是赋权的外部环境成熟了,才会催生相关利益
    主体提出主张,并推动相关利益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违背生产秩序的产权结构和财产
    规则不可能出现在数字时代,在生产方式进行巨大调整时,财产规则和其他部门法律规则一
    样,都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一是“破”,即挑战并打破传统制度,允许要素超越既有生产过程
    低成本流动;一是“立”,即根据生产方式要求树立反映特殊性的新制度,重新商定哪些要素和
    利益允许参与者继续占有和使用,划定边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回应
    袁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28-39.  
    摘要70)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对社会治理造成了现实风险,其作为生产工具已具
    备了类人化的推理能力与行为能力,在知识产权领域、刑事领域、数据应用领域等引发的新生
    问题已超出了现行法律的规制范围,私人技术资本正在成为数字空间的真实权力拥有者。但
    现行人工智能的治理范式过分聚焦于算法规制,而忽视了相关责任主体的整体义务建构,导致
    法学理论无法适应新生技术的发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方法论意义不强。面对生产力水
    平跃升引致的问题,法律规制特别是相关规则研究应靠前一步,以结构化的体系思维与完整的
    框架建构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范式,确保以规则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优势与制度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去疆域化,还是部落化?——英语人文学界的理论旅行 
    刘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40-55.  
    摘要58)      收藏
    欧美思想界形成的左翼“后学”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激进社会政治运
    动,70年代末退隐入学院象牙塔。历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孵化蜕变,理论从英语人文学
    术界越界,走过了从学术话语去疆域化到深度卷入英美社会的意识形态两极化和部落化的理
    论旅行。后殖民主义理论麾下的种族和族裔研究、性别研究机构,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中
    小学教材等渠道,使学术话语广泛、迅速地通俗化,与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LGBTQ群体的
    社会运动紧密结合。认同政治和政治正确的话语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相互推波助澜,
    形成了今天世界的混乱局面。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供了有力的批判与反
    思的武器,来解析理论的旅行和英美社会的乱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56-73.  
    摘要70)      收藏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
    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
    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
    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
    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
    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
    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
    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当代文艺思潮的“后人文主义”转向——从“人性”到“物性”的流变研究 
    罗崇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74-86.  
    摘要57)      收藏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
    “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
    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
    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
    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
    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厉震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87-95.  
    摘要64)      收藏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
    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
    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影化和戏剧化表
    演博弈的基本思维方法与路径。它们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虽然双
    方在观点上是对峙的,在实践中却是悄然接受对方的有益“养分”,是互为渗透与变革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冯果, 韩鸿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96-104.  
    摘要48)      收藏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
    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
    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
    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
    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
    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游戏、科幻与元宇宙: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孔令顺, 彭婷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05-117.  
    摘要86)      收藏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
    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
    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
    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
    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
    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资源依赖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微治理的自主性何以生成?  ——以上海市Y 组织为例 
    汪庆华, 白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8-149.  
    摘要0)      收藏
    我国社会组织对其他主体尤其是政府主体存在资源依赖,这对其自主性有所限
    制。已有研究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理解和操作化集中于社会组织的财务、人事、组织发展规
    划等方面,但对其业务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讨论较少且与其他方面自主性的区分不够。聚焦
    Y组织在参与社区微治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进行研究,发现在面向不同主体时,社会组织谋求
    自主性的主导逻辑有所不同:因对街道的资源依赖程度较深,Y组织采取“有底线地遵从”策
    略以管理对街道的资源依赖,并以专业逻辑为主导获得自主性;面对社区相关利益主体时,Y
    组织采取“操纵式地满足”策略,并以合法性逻辑为主导,拓展其在社区中的自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比较框架下的家庭重要性评价:对个体化理论的再思考 
    胡安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8-134.  
    摘要84)      收藏
    围绕家庭这一社会基本构成单位,个体化理论从“脱嵌”和“复嵌”两个角度分别呈
    现了“束缚命题”和“保护命题”,前者将家庭视为个体化进程中的束缚力量,而后者将家庭视
    为保护个体抵御各种风险的保护器。围绕这两个命题,在利用多种方法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
    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个体化倾向强的个体对于家庭和朋友重要性的评价都显著偏低,而
    家庭重要性评判和朋友重要性评判之间的差异与个体化的态度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在家
    庭与工作、家庭与休闲时间之间,个体化倾向更加促使个体赋予工作和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
    要性。这说明个体化进程对于家庭制度的冲击只是其对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机制冲击的个例。
    除了家庭之外,个体化过程也会对其他集体性机制(如交友)产生影响。尽管家庭重要性评价
    取决于家庭是否有足够强的经济能力抵御风险,但是,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个体而言,相比
    于家庭,其更加愿意赋予朋友以及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要性。这一发现表明,一个具有良好
    经济状况的家庭是促使个体化的一种助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数字经济环境下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模式的演变
    刘宪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14.  
    摘要36)      收藏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保证数据安全和保障数据共享活力同样重要,数据犯罪的规制和认定应当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现有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采用的是权利保护模式,即通过保护数据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行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权利保护模式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以非法获取行为为规制重点的前置化保护不当可能导致数据流通受阻;现行刑法规制数据犯罪行为方式的局限可能导致数据安全保护不全面。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应当采用秩序维护模式,关注数据价值实现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利益,看重一般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为实现数据犯罪规制和认定的秩序维护模式,立法者应当增设维护数据管理秩序的新罪名。在数据犯罪的司法认定上,也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做好保护数据安全和保障数据共享活力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数据刑法保护路径的分歧与解决方案
    林雨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5-28.  
    摘要32)      收藏
    在现有数据犯罪体系下,数据刑法保护面临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形式保护通过计算机犯罪罪名体系实现,实质保护通过保护数据内容所对应的法益实现。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导致司法实践中数据犯罪罪名适用不一。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是现有刑法规定无法直接反映数据对应的法益,并且司法上并未厘清数据犯罪的法益识别路径。现有的解决方案包括实质保护优先、形式保护优先以及两者结合等思路,但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彻底解决这一分歧。解决形式保护和实质保护的分歧需要立法和司法联动。立法上,应对实质保护条款进行必要改造,取消对数据单独的形式保护并设置专门的数据安全保护规定;司法上,应妥善处理不同法条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 ——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29-39.  
    摘要23)      收藏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电影绵延: 观众注意对电影时间的知觉建构
    谢诗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40-52.  
    摘要23)      收藏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Paidia的消逝:从电子游戏商品透视 当代消费-劳动的诱惑修辞
    夏莹, 潘沈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53-66.  
    摘要41)      收藏
    凯洛瓦将游戏置于Paidia-Ludus这一连续光谱中,并强调其中Paidia蕴含的自由与愉悦玩耍本能。而在电子游戏商品日趋普遍的现实里,凯洛瓦意义上的Paidia向度日趋消逝直至蜕化为诸如游戏化的修辞,并同时成为消费-劳动过程中的驱动话语:其一,电子游戏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的理想商品,虽然声称以玩家的愉悦玩耍体验为目的,但是其消费设计却并非意在形成一个玩耍本能的释放空间,而是构成一个与玩耍本能有些许交错但本质在于使欲望增殖并将其变现的控制场域;其二,电子游戏商品因其具备双重“确定的可能性”,即其作为商品在被购买前所具备的确定的可能性与其作为电子游戏本身所具备的确定的可能性,成为无摩擦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消费润滑剂,Paidia蕴含的自由与愉悦玩耍内涵在此蜕化为鲍德里亚意义上泛化的“娱乐道德”;其三,游戏化概念基于电子游戏商品普遍化的现实被抽象出来,并流行于营销、教育、培训等领域,不仅反过来重塑了一般消费品的营销逻辑,更为一种精巧的管理与组织技术作了掩护,无批判地接受这种游戏化修辞,反而削弱了Paidia向度下自由与愉悦的游戏所蕴含的创造性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互动叙事的两面性 ——电子游戏叙事中的作者复归
    张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67-79.  
    摘要19)      收藏
    电子游戏行业迅速发展,成为继印刷文字、电影、电视等之后的又一重要叙事媒介。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新发展,经典叙事学理论面对新型文本,亟待进行理论范式的更新。以电子游戏叙事中的作者为主题,运用叙事伦理方法论述游戏叙事中作者与玩家两个主体在
    叙事中的作用,可做如下探讨:首先探讨叙事学范式的发展以及将游戏纳入叙事研究的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游戏作品中体现出的“作者已死”的假象,此时的作者作为虚构世界的创作者,在游戏中隐藏于算法背后而非“已死”;最后阐明作者在隐身的同时对玩家及作品具有控制力,作者通过给予玩家被控制的自由,在游戏叙事中去而复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一带一路”沿线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恒龙, 田聪莹, 宋厚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80-94.  
    摘要33)      收藏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承接点,也是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如何评估合作区建设对考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成效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通过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可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东道国经济特征和合作区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可以显著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其中,外商投资流入和贸易规模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第二,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异质性,对收入水平较低、营商制度较差的国家具有更强的经济助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遵从到创造:社会企业获取 组织合法性的路径与策略 ——基于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
    许艳芳, 朱春玲, 曾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95-110.  
    摘要17)      收藏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制度观和战略观,探索社会企业实现组织合法性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纵向追踪社会企业佳信德润的整个创业过程,从动态角度探讨该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组织行动和策略,可以发现,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佳信德润在初创期和起步期,不得不服从外部制度压力,采取遵从环境等被动策略,以获取规制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则采取创造环境等主动策略,以提升道德合法性、实用合法性,并通过建立联盟、公开讲述、获得第三方认证、推动行业发展等方式获取认知合法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br# 社会主义改造 ——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11-123.  
    摘要17)      收藏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
    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重构“言论”合法性: 民国初年报刊与政治关系考析
    周叶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24-134.  
    摘要22)      收藏
    进入民国以后,对共和政治的厌倦和挫败感弥漫于言论界。对于民国共和的失望,恰恰表明共和依然在读书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何种方式重塑、再造共和,构成了时人的问题意识。再造共和不仅仅指涉一种政治实践,就报刊史意义而言,更带出了对报馆与国事关系的重新理解。报刊言论所具有的经世功能,固然不断受到质疑、反思,但与此同时,读书人又试图创造新的言论形式、语言风格,重构报刊与共和政治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 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2): 135-146.  
    摘要18)      收藏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