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政治学
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推进策略
徐昕
2014, 31(6): 1-12.
摘要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司法改革多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展。时至今日,实质性司法改革,都不可能再脱离政治体制改革单独推进。法治改革是最容易达成共识、成本最低、最安全、风险最小、最能避免动荡的政治体制改革切入点。法治改革以司法改革为核心。根据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司法改革应当首先把握方向,完善路径,寻求改革破口。依宪治图、民主和法治是大势所趋,理应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司法改革路径,应强调由顶层到基础、由国家到地方、由中央到基层的改革路向。具体方案可以概括为:五对关系,六个保障。五对关系是基础性构架,六个保障是关键性支撑,两者筋骨相连,相辅相成。
关于抓住两种政改历史机遇的若干问题
王占阳
2014, 31(6): 12-21.
摘要
(
6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时间窗口。改革的时间窗口,就是改革的历史机遇期。现在是所有改革机遇期均被错过的危险期,也是拯救所有改革机遇期的关键阶段。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政治体制改革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新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系统的民主改革。新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单纯官方的事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它同时也是民间的事业。举凡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实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发展公民自由,实行社会监督,发展有限政府与日益活跃的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发展立法民主和司法民主,发展协商民主等等,都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所有这些改革同时也都是新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作为走向民主改革的必要过渡,新权威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质就是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的合作进步。只有官民双方都抓住新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机遇,才能有比较完整的新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也才能保障它成为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要过渡。
我国犯罪预防理论有效性的检视与发展进程岳平
岳平
2014, 31(6): 22-31.
摘要
(
8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犯罪学的不断发展中,犯罪预防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在国际犯罪学领域日益成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犯罪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的有效性乃至生成坚定的理论工具仍然是犯罪治理模式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犯罪预防理论和策略的检视可以发现,即使在国际犯罪学界,对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如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那样清晰一致。我国犯罪学更出现了在犯罪预防理论和策略上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因此,对犯罪预防理论的有效性检视,将使犯罪学在“什么是有效的?”这一方法论所衍生的理论和知识中受益,最终推动犯罪预防的发展进程。
教育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民营电影工业发展研究
陈犀禾, 鲜佳
2014, 31(6): 32-47.
摘要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曲折、长足的发展。其中,民营电影企业的成长尤为引人注目,它逐渐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上成为当今中国影视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好莱坞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工业体系,大陆民营电影工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结构的顶层设计下运作。其30多年的发展路径,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具体产业政策息息相关。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大陆民营电影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3年以前:民营影视企业的前改革期;1993年到2001年:破冰与发展期;2001年(加入WTO)以来:高速增长期;新近的发展:新资本时代。
影视理论研究
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以1937年“满映”制作的“文化映画”《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为例
李道新
2014, 31(6): 48-58.
摘要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是“满映”在1937年制作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映画”。对这两部纪录短片进行更深一步的、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可在还原“满映”的统治和侵略特性之外,揭示出作为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日伪政权在其镜头与画面之间若隐若现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症候。事实上,通过《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这两部“文化映画”,“满映”不仅宣扬了日本人的“满洲观”和关东军的华北政策,而且在凝视乡村和显影都会的过程中,彰显出帝国主义的“大陆”幻象和殖民者的拓地心态;两者之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恰恰从精神层面上映照出战争时期日伪“国策电影”所谓“日满一体”、“东亚和平”的虚伪性与虚弱感。
文艺遗产与中国电影的“公民启蒙”
薛峰
2014, 31(6): 59-68.
摘要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欧梵曾以“社会写实主义”或“批判的写实主义”来归纳现代中国电影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着中国电影史的另一条动脉:“通俗文化演义”。社会言情电影是通俗文化演义传统中的主脉,它不时占据着中国影坛的主流。谢晋将文艺遗产融入电影,遵循“改良现实主义”的社会言情电影创作传统,这恰与“批判的写实主义”形成对照。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谢晋电影扮演着“公民启蒙”的桥梁角色。80年代至今,中国影坛能够出现《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色|戒》、《一九四二》等比较成熟的佳作,既表明了“情感体验”与“改良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也显示着“文艺遗产”与“公民启蒙”的当代活力。
社会学
梦窗词学观与词风的二元走向
孙虹, 孙龙飞
2014, 31(6): 69-82.
摘要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章主要采用以宋论宋的方法,指出晚宋词学区分宋词为豪气词与雅词两大阵营:既摒弃不拘音律的豪气词派,又汰黜守律派词中的浮艳而归趋醇雅。守律派著名词人吴梦窗的论词四标准和创作实践与宋代特别是晚宋词学合流共趋;其词学观点与带有先锋实验性质的创作实践,是“由南追北”二元走向的词家转境,守律派词学与词风因之具有了词史的典范意义。
美学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身体的美学建构——以1920年代《妇女杂志》为中心
程亚丽
2014, 31(6): 83-92.
摘要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的”女性身体总会受到时代精神的深刻规约。“五四”作为充分造就现代个人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开端。考察这一时期以《妇女杂志》为主的公共舆论可以发现,女性从服饰到头发、乳房,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社会话语角力的场所,由此建构起了“五四”时期女性身体新的时代美学。同时,“五四”主流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建构也为新文学对女性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提供着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文学
明陈霆《渚山堂诗话》及其诗学价值
侯荣川
2014, 31(6): 93-100.
摘要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霆《渚山堂诗话》三卷,一般认为已经亡佚,今由《水南稿》及杨春先《诗话随抄》可以基本恢复其原貌。陈霆正德前后的诗学观及诗歌创作,均发生了“宋型”向“复古型”的转变,是明代文学思潮接受研究的重要资料。
语言学
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问题与前瞻傅敬民
傅敬民
2014, 31(6): 101-111.
摘要
(
8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研究不断地从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吸取养分,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回顾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历史,分析该视角研究的名与实,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例探讨其研究边界确定、方法路径等问题。翻译研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参照社会学理论并构建独立的研究框架。
政治学
回归国家:公共事件研究从社会学到政治学的转向
王向民
2014, 31(6): 112-123.
摘要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已经进入制度建设的转型期,谈判博弈、讨价还价的制度建设在转型期表现为一系列的公共事件。检讨现有公共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建立其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合理方位与讨论空间。从研究取向上看,中西方公共事件研究都呈现出从社会学到政治学的转向特征,这表明公共事件研究逐渐回归国家概念。但是,中西方的回归国家研究内涵不同。
公共管理学研究
多元主体评估模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发展方向
张玉磊
2014, 31(6): 124-132.
摘要
(
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由政府、利益相关者和第三方等主体构成的多元主体评估模式是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它对增强稳评主体的独立性、实现稳评过程的民主化、提高稳评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多元主体评估模式在实践中还面临着政府自闭性与其他主体稳评意识不强、多元主体稳评能力不足、制度保障缺乏等现实障碍。通过重塑政府治理理念和强化其他主体的稳评意识、提高多元主体参与稳评的能力、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稳评的制度体系,可以有效构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多元主体评估模式。
文化研究
中华传统海洋文化“走出去“之语言进路探索——以上海城市近代发展为视点
黄碧蓉
2014, 31(6): 133-140.
摘要
(
8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西方海洋文化主导天下,上海这座城市却能变劣势为优势,以语言为媒介,探索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即,利用西方强国海洋文化——变通他国语言(创造洋泾浜英语)——实现强城强国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现阶段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助“汉语热”这一有利形势,让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以某种汉语语言形式为载体,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享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国传统海洋文化通向英语世界的语言进路,应该成为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主 编:曾军
ISSN 1007-6522
CN 31-1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