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2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2020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迟福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1-18.   DOI: 10.3969/j
    摘要1324)      收藏
    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升级的态势开始形成。问题在于,面对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新形势,转型与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成为转型与改革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构建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李建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19-31.   DOI: 10.3969/j
    摘要1150)      收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治是依据良法治国,法治的前提是宪治,法治的核心是制约公权力。党对法治的领导,就是党带领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带头信仰和遵守宪法、法律。从构建法治国家的宪法基础和宪法原则出发,达到法治国家状态的路径和措施可以包括: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我国的“阳光法律”体系;加大宪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和完善对公权力的宪法监督;进一步淡化司法体制的行政色彩,确保合议庭独立。强化全国人大的违宪审查机制,建立和完善违宪行为追究和惩罚机制,是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权威、坚持宪法至上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 中俄能源合作博弈及其地缘政治经济影响
    张恒龙, 秦鹏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32-44.   DOI: 10.3969/j
    摘要895)      收藏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核心,油气资源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俄罗斯分别是世界能源进口和出口大国,两国围绕能源领域合作的博弈,不仅对双边政治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东北亚、中亚、欧洲等相关利益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将推动世界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也将对未来中俄能源合作进程产生若干影响。中国要真正实现自身能源安全,就要在了解当前能源供需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同时,制定科学的国际能源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4.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丁亚平, 储双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45-76.   DOI: 10.3969/j
    摘要837)      收藏
     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生产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数量相当可观,影响巨大。作为重构历史的创作范式,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时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与30余年来中国现实政治、历史记忆与国家体认有着殊为密切的关联性,其对民族史的挖掘与呈献,时或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的载体,时或强化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在当下媒介融合、市场化快速崛起的受众时代,以政治正确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已远远不能解答革命话语在公众视野中的淡薄乃至消失的现象。解决重大历史题材及其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转型问题,还需要融入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有待汲取有益于历史理性与普适存在的信心和信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5. 环顾影像:德勒兹影像分类理论释读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77-91.   DOI: 10.3969/j
    摘要765)      收藏
     理解德勒兹电影分类理论的关键在于对其差异哲学的了解,凭借差异哲学的思想,德勒兹将电影影像分成了两个大类,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这两种影像都被德勒兹置于了差异化的思考之中,影像一方面是实际的,一方面又是潜在的;一方面是客体,一方面又是自主的存在。在关照影像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中,德勒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基本上是以空间和时间为原则来区分影像的,但高度抽象的哲学命题很难切入现实的电影影像,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德勒兹显然是在哲学化影像的同时兼顾了电影的纪实美学,才建立起了自身的电影理论体系。因此,分类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了纪实美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过渡也就成为了观察(阐释描述)和哲思之间微妙的博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情境诗学:理解近世诗歌的另一种路径
    张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92-101.   DOI: 10.3969/j
    摘要746)      收藏
    宋代以降的近世诗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日常化、地域化及私人化倾向。清代的竹枝词、怀人诗及《感旧集》之类诗集的编纂、对昔日行迹图的题咏等,使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其中伴生的巨量的非经典诗歌,有着经典诗学无法有效解释的价值。而从宋代以降诗歌发生、发展实际中提炼出的“情境诗学”,强调心灵史和生活史的层面,使近世诗歌的日常化、地域化和私人化在具体的人生情境之中被重新赋予了意义。“情境诗学”不仅可以指向近世诗歌,也可以成为理解历代非经典诗歌的有效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
    周剑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103-113.   DOI: 10.3969/j
    摘要755)      收藏
    “意境说”并不能包容诗歌的所有特质,在面对古典诗歌注重纪实与叙事的这条传统时,我们应拥有与“意境说”不同的阐释工具。经由明清诗学的酝酿,尤其是翁方纲、方东树等人的运用,“事境说”逐渐得以凸显。“事境说”反映着古典诗学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即对“事”这一要素的重视和思考,是古典诗学对“事”的正面应对。以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为基础,进而建构“事境说”的现代学术体系,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叙事视野下的义山七绝
    李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114-125.   DOI: 10.3969/j
    摘要523)      收藏
     论义山七绝,以叙事为视角,以时空关系、叙述行为、叙述风格、诗歌意境、句法语式等为观测点,以艺术评鉴为旨趣。管见所及,其叙述时空远近交织、虚实互映、真幻相夺;叙述风格含蓄隐约、欲吐还吞、曲折绵密;叙述笔法千丝密网、层进勾连、潜引暗逗。遂使篇幅极短之七绝,而有容涵极大之意蕴、包孕极深之情理。叙事分析于“百宝流苏,千丝密网”之义山诗,不惟能了然其诗境之所以然,且能洞烛其诗心诗意之深微幽曲、层进衍展。借助叙事分析,对古典诗歌研究走向深入,当不无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再工业化”背景下欧盟现代服务业创新及发展我国高端服务业研究
    湛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1): 126-140.   DOI: 10.3969/j
    摘要542)      收藏
    欧盟发达国家目前进入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期。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提升欧盟现代服务业生产效率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欧盟现代服务业主体的中小企业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在界定了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几个易混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欧盟创新调查等报告的最新数据,阐述了欧盟现代服务业的现状,总结了欧盟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欧盟“再工业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创新的特点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以此为据,结合国内实际问题提出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社团”与“法人”的双重建构——当代中国宗教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路线图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1-24.  
    摘要755)      收藏
    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对具有组织特征的宗教信仰方式的制度化管理;而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改革,无疑是宗教管理的去政治化,以及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民政管理、公共管理,以此作为宗教管理制度改革层面最主要的切入点。为此,当下切实可行的宗教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就是,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进宗教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或“社会治理”,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唯有宗教管理方式与宗教信仰的实践方式能够去政治化并呈现为社会化的管理形式,宗教管理制度的法治化才有可能。这也是宗教管理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讨论中国宗教管理问题,既要梳理宗教政策的意识形态来源,也要理清宗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既要强调信仰差异不等于政治对立的政策背景,更要主张法治基础上的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平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奥巴马政府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新转向
    张凤梅, 郭长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25-34.  
    摘要977)      收藏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自1998年出台后,推动“国际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令世人遗憾的是,它提倡宗教自由、减少宗教迫害的美好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倒增加了更多有害的形式:宗教恐怖主义以及跨国恐怖主义。“宗教自由政策”之所以难有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完全从美国的视角理解和看待“宗教自由”。2013年8月“信仰共同体倡议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不再专注于“宗教自由”,而是强调与海外宗教领袖与团体的交往,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包括宗教自由在内的多元主义和人权的发展。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就整个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人事上的变迁,更是奥巴马政府对于备受争议的国际宗教自由政策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虚构类影片、非虚构类影片与假定性论断的电影:对概念的分析
    诺埃尔·卡罗尔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35-55.  
    摘要860)      收藏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但并未解决的问题。对虚构类影片、非虚构类影片与假定性论断的影片等概念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界定范围和方法。我们不能仅凭文本的外部特征诸如风格、媒介形态等来界定呈现和表现,即便我们可以区分呈现和表现,这一对概念也不能用来区分虚构和非虚构影片。只有观众意识到作者的意图从而进行假定性想象才有可能界定虚构的影片,反之也可以界定非虚构影片。因此,纪录片是一种假定性论断的电影,制作人意图和消息来源索引成为假定性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新时期城市化与城市电影的身份认同
    林春成, 王晓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56-65.  
    摘要1087)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4. 物欲时代心灵的抚慰——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叙事策略与价值观研究
    路春艳, 王占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66-74.  
    摘要637)      收藏
     青春电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短短几年内蜂拥而至的大量青春电影虽然在故事内容与表现风格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内在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性:一方面高扬精神的力量,通过“治愈系”的叙事机制与表现风格,诉诸情感的力量,来抚慰年轻人饱经挫折、烦恼、困惑的受伤心灵;另一方面又对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加以肯定,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营造了缤纷、奢华的都市生活影像,对现代消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本要传达的情感主题,造成了影片在价值观传达上的撕裂与分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科学探究与人文阐释:精神分析的二元性
    季广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75-83.  
    摘要534)      收藏
     精神分析既是一套治疗各类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手段,也是一套用来解释人的动机、行为的综合性理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果将其置于20世纪社会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一背景下考察,精神分析一方面具有科学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性,它提出了一套深刻的阐释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该阐释理论与文艺批评中的“征兆性解读”密切相关。对文艺文本的“征兆性解读”使我们洞悉文本的“无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语言分析美学何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美学的启示
    王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84-95.  
    摘要759)      收藏
    以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为基础的语言分析美学是一种有待开掘的美学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防御性美学,对形而上美学式的、普遍性的美学论断持怀疑态度,并运用语言分析方法对形而上美学的大概念进行彻底质疑和否定。从表面上看,这是在消解美学,其实不然。语言分析所破解的是普遍式美学论断,它并不走向彻底的解构主义;相反,通过语言分析,美学重新在语言使用的基础上获得重生,在美与艺术的分析上提出新的建设性方向,构建出新的美学语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96-102.  
    摘要998)      收藏
    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两百多年来,他所主张的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完美人性,进而达到改良社会,建设理想国家制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重新认识席勒美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掘其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18. 康德美学的当代回响——齐泽克论崇高美
    韩振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103-111.  
    摘要947)      收藏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情有独钟,同时也在拉康的视域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转型社会利益与价值关系新思维
    沈瑞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112-125.  
    摘要531)      收藏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不仅阐释了追求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而且指出了利益关系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思想的基础和价值的尺度。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利益冲突导致的价值失范是社会最大的风险和危机。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个体化趋势和价值多元化缺乏思想和制度准备;二是对转型社会的改革还存在观念和意识形态障碍;三是缺乏机会平等和程序公正原则,并且这种缺失已成为社会价值危机的根源;四是新兴社会群体呈“亚健康”状况,价值倾向严重失衡。那么,社会从利益认同达到价值共识,再走向共同富裕并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一是超越单一价值导向模式,树立利益导向的重要地位;二是必须注重改革开放的价值排序;三是以制度引导、整合社会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四是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0. 多元系统理论的整合与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拓展
    查明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2): 126-140.  
    摘要1015)      收藏
    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创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勒菲弗尔、赫曼斯、苏姗·巴斯奈特等人提出了“改写论”、“操纵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上理论各有其优点及局限性,翻译文学史研究若孤立地运用以上某一种理论,还不能全面观照和深入分析翻译文学现象,应将以上理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的 “系统理论”研究方法,以满足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21. 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方栓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1-15.  
    摘要710)      收藏
     到2020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十三五”能否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环境与发展:理想主义抑或现实主义?——以法国《推动绿色增长之能源转型法令》为例
    彭峰, 闫立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16-29.  
    摘要578)      收藏
    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环境立法一直处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中。法国于2014年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制定了《推动绿色增长之能源转型法令》。该法旨在寻求经济增长、能源系统与环境保护中的平衡,为环境立法的新方向提供了典范。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中的“保护优先”原则需进行限缩解释,环境立法应向“管制+促进型”过渡。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中,《低碳经济促进法》应为基本法。建议该法的制定应是一部经济法,以低碳行业发展的逻辑为基础进行立法,对能源、建筑、交通、金融政策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并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行业导向性法律。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网络媒体时代民主政治的“陷阱”——民主技术掩盖下政治逻辑的异化
    张文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30-41.  
    摘要770)      收藏
     民主政治过程与政治平等两者之间在网络媒体时代存在着冲突的可能,即民主政治过程可能损害政治平等。造成冲突的原因是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民主技术同时包含了政治与市场两种逻辑,并有可能出现市场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侵蚀与替代,从而损害政治平等。通过对网络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与网络推手制造“红十字会强行募捐事件”两个方面进行数据与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网民被由利益集团操纵的网络媒体所误导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对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民主技术与民主价值、民主价值与政治过程三个方面对民主政治陷阱存在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可以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为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电影作者论”新论
    蓝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42-50.  
    摘要921)      收藏
    .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嗣后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将“电影作者”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同样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并没有认识到“作者论”对电影的这种历史性意义,因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显然,“电影作者论”的真正含意与意义一直未被发掘出来,甚至出现歧义。“电影作者论”表面上将电影导演视同为文学的作者,其背后揭示的却是对电影性的确认: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从娱乐的“玩意儿”到叙事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过近60年的历程,才使发明电影的人类真正认识到电影的本体特性,将电影真正从西方以文字阅读为中心的传统中彻底解放出来,还电影的影像本位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当下喜剧电影创作的类型化与寓言性
    陈旭光, 李雨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51-62.  
    摘要1707)      收藏
    中国当下颇为繁盛的喜剧电影创作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系暨喜剧电影的现实性与现实主义精神等问题无疑值得深入探析。以电影的“寓言性”为研究视角,以“现实文本化”和“主题寄寓性”这两个“寓言性”特点为切入点,对当下中国喜剧电影中有代表性的三种喜剧亚类型的艺术特点、寓言性以及与现实的关系等进行分析阐释可知:喜剧是当下电影与现实发生关系,即“接地气”的重要电影类型,这也是喜剧得到受众喜爱,票房屡创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喜剧对现实的折射或“寓言化”各有不同,甚至也有歪曲和扭曲,但无论是黑色喜剧的价值解构和社会缝合,还是都市爱情轻喜剧的中产阶级超现实梦幻,抑或是冯氏喜剧的世俗关怀,都是当下中国现实某一方面的影像化、寓言化呈现。通过分析喜剧电影对现实的寓言化表意以及对社会中人的造梦治愈和心灵抚慰等功能,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喜剧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与我们这个“娱乐化”的“大喜剧时代”产生的复杂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26. 中国电影审查机制对新生代导演作品类型化的影响
    程波, 张乐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63-69.  
    摘要966)      收藏
    中国电影的审查机制,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中国电影是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审查中发展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管理,现行的电影审查机制对当代中国电影中诸如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的制约和规训作用不容忽视。21世纪以来,审查制度也以一种特殊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促进了中国电影类型化的进程,并在客观上引导了部分电影作品的市场化,尤其是新生代导演进入体制内的尝试。从产业政策和电影文本等方面梳理和分析这一现象,并对中国电影审查机制对新生代导演作品类型化的影响进行阐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王兆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70-81.  
    摘要749)      收藏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总量是34 818项。每年的产量变动不居,时高时低,低谷时段有高峰,高峰时段有低谷。总体上看,百年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01—1919)是初始起步,第二阶段(1920—1953)是缓步前行,第三阶段(1954—1981)是迈步前进,第四阶段(1982—2000)是快速飙升。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量的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成果增量呈现出时段的不平衡性,总体趋势是前低后高。前三个时段成果量虽然是逐步走高,但总量较低,到了最后一个时段的80、90年代,成果量迅速飙升。二是研究热点既有延续性、趋同性,又有差异性。从时间的角度看,自从上世纪20、30年代形成个体作家研究的热点之后,每个时段的热点都比较集中,前后相继,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贺和李商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从空间的角度看,中国内地和海外的研究集点,也基本上在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身上,但其间也有差异。内地学者偏重关注诗人,而海外学者既关注诗人,也留意小说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8. 狄更斯研究在中国(1904—2014)
    张和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82-96.  
    摘要1063)      收藏
    中国狄更斯学术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在西风东渐、左翼文艺思潮兴起、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以及思想解放等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下,狄更斯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学术面貌。早期以小说评点与人物传略为主要批评形式,此后苏联批评模式与西方传记模式开始传入,至建国早期则出现了政治化的批评潮流。改革开放以来,狄更斯研究逐渐摆脱“左”的文艺教条,政治批评模式逐渐被多向度、多样化的研究思路所取代。与英美近180年的“狄更斯学”相比,110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在理论视野上仍嫌不够深广,学术创新并不多见,但未来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利益、认同与制度:
    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研究
    邱梦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97-106.  
    摘要803)      收藏
    在居民“原子化”和社区“碎片化”的背景下,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持续生长是当前中国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的重要保证。基于单一视角的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或社会资本理论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因此,有必要在整合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利益—认同—制度”的综合性解释框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就是居民在利益、认同和制度的混合机制作用下,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与合作的集体行动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建国初期私权利的历史变化与现实启示
    段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107-117.  
    摘要1226)      收藏
    新中国建立后,对承载着私权利内容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尊重、保护与发展,是探索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调动“私”的因素,是承认和赋予私权利的具体表现。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革命过程中,对于私权利的挤压与剥夺,并不是对社会客体的一种摧毁,而是一种维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重新尊重与赋予社会主体应有的私权利,也并不是一种回归纠错,它还是一种维新。无论是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民福祉的增加而载入史册,并为未来提供生活的历史范例与现实启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第四种力量的崛起:网民舆论监督
    助推新媒体广告行业自律
    査灿长, 孟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118-128.  
    摘要483)      收藏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新媒体广告的立法,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平台发布的广告,自诞生以来便处于较少管制的宽松环境中,为行业迅速发展赢得时机。但是,部分新媒体广告主自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信息自由传播权力的滥用,虚假广告、垃圾广告、色情广告等杂芜丛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随着网络民众人数的增多与话语表达能力的增强,他们对于新媒体广告持续的舆论监督正积蓄为一股重要力量,与来自政府的规制、新媒体广告发布平台的内部管理、行业自律三股力量一起,共同推动广告主与广告代理公司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职业道德水平,督促新媒体广告业走向规范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有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
    变迁及发展探要
    姚朝华, 谷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3): 129-140.  
    摘要804)      收藏
    语言工具的有效使用、思想理论的话语宣传,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争取胜利的重要武器。经历九十余年风雨,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不断变迁、发展,其声音也从最初青涩、零散、略欠饱满的口号、演讲、标语、政论文章,逐步演绎成系统、完整、日趋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话语体系。通过追溯共产党的话语体系的变迁轨迹,阐析话语变迁与话语产生场域的关系,究寻话语变迁发展动力,可以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当前话语体系基础上未来调适性发展的方向,以及全媒体时代、全球化环境下话语阐发及变革发展之论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2020: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
    夏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1-.  
    摘要766)      收藏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仍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到2020年能否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事关城镇化成败,也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因此,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推动人口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战略问题
    刘世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19-.  
    摘要561)      收藏
    由于政策红利刺激和消费社会的巨大需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整体上有可能不遵守“经济新常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普遍规律,而是扮演一种逆势上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角色。智慧城市新常态将呈现出三大基本特点:一是在较多起伏变化中保持相对高水平增长。二是结构性调整难以避免,但绝非朝夕可成。三是数据更加开放的同时也更加封闭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研究和确立适合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战略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5. null
    谢尔曼, 黄旭, 周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27-.  
    摘要1057)      收藏
    基于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剖析,提出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由“互联网”这一要素所引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风险。进而从互联网体系本身、用户隐私、网络平台可用性、企业内部风险四个方面,结合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风险事件案例,全面梳理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四大信息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战略、合作策略、法律与自律、权衡易用性与安全性、加强用户信息安全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网络安全要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北美市场与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折扣分析
    陈林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37-.  
    摘要790)      收藏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现象消费”、“喜剧消费”与北美市场的“西方转向”、“剧情片转向”形成相反的消费倾向,如此,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乃至整个海外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折扣现象。在电影语言现代性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减低甚或消除文化折扣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作为艺术媒介,当下中国电影更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作为认知媒介,在现代性反思、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价值迷惘等全球性议题中,应当表现出思想的现代性、精神的现代性等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7. 类型电影与作者的共生——以好莱坞印度裔导演奈特·沙马兰为例
    陈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50-.  
    摘要541)      收藏
    出生于印度的导演奈特·沙马兰是当代好莱坞的一个外来者。然而,他不仅成功进入好莱坞体制,还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其前期最重要的四部作品为例,挖掘类型电影的成规和作者的表达以及两者对话、融合、共生的方式,肯定了类型电影对作者创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反观个人在类型电影中自身表达的空间及其价值所在。同时,在发展类型电影是民族电影市场化出路的时代背景中,如何在文本层面兼顾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沙马兰的创作经验也能给人以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上海法租界电影审查制度述论(1910—1943)
    郑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63-.  
    摘要636)      收藏
    以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考察上海法租界当局与电影业的关系。爬梳法租界管理电影业的档案可以得出:法租界存在着电影审查;法租界警务处和公共租界合作成立联合审查机构,维护法租界的安全秩序和租界的根本利益。这些考察能够填补上海法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研究的空白,以新的视角研究审视上海近代电影业的繁荣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春秋诗歌“叙述者”介入叙事的多元形态——以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作为中心
    邵炳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73-.  
    摘要516)      收藏
     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的“叙述者”,以“公开的叙述者”为主,兼有“缺席的叙述者”与“隐蔽的叙述者”,形成了一种多元共存格局。正是这种多元共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整个春秋诗歌“叙述者”介入叙事的多元形态,并对后世诗歌叙事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诗境的开创与抵达
    王明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 (4): 83-.  
    摘要472)      收藏
     诗境之形成,受到佛学的深刻影响,但在发展中已形成自身的诗学逻辑。诗境兼容虚实,化实为虚。传统的诗境研究往往与抒情传统密切相关,这种理解是对诗境的窄化。诗境的开创存在不同的路径,如物境、情境、意境、事境、理境等等。近代诗学领域对意境的过度强调,压制甚至排斥了其他路径。诗境的抵达,不仅需要抒情传统,也需要重视叙事传统。这不仅是一种诗歌欣赏方法,更是一种值得努力的古代文学研究路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