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委托合同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救济
    张雅萍, 李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122-136.  
    摘要575)      收藏

    委托合同作为一种“为他人行事”的合同模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非对抗性的利益格局。当受托人的个人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并导致委托人未实现其本可期望的最佳利益时,就构成委托合同中的利益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未对委托合同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需要通过法律解释予以明确。在规范依据上,利益冲突不宜被纳入注意义务与超越委托权限等规范范围之内。利益冲突实质上构成了对受托人忠实义务之违反,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第二款关于特殊诚信义务与第九百一十九条关于事务履行义务之规定。在利益冲突的法律救济方面,一般情况下,可采取损失赔偿、解除委托合同、拒绝管理行为效力的移转等不同层级的救济措施。而在特殊情况下,当受托人因违反忠实义务而获得高于委托人实际损失的利益时,基于法律政策的抑制论,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七条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以实现获利交出的实际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精神富有场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生产张力及其治理
    林莉, 孙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110-121.  
    摘要558)      收藏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开发在创造 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资本化与文化传承危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 护之间的现实矛盾、资本主导下的物质显化与精神缺位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文化制度空 间与文化精神空间等场域均有体现:旅游减贫与破坏性空间剥削并存,经营性获利与对抗性空 间争夺并发,集体记忆变现与商品化空间相生相悖。场景理论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生产张力 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的美学表达失范、文化制度空间的身份认 同熵增、文化精神空间的价值定位失序等导致了场景动力匮乏。为突破资本逻辑的宰制,回归 精神富有场景的本质,实现传统村落文旅深度互融,应以科技文明赋能文化景观美学,以公平 制度保障真实文化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深挖传统文化价值,促进文化振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关系政治”:概念、理论及其应用的中国语境 
    叶娟丽, 宋佳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1-25.  
    摘要556)      收藏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关系”的研究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中西方都是如此。关于何谓“关系”,“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关系权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直接或间接地作出了回答,那就是“关系”始终指向某种特殊的利益,且与权力、资源、资本密切相关。但近代以来,“关系”的语境逐渐中国化,“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被置换为“中国式关系”,在海外中国研究中,这种趋势尤其明显。从“关系”视角观察中国社会,无论是社会差序格局,还是现实政治互动,无不受到“关系”的影响,某种“关系政治”确已形成。但回看西方社会,无论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关系”同样普遍存在,“关系政治”同样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身体、体育观和国族认同建构——论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
    张斌, 王天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49-59.  
    摘要552)      收藏

    近年来,体育电影引发了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中国自20 世纪30年代开始拍摄体育电影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语境中展现出不同的面 貌和叙事重心的变化。中国大陆体育电影叙事主题经历了革命体育观、人民体育观、人文体 育观、奥运体育观和复兴体育观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互映照, 也与中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体现出身体、体育观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因此形成了 对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表达,并以此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论“双碳”背景下我国绿色港口的法制建设
    张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137-148.  
    摘要546)      收藏

    从社会系统论视角看,绿色港口的建设需要平衡与港口相关的诸多系统,实现港口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在我国,处于转型关键期的绿色港口在推动清洁能源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这离不开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绿色港口法律规范体系的支撑。但当前我国绿色港口建设仍面临船舶岸电经济激励的法制供给不足,港口船舶污染物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绿色港口建设的评价制度有待更新等诸多方面的法制挑战。未来需要通过推广船舶岸电补贴制度、重视税费激励制度、探索绿色金融投融资制度来完善绿色港口岸电经济激励的法律制度;通过优化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机制、明确船舶压载水排控的监管部门,不断强化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法律监管制度;通过优化绿色港口评价指标及可行性分级规则等健全指标评价制度体系,寻求绿色港口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新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本土化、自主性与空间性——早期上海电影美学实践的三个面向
    王银辉, 赵瑞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60-71.  
    摘要544)      收藏

    早期上海电影的美学实践主要展现在其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上。首先,电影技术东渡 之后,早期上海电影人通过选材、制作和放映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形式探索和美学实践。整体 的营构与美学旨趣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其次,在与西方影像中的“他者”表述进行的博弈 中,早期上海导演群体自觉地担当起建构具有自主性形象的责任,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如农民、小市民及女性等。最后,从茶馆这样的混杂空间到专业性电影院的转换过程中,早 期上海电影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国家、社会与人民在文化、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 点。这构成了考察早期上海电影美学实践的三个面向:鲜明的本土化、自主性和空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农村婚礼仪式品味的变迁与“城里人”想象——以豫东P 村为例
    张敦福, 高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95-109.  
    摘要526)      收藏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婚礼仪式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于对豫东P村村民的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材料,通过对农村婚礼仪式品味 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农村婚礼仪式的品味旨在形式与意义一体化的文化表达;而在城 乡社会流动、文化融合及消费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婚庆公司的介入为农村青年期望通过“城里 人”想象的构建提升审美水平进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提供了可能。在农村婚礼仪式的现代化演化过程中,视觉消费与体验成为婚礼举办者与参与者共同关注的核心,农村青年通 过对时尚婚礼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品味提升需求的虚假满足。然而,因文化资本获 得性差异,“城里人”想象处于一种未竟状态,以婚礼仪式为代表的城乡间青年审美品味区隔 仍难破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所有权关系探赜
    寇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26-38.  
    摘要515)      收藏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私有财产说明异化劳动理论,并将共产主义看成是对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转向从分工和劳动过程中劳动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分配方式之历史演变出发,以劳动与其所有权的历史性关系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早期异化理论。从所有制深入所有权,最终把异化劳动揭示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劳动和所有权彻底分离的产物,指明了以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为基础重建劳动与所有权的统一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消除异化劳动的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建构文学史的国际政治学:《剑桥俄罗斯文学史》的话语性和学术性 
    林精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72-94.  
    摘要481)      收藏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 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 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尤甚。这部文学史, 率先确立在帝国进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文学史观,搭建正视俄罗斯文学是在欧洲文化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文学史框架,运用在俄国文化变迁历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方法。这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冷战”时代西方政治正确话语的文学史,是大多局限于用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文学 史编纂的苏联体制内学者所不能及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联动域”在联动叙事中的存在状态与伦理共识的重建
    曲春景, 王鹤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6): 39-48.  
    摘要468)      收藏

    在数字时代,以本故事为蓝本的联动剧日益增多。影视创作团队在观众追捧认可的本故事基础上,对其展开接续、穿插、跨媒介转换等各种不同的联动叙事。“联动域”是新故事与本故事的连接点,是新旧故事的重叠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联动域”是对本故事中人物角色的继续使用;其二,“联动域”是本故事某一事件在时间维度上的前后展开;其三,“联动域”是对故事空间的重复使用。纯伦理维度无法构成“联动域”。联动作品多维度的伦理取向,主要由观众趣味性与叙事主体导向性双重力量所掌控。联动叙事作品是深度媒介化社会建构民众伦理共识的重要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莫莱蒂的文学地图学与“远读”
    陆 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24-134.  
    摘要415)      收藏

    莫莱蒂近年倡导以“远读”的方法,来推行他的“世界文学”构想。在《欧洲小说地图:1800-1900》中,他提出走向一种文学地理学,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学地图学。莫莱蒂认为地图可将地理与文学之间的隐藏脉络彰显出来,使读者在文学中见前所之未见。这一凭借地图给文学作微观量化分析的使命感,受皮尔士和布罗代尔的影响明显。依据查尔斯·布斯的伦敦地图来读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依据罗伯特·帕克的巴黎地图来读巴尔扎克的《幻灭》,是其中两例。在《远读》中,莫莱蒂提出“远读”可让读者聚焦较文本小得多或大得多的单元,诸如方法、主体、修辞手法,或文类和体系。这是针对英美文学批评的细读传统,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庞大文本体系中的类别因素和各式各样形式元素的相互作用,进而建构一种“数字人文”。很大程度上,毋宁说它也是后结构主义鼓吹主体消失之后的另一种遗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当代中国女性电影批评的新发展
    伍俊, 程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52-63.  
    摘要343)      收藏

    Socialist feminist film criticism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China’s film criticism regarding women’s cinema in recent years. By countering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feminist theories and reevaluating China’s socialist women’s emancipation movement, it confirms a local“socialist feminism”which differs from Western concepts. Based on that, critics are starting to revisit socialist feminist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cus on movies by women directors of the socialist era, trying to redefine them as“socialist feminist films.”Similar to socialist feminist criticism,“feminism indigenization”originated from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soon made its way into the field of film criticism. By sharing the sam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localized concept of feminism, “socialist feminist”film criticism and“feminism indigenization”criticism are showing a tendency to merge with each other, leading in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feminist film criticis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论中国涉外法治体系的构建
    刘晓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1-12.  
    摘要314)      收藏

    涉外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作为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与纽带,其立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更关系到国际法治的稳定与发展。涉外法治体系涵摄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健全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和开放的涉外法治融通体系,体现涉外法治工作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基本特征。构建涉外法治体系更需有效的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构建以国际法为支撑的自主知识和话语体系,是构建并完善涉外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的局限性及其法治构想
    邓 刚 宏, 刘 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13.  
    摘要228)      收藏
    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及其法治化是构建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数据资产市场化定价是主流的学术观点,也是数据资产交易实践的通行做法,但这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构建的定价机制,也不利于实现对数据资产交易的监管。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数据资产市场定价与数据资产的权利属性定位具有冲突,对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不具备生产要素定价的法治化基础。我国应当构建“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干预定价为辅”的数据交易定价机制,并实现其法治化。有必要从数据资产定价市场化与法治化的关系、政府干预数据资产定价的逻辑基础以及数据资产定价目录清单管理制度三个层面,揭示数据资产定价机制的逻辑,以其逻辑为基础,提出数据资产定价的具体制度,以规范政府干预数据资产定价的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的涉外法治之维
    冯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13-24.  
    摘要223)      收藏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借助修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并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和一流仲裁机构是亟须关注的问题。相较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仍在仲裁地、临时仲裁等方面存在制度短板,对仲裁机构的定位不清更阻碍中国仲裁制度的完善,临时措施和司法审查标准的不确定也弱化了中国仲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既要对标国际加快制度补缺,也要明确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为其发展进行松绑,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在分轨制下完善仲裁临时措施和裁决执行的审查标准,助力涉外法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武装·政权·民众——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常利兵, 刘书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113-131.  
    摘要217)      收藏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山西,开辟敌后根据地,对整个华北的持久抗战起到了坚强的“革命堡垒”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以山地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武装力量的创造和利用上,还体现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特殊统战关系下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为敌后抗战的深入推进构建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此外,中共对民众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为在山西根据地创建中实现“利用自然山”“建立人造山”的革命目的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正是通过武装、政权和民众三位一体的通盘营建和在地化推进,中共一方面能够深入敌后,另一方面又以敌后为基点展开山地游击战,呈现出根据地抗战的内在机理和实践逻辑,并为战争时期根据地山区社会的重构和再造打开了新的可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幻影:幽灵媒介、辩证影像与一种无意识的视觉机制 
    潘靖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37-51.  
    摘要214)      收藏

    围绕幽灵媒介、辩证影像、幻影机制三个关键方面可对“旧媒介”幻影从媒介考古、影像认识论与视觉机制三个向度进行“新话语”的探讨。作为一种无特定媒介形式的“图像与身体”的集合配置,幻影有其深厚的媒介考古学根源及众多的当代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的演化图景中,幻影所独有的“幻影式的”视觉机制并未被充分予以关注,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视觉机制使得空间形式与具身化问题陌生化,撼动了既有的媒介分类与艺术表征形态,并从精神隐喻、感官的刺激与操纵、影像认识论以及现实主义和想象的融合等诸多方面引入了辩证

    性的启发,从而丰富了影像类型学及影像配置的话语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民心”的维度及政策—观念生成机制
    景怀斌, 丁太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5): 64-83.  
    摘要191)      收藏

    “民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辨析其维度结构、解码其生成机制,是理解中国之治的必要框架。在梳理民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可界定民心操作定义,以“问题—现象”路径构建民心测量及其生成的政策—观念—传播理论模型。4203份问卷统计显示:民心包含国家治理满意度、政党认同、德性政府、物质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等五个维度,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评价、政府信任等高度相关,有显著的国家治理行为效应功能。民心生成受传统政治文化、国家认同、政策受益感、政治思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牺牲精神、亲社会观念、信心、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显著正向影响,受儒家终极观、物质主义、平等意识、科学态度等显著反向影响。其中,政策受益感、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因素发挥了调节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风险结构与特征
    刘 映 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46-161.  
    摘要174)      收藏
    以相关性结构断点模型界定 2008 年金融危机、2014 年石油危机和 2020 年石油危机三次极端事件的结构突变点,用基于CoVaR的网络拓扑、PAMAE聚类探究国内23类大宗商品价格在极端事件下的风险特征及其风险结构,可以发现:三次极端事件对我国大宗商品的风险冲击具有前瞻性和滞后性的区别;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结构的异质性较为显著;不同品种商品的风险表现迥异,能源化工、工业品类商品自身风险最大,金属类商品对外部风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差异性较大,此外,产业链下游商品相较于上游商品在风险暴露上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为市场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世纪60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社会主义现代性与电影现代主义
    拉 杜·托 德 里 奇 (文), 宋 雨 萌 (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71-78.  
    摘要162)      收藏

    就 20 世纪 60 年代上映的罗马尼亚剧情电影而言,它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强调休闲和适度消费,热衷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反映出一个能给公民带来体面生活条件的社会主义社会。简言之,它们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多个方面。事实上,对于社会主义罗马尼亚而言,20世纪 60年代是一个繁荣且对西方影响相对开放的时期,西方的现代电影就是此类影响之一。20世纪 60年代的罗马尼亚现代电影自带价值冲突。西方电影反映出西方现代化项目中存在的普遍焦虑,而罗马尼亚现代电影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呈现出模棱两可且自我批判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社会主义现代性会受到罗马尼亚电影官员和国家政要的严厉制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