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组织与社会
    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低碳经济
    徐匡迪
    2010, 17(4):  5-16. 
    摘要 ( 1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我国要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及城市化快速发展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排放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近代上海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熊月之
    2010, 17(4):  17-26. 
    摘要 ( 18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上海华洋混处,出现了一些跨种族婚姻,其中正式的不多,非正式的不少,也由此产生了混血儿问题。近代上海混血儿虽无确切统计,但数量颇为可观,外侨为此创办了专收欧亚混血儿的学校。欧亚混血儿既不为上海外侨社会所承认,也不为上海华人社会所接纳,成为两种文化的边缘人,在就业、社交诸方面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影响跨种族婚姻的原因,既有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也有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背景。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涉及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诸多问题,是研究异质文化交流深度的很有价值的课题,但是,可供使用的资料很少,而资料很少本身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的特殊性。本文依据零星累积的档案与其他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论文
    孔庆宗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在藏汉人的管辖及其意义
    王川
    2010, 17(4):  27-36. 
    摘要 ( 15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蒙藏委员会,1940年4月成立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代表中央政府的驻藏机构。该机构在藏存在期间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促进了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其中,争取和加强对在藏汉人的管辖,是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台湾地区新公布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等史料,记录了孔庆宗担任首任驻藏办事处处长的四年中(1940年4月—1944年7月),驻藏办事处对在藏汉人管辖工作的展开过程和积极效果。孔庆宗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工作,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管辖,政治上有积极意义。
     

    影视理论研究
    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
    陈犀禾
    2010, 17(4):  37-59. 
    摘要 ( 1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 “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 “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论文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李显杰
    2010, 17(4):  60-74. 
    摘要 ( 1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电影叙事的辉煌与繁荣,与电影叙事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性保持动态平衡、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密不可分。其中代表国家叙事层面的权力—机构主体,其对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创新与追求和接受—观众主体的趣味与反馈具有主导性的支配作用,是构筑新中国电影叙事总体风貌和主导模式的关键因素。

    再造当代“女性气质”——论周迅及其银幕形象中的性别政治
    王艳云
    2010, 17(4):  75-83. 
    摘要 ( 1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当下华语影视女演员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明星,周迅创造出独特的“精灵”气质。她为当代女性在性别政治的建构中塑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意识、电影市场与大众媒体的宠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周迅所营造的女性气质主要从三方面建构而成。首先,女性的身体成为一个“被结构的多义体”, 通过身体的易容,达成自我建构与欲望奇观的双重神化;其次是女性所面临的诱惑与惩罚的模式,成为性别秩序中永恒的传说;最后是女性在受虐中的担当与牺牲,既在对母性的心理认同中实现自我,又难逃男性权力游戏的困境。

    经济学研究
    上海郊区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左鹏,魏农建,奚红妹
    2010, 17(4):  84-94. 
    摘要 ( 1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上海综合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产业。面对新世纪的机遇、挑战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上海未来发展的主战场在郊区。然而,城区与郊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必将导致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郊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不同。此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对上海郊区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形式以及获取文化消费信息的渠道单一、现有文化设施的硬件与软件的不匹配成为郊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障碍;居民家庭整体文化消费支出水平较高,但未来支出预期大幅降低,居民文化消费对松江区GDP贡献不大。因此,郊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主导文化产业,在实施产业链集聚战略的同时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改善郊区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调动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这是上海郊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论文
    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及组织行为研究的趋势
    杨家马录
    2010, 17(4):  95-102. 
    摘要 ( 1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组织行为面临空前的挑战。外部环境系统出现了变化性增加、稳定性减弱和复杂性增加、确定性减弱的趋势,一方面动摇了传统组织设计重视严格分工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全面更新了组织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要求组织确立新的效益观和新的生态观。同时,组织中的人也出现了工作价值观多元化、结构差异化、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要求组织能够以保证工作者稳定性的方式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并将进一步改变组织的管理技术和活动过程,推动了组织从构筑明确刚性的组织边界转变为无边界管理或渗透边界管理。组织行为面临的种种挑战,对组织行为研究提出了挑战,从而引发了组织行为研究从立场到对象乃至方法的一系列转变。每一个时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继承性地发展了前一时期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也必将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历史沿革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文化研究
    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
    徐世甫
    2010, 17(4):  103-113. 
    摘要 ( 1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大众第一次由文化的原料提供者变成文化的生产者,真正充当了文化的主角;通过“自精神”和“微内容”的文化试验,“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真正开口说话,形成了空谷足音式的“新意见”,“内爆”了“信息茧房”,抑制了“群体极化”,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后现代变迁,自由向后自由理念转变,民主向后民主精神滑移,主体性向后主体性跃升,最终达到重构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可能。但同时,透过辩证法的视窗,网络文化展现出另一个镜像:文化霸权、虚拟异化与操控大众。网络文化呈现出文化的多棱镜。在这个多梭镜里,网络文化折射出的阳光远远大于其留下的阴影。因为实践一次次地展示:证实前者,证伪后者远大于证实后者,证伪前者。

    论文
    论海德格尔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消解
    高燕
    2010, 17(4):  114-124. 
    摘要 ( 1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觉中心主义对本质的追求和对主客二分的坚守为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传统提供了前提预设和思维指向。柏拉图划分肉体之眼和心灵之眼,最早为形而上学确立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西方哲学在探讨意识时都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参照模式和运思方式。海德格尔以清理视觉中心主义为契机,着手消除形而上学传统的危害。通过对存在之“呈现”的论述,海德格尔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视觉中心主义,建构起存在论层面上的视觉观念。但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对传统的否定由于仍然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式,因而是不彻底的。

    综述
    论《湖滨饭店》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滕学明
    2010, 17(4):  125-133. 
    摘要 ( 1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滨饭店》的现代性很突出:小说深入探讨了颇具现代意识的孤独感,展示出主人公对个人身份与生存意义问题的茫然及其虽然徒劳但却执着的追寻;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的性格与心理发展时,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除了纯客观叙事的传统叙述方式,小说还灵活地使用了意识流,成功地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真实”。同时,该作品中也隐现着后现代性元素,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其后现代意义而言,小说多处暗示了拉康的想像界与象征界,大量使用男性话语,刻意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关注男权社会中单身知识女性的焦虑;此外,该小说还采用了互文、元小说与印象画等表现技巧。因而,该作品不应该被仅仅视为属于典型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而应归于英美正在兴起中的新现实主义。

    传播学研究
    当代美国新闻报道话语特征管窥
    薛中军
    2010, 17(4):  134-144. 
    摘要 ( 1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有超级传媒帝国之称的美国,新闻传播影响力犹如它有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一样,引人注目。在当代新闻资讯传播全球化时代,关注并深入分析美国新闻报道的存在与发展形态,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借鉴启示。中美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新闻生态各自存在着其独特性与合理性,而这两种社会形态衍生出的新闻体制、法规、营运模式等也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差异性及社会规律性等。所以,对中美新闻报道作评论时宜持辩证的观点;另一方面,中美新闻报道在新闻采写的程序等方面存在着某种可交融性,尤其是美国新闻报道文本话语运用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在词性、语境、语用等方面具有多元特点,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新闻信息传达的贴切、务实、传神。诚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中美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及其运用也是如此。美国新闻报道在动词与“子概念”的活用、“潜对话”及“信息空洞”的填补、追求有效信息表达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之处,有助于目前国内某些传媒报道摆脱存在已久的官话、套话、模式化等弊端,追求新闻话语的创新表达,不仅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向诉求,同时又能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公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