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影视理论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左派电影族群的历史贡献
赵卫防, 张文燕
2014, 31(5): 1-11.
摘要
(
1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内地“文革”的影响和香港本土化意识的觉醒等原因,香港左派电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颓势。在这种氛围中,香港左派电影族群怀着爱国热情和对电影的挚爱,依然在延续人文脉流、保持写实传统、完善类型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美学贡献,并极力维系着曾经辉煌的左派文化;同时,尽管处于颓势之中,却仍在演艺人才培养、院线业的开拓及内地纪录片的发行等方面做出了产业贡献。
当前中国电影营销的关键问题研究
刘藩, 刘婧雅
2014, 31(5): 12-28.
摘要
(
10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营销是电影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电影营销具有不同于一般营销的特点。电影营销的操作过程中定位和传播两个环节尤为关键。常见的近20种电影营销方式,可以借鉴传播要素的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五个维度,加以系统梳理分析。电影整合营销内涵丰富,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大数据可极大地提升电影营销的效率。
20世纪上半叶香港本土电影
谈洁
2014, 31(5): 29-41.
摘要
(
9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于香港地区的电影创作及理论研究,通常都独立于中国内地电影理论创作研究框架之外。然而事实上,香港本土的电影学术研究不仅与大陆的电影研究联系紧密,是中国电影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其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贴近电影创作,东西文化杂陈,研究视野开阔,又成为中国电影研究体系中最具个性的一环。从电影初到香港并出现相关报刊伊始,历数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出版物、电影研究、理论派别、阶段性特征等,以期描绘出20世纪上半期香港本土电影研究发展的面貌与特征。
文学研究
社会转型30余年中国文艺思想走向性研究
高楠
2014, 31(5): 42-52.
摘要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余年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国文艺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和广阔而深厚的实践基础。西方理论资源的大量引入,更使这一建构有声有色。对这一建构的来龙去脉进行合于时代的走向性研究具有现实理论意义。文艺思想建构的走向性体现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版的各种文论著述中,对其中的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可使走向性研究更具体,更有坚实的基础。这种走向性体现为时代气象与文学经验的应和、文艺思想的规定性与构成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点的重释、对于传统的反思以及批判性地生发既有文论范畴五个方面。
大众文化与社会革命:为菲斯克辩护
章辉
2014, 31(5): 53-63.
摘要
(
9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菲斯克基于西方后结构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系统的文化理论以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力。学界批评菲斯克的大众消费观忽视了社会的宏观结构,夸大了大众文化的开放性,这种批评既回避了菲斯克所提出的问题,又忽视了菲斯克后期的文化政治理论。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菲斯克开拓大众文化的积极潜能,维护大众权力,体现了有机知识分子的品格。
艺术研究
明代江南住宅建筑的形制及藻饰
刘森林
2014, 31(5): 64-78.
摘要
(
1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中晚期的江南,一反明初单纯、沉穆的面貌,缙绅文士和商贾们纷纷竞营规模化宅第,住宅建筑大型化、藻饰精丽和奢靡倾向渐趋浓郁。这种变调和偏离既与户主的地位或经济实力相关联,也与昔时的观念等符合若契,呈现出鲜明的江南民居建筑的形制格局和装饰特质。经过对历史遗存的“向奢”住宅的勘察和比较,可发现尚无依据支持众人在房屋等第核心制度条律中以身试法和僭越的普遍性;工匠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施工水准和因屋制宜的策略中,蕴含着江南的传统建筑意匠。
管理学研究
基于果因倒逼的宏观社会矛盾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王林, 黄利芳
2014, 31(5): 79-90.
摘要
(
7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通过果因倒逼的方法,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可从源头上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而社会矛盾可以归因于社会各个子系统的不稳定,因此,可通过构建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定量分析模型,确定各个指标体系所占的权重,构建社会矛盾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基于果因倒逼的宏观社会矛盾预警指标的阈值。
哲学研究
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
杨莲秀
2014, 31(5): 91-102.
摘要
(
1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上海市2000—2012年的宏观数据,通过EXCEL、EVIEWS、SPSS等软件,运用计量模型原理和灰色理论熵原理,梳理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和次序,分析其内在关系和机理,探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及其界限。结果显示:19个所选因素权重差不多,说明它们都对最低工资起到重要影响。最低工资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只有在一定合理的界限内,才能起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分享改革成果等制度目标。中国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有不断上升的空间。应该充分考量19个因素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为未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历史学
国际左派中国研究与中国左派史学
李孝迁
2014, 31(5): 103-115.
摘要
(
1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左派史学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曾经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左派学人学习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组合、扬弃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了本土化的左派史学。中国左派史学对国际左派史学有承袭,也与它有竞争,并力图在竞争中获取本土史家的自主地位。
仰承与垂范的变奏 ——内藤湖南与中国学人关系谱系
钱婉约
2014, 31(5): 116-127.
摘要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藤湖南对于中国学人和学术界,既有仰承中国固有资料、继承中国研究成果的情况,又有与中国学者互通有无、互学共进的情况。即便在内藤湖南着先鞭的章学诚研究上,也可以看到浙东学派的治学风范对内藤的感召和熏染。在中日学术之间,不是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互相咬合、互有消长的变奏。
传播学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机制——以电视产业为例
易旭明
2014, 31(5): 128-140.
摘要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市场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技术进步是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制度创新是通过“初级行动团体”权衡自身收益与成本而启动,“次级行动团体”配合而完成。市场需求增长带来各个相关方收益都能增加的“增量型”制度创新比较容易进行,如广告经营制度、有线电视制度等;涉及利益调整的“存量型”制度创新则阻力很大,如“制播分离”等制度。市场需求、制度环境、传媒技术进步也将持续推动传媒产业制度创新。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主 编:曾军
ISSN 1007-6522
CN 31-1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