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7-15
    影视理论研究
    全球影像消费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孙绍谊
    2014, 31(4):  1-12. 
    摘要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重金投资引领的跨国合作和产业重组不断刺激着国人超越自己的想象。与业界变局相适应,中国电影研究界也不甘寂寞,可统称为“国家主义派”的某些学界领军们宏论新说频现,磅礴的话语气场重笔渲染出一幅中国电影即将一统天下的图景。不过,透过众声喧哗的“国家主义”图绘的中国电影重彩画卷,将目光聚焦在影像的全球流通和消费面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远未崛起,讨论中国电影全球影响力问题至少在目前和可预测的未来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中国电影的基础和构型是区域电影(regional cinema)和本土电影(local cinema),而非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全球电影(global cinema)。明乎此,我们也许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会有一个更冷静和客观的评估。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陈旭光, 郝哲
    2014, 31(4):  13-23. 
    摘要 ( 6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边缘另类”但又无法忽视的独特存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效地发挥了教化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营造、民族政策的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想象性建构;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绚丽的视听风格、多样杂糅的类型融合、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为新中国电影原本单调的主流版图增添了诸多艳丽的色调。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家国观念的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化的隐性承续及开拓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谋与和谐。相较于汉族主流电影类型性的不够丰富多元,类型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有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也成为我们今天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与文化的遗产。
    文学研究
    先唐文学文本的“完整性”与“碎片化”——兼论文学文本的“不可靠性”问题
    孙少华
    2014, 31(4):  24-34. 
    摘要 ( 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中,文学文献多数脱胎于经史文献。经史与文学文本都具有“完整性”与“碎片化”特征,这使“原始文本”不断衍生出多层次的“次生文本”,从而造成了文本的“不可靠性”。但是,文本的“可靠”与“不可靠”是相对的。对文学而言,“完整性”与“碎片化”,恰恰是文学文本产生的主要动因。文学文本的研究有其特殊规律,“不可靠性”并不妨碍文学研究的进行。
    总集凡例与文学批评——以《读雪山房唐诗选》凡例为中心
    何诗海
    2014, 31(4):  35-44. 
    摘要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选》是清代中后期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此书凡例系统论述唐诗各体发展历程,品评重要作家作品,不立门户,博贯兼综,体现了清代文学批评气度宽宏、善纳百川的特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打破了一书一凡例、以凡例介绍撰述宗旨和体例的常规,将凡例作为纯粹的文学批评体式,在一书之中以七篇凡例开展颇具规模和体系的唐诗分体研究,标志着凡例已获得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功能,这在古代书籍编纂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是创举。
    杭世骏诗文综论
    蔡锦芳
    2014, 31(4):  45-56. 
    摘要 ( 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乾隆八年,四十八岁的杭世骏因上书言朝廷用人当泯满汉之见,触怒乾隆,被罢官放还,此事深刻地影响了杭世骏的后半生,也深刻地影响了杭世骏诗文的风貌。作为清代雍乾时期一个个性独特的诗人、学者,作为一个仕途遭遇重挫的江南士大夫,其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作品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文化人的精神品质:高才自信、倔强狂傲、敢于担当、坚守气节,纵然清贫、绝不媚俗。这些在许多江南文化人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在清代中期的表现形式,是和清代其他时期不一样的,而杭世骏的诗文作品,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清代中期江南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南宋中后期“江西诗学”之承变
    常德荣
    2014, 31(4):  57-63. 
    摘要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西诗学”在南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中后期是承变阶段。一群声气相投的“江西后派”成员,诗思和学力上各有偏胜,但都宗承了“江西体”的特质。受“江湖体”与“理学体”之沾溉,“江西后派”的作品具有淡泊舒缓和轻清率直的特点,与此前“江西体”的瘦硬质实明显不同。“江西诗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宗承与变异,对诗歌创作活动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诗坛走向,并为南宋末年“江西诗学”的大总结和文化意义的提升做着铺垫。
    哲学研究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精髓的哲学意蕴
    陈新汉
    2014, 31(4):  64-80. 
    摘要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文化的本体。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精神,体现着人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人类通过文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映现自身。狭义的文化即精神形态的文化尤能体现文化功能的能动性,因此人们通常用文化来特指精神形态的文化。精髓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与文化的本质区别开来。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文化中的最精粹部分,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前者,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中由精神形态的价值所组成的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在文化中以“精神的太阳”方式,集中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最精粹部分。关于后者,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的批判,体现了文化对自身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对文化发展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上。超越不同于发展,文化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就是文化在其两大功能能动性发挥中的异化。
    法学研究
    核能电厂提前关闭政策与机制之研究——以世界三波重大核灾为对象
    高铭志
    2014, 31(4):  81-98. 
    摘要 ( 4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核能电厂投入使用以来,先后出现的三哩岛、车诺比尔及福岛核灾难事件均引起核能电厂提前退役或非核政策的风潮与讨论。涉及议题主要有:现有核电机组的提前关闭,核电发展的未来规划,核废料的处置,对核电厂所在地给予补偿,整体能源政策与再生能源推动等。推动非核政策的这些国家,均清一色为欧洲国家。推动非核政策的机制,主要有由上而下的政党与政府推动以及由下而上的公民投票决定两种方式,也有同一国家两种不同方式交错发生作用的现象。至于非核发展的未来前景,则取决于气候变化谈判的进展。
    核电复兴、风险控制与公众参与
    ——彭泽核电项目争议之政策与法律思考
    彭 峰, 翟晨阳
    2014, 31(4):  99-106. 
    摘要 ( 9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将迎来战略机遇期。日本福岛核灾害后,我国公众对核电产生严重恐惧,内陆省份江西省发生第一起核电争议事件——彭泽核电争议,该事件最终对暂停内陆地区核电发展规划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核电复兴大背景下,从核电项目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公众参与程序的合理引入,不仅可以凭科学依据消除公众疑虑,也可从许可程序中考虑的异议理由中,更完整地收集各界信息,权衡不同法益,以预防对基本权利的侵害。关于核电项目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中,应加强核电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风险沟通能力;公众参与的时间节点应尽可能在最前端;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应更加强化;公众参与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管理学研究
    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梗阻与逻辑进路
    孔凡河
    2014, 31(4):  107-120. 
    摘要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管理具有显明的柔性管理特质,是一种基于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或合作共治。社会管理创新以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以协作参与为基本方式,实质是通过社会政策与制度安排来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回应和满足各种权利诉求,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社会管理创新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逻辑选择。但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诸多制度性梗阻:政府管理体制欠科学,政府主导作用受限;社会组织遭遇制度瓶颈,社会协同乏力;公众参与制度阙如,参与成效甚微等。因此,必须加快政府转型,实现职能归位;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增进社会协同功能;优化制度环境,引导公众有序参与;重构政府与社会的互信耦合;将社会管理彻底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
    政府权力悖论下的群体性事件审视
    朱丽颖, 任 鹏
    2014, 31(4):  121-133. 
    摘要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政府主导和驱动的现代化转型国家,政府权力悖论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群体性事件高度契合的解释范式。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权力悖论的存在和强化,催生“增长主义倾向”的政府,诱使公共权力异化,造成政策冲突,加剧了社会利益失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政治信任的流失,将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和激化。因此,政府权力悖论的消解是群体性事件的善治之本。为此,要转换社会改革主体角色,变政府主导型为公众参与型改革模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阻滞政府权力悖论的产生;构建完善的公民社会,形成对政府公共权力的制衡;同时,引入外部制度竞争,形成化解政府权力悖论的压力机制;特别是,必须建构制度生态,形成政府权力悖论消解的长效机制。
    历史学
    读饶宗颐先生《国史上之正统论》
    陈福康
    2014, 31(4):  134-140. 
    摘要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史上之正统论》是一部史学力著,首次全面梳理和论述了“正统”这一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观念。但问题复杂,所涉史料又太多、太艰深,所以研究该书的论文不多。本文主要内容,一是饶著与钱钟书相关论述的比较研究,二是史料增补,共提供历代六十多位学者的九十多篇文章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