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方案:欧盟对数字平台“守门人”监管革新的启示 
    李 本, 徐 欢 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105-119.  
    摘要177)      收藏
    互联网平台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少数超级平台基于强双边连
    接性与强数据垄断性的特点,很容易滥用市场权力,成为设置市场进入壁垒的数字平台“守门
    人”,从而损害消费者权益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一部专门针对互联网平台的行业立
    法,欧盟出台的《数字市场法》突破了传统竞争法下的监管框架,其中加强事前监管、对“守门
    人”施加数据可携带以及互操作义务等监管革新,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际互联网平台监管
    新趋势。我国未来可适当借鉴欧盟立法经验,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事前监管及分类监管,并
    进一步探索平台数据可携带以及互操作的本土进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风险与防控:数字人民币反洗钱 功能的建构与展望
    岳 平, 杨 晶 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29-40.  
    摘要159)      收藏
        数字人民币的产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必然代替追求个人自由的私人数字货 币。而在大数据下的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二元发行模式以及大数据中心、登记中心、认证 中心的技术框架,使其具有“小额匿名,大额可控”等特点,对于打击洗钱类犯罪具有天然优 势。但当前数字人民币技术局限和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和法律规制困境问题不容 忽视,容易产生犯罪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的漏洞。因此,需要构建数字人民币金融合规 体系,完善现有关于数字人民币法律规制的人民币管理体系,坚持“先立后破”“把握全局与重 点”的原则,加快数字人民币反洗钱功能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电影伦理学的体系建构路径
    贾 磊 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37-45.  
    摘要154)      收藏
    电影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谱系内的新兴学科。它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参照系,采用电影叙事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历史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影片的叙事方式与叙事内容进行伦理意义的阐释。作为一种跨越多种学科的理论学说,电影伦理学以影像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影片表达的伦理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艺术的人文精神为评价基准,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于影像语言的理论阐释工具,并将其纳入与其他电影学科共生的电影理论研究的总体范式之中。中国电影伦理学除了具有以上基本特质之外,还特别强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嵌入到电影的评价体系之中,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上推进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上海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的构建: 特征、不足与对策
    殷 凤, 党 修 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98-110.  
    摘要145)      收藏
        基于 TAPED 数据库所列条款构建数字贸易规则框架,使用文本研究方法可以对 “十四五”期间上海实施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上海对接数字贸易规 则时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上海对接数字贸易规则的条款数目与内容深度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数字贸易便利化及合作领域已形成诸多有益的实践与案例。但在对接数字贸易壁 垒、数字贸易营商环境、政府义务及数字贸易监管等标准高、争议大的议题方面仍存在不足。 数字贸易规则的非一致性,中国缺乏自主导向的数字贸易规则及数字治理体系欠缺成为制约 上海对接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的因素。因此,上海需通过建立并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管理体 系,主动对接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增强消费者信心,加速政府数据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等举措,推动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的对接进程,为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方案”积累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基于上海社区治理实践的观察
    俞 祖 成, 丁 柯 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1-10.  
    摘要143)      收藏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需要厘清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问题。基于上海社区治理实践的观察,以“法的本位理论”为分析视角,可发现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想状态应呈现为“居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权利的实现,居民权利的行使促进其义务履行的自觉,进而实现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均衡”。然而现实景象却与理想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处于失衡状态。未来,如何在权力的支配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有效推进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并进一步提升居民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将是破解居民权利与义务失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
    何 树 全, 陈 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6): 91-106.  
    摘要133)      收藏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能否缩小收入差距是中国发展中需要关 注的问题。如果数字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存在技能偏向性特征, 从而影响收入差距。基于《企研数据:数字经济产业专题数据库》构建的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指 标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个体微观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分位回归模型 研究数字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扩大了收入差距; (2)数字经济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中高技能工人技能溢价而扩大收入差距;(3)数字 经济在低收入人群中的技能偏向型特征不明显,甚至存在偏向低技能劳动力的倾向;(4)数字 经济对女性、农村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收入差距影响较大,技能偏向性特征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回归“心态”:城市社区治理 共同体研究的视角转换
    金 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6): 1-14.  
    摘要131)      收藏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既有研究呈现出“治理共 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前者较多关注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侧 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后者则 延续了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着重从社区心理、精神 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形成的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国外 研究围绕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彼此含义交织的不同概念形成了各自的研究脉络,也直接影 响了国内相关研究,但有将作为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之嫌。在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 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接续费孝通所倡导的“心态”研究脉络,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探讨超 越社区、扎根传统、更为隐秘且不可分割的居民“心态”样貌及其对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 的影响。借助“心态”视角的此类研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对“心态”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不同 城市、社区、群体的比较,均需深化与拓展。值得提出的是,特大城市因具有特殊的学理意涵 与战略地位,对其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尤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短贷长投、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卜 洁 文, 汤 龙, 李 光 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120-140.  
    摘要123)      收藏
    我国企业因金融市场中的长短期信贷资金供求结构不匹配,而加剧了自身的短贷
    长投行为。通过分析我国2011年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发现,
    短贷长投虽可暂时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但会显著降低其全要素生产率。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
    展则通过提高金融服务对用户的可达性、增加多元金融业务供给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加
    创新投入和减少非效率投资等途径,有效缓解了企业短贷长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且这种效应会因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地区金融效率和企业规模等因素而存在显著差异。各地
    区应加快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促进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降低企
    业短贷长投及其负面影响,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宫崎骏动画之历史观探赜
    杨 晓 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57-67.  
    摘要122)      收藏
    宫崎骏的文明轮回史观赓续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历史悲观论和阿诺德·汤因比的文
    化形态史观,青蓝相继,更上层楼;他秉承技术批判史观,与科学家爱因斯坦,思想家和哲学家
    马克思、恩格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对技术批判的主张异曲同工。他认为高科技战争是人
    类毁灭、文明轮回的推手和元凶巨恶;他的英雄史观与史学家汤因比和梁启超的英雄史观、卡
    莱尔的伟人史观及思想家尼采的超人史观等可谓同调。宫崎骏犀燃烛照,感慨颇深,一变“杂
    耍”娱乐商业动画而为史学家和思想家动画,其醒世警世救世之思,足可与当代伟大的思想家
    们相颉颃,对中国动画的科技史观、英雄史观、文明史观及生态动画创作极具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非自然叙事: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
    乔 国 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66-77.  
    摘要120)      收藏
        阿尔贝是西方非自然叙事研究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从一个概念范畴所应有的规 范性出发,以非自然叙事中的“非自然”为基点,非自然叙事这一概念存在一些缺陷,叙事学家 们在对其概念的构建中,不宜把一些不同层面、不同所指的概念和术语拼贴、混杂到一起。一 个概念或理论可以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价值设定,但前提是这个理论构建必须要有一套明确 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定,而不应该采用随便通约于另一术语的论说方式,并使其成为一种不确 定性存在。不同研究者对非自然叙事的看法也有分歧,甚至对立,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该理论缺乏一种应有的共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媒介与科技强势时代的类型电影研究——托马斯·埃尔塞瑟心智游戏电影研究述评 
    桂 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46-56.  
    摘要118)      收藏
    21 世纪以来,媒介与科技问题在整个电影理论研究中都变得十分凸显,导致其一直处于研究转变之中,这种转变也体现在类型电影研究上。电影理论家托马斯·埃尔塞瑟发表了三篇论文集中研究心智游戏电影,将它看作与媒介和科技密切相关的新类型电影。埃尔塞瑟的心智游戏电影研究,既充分考虑到媒介与科技作为新的强势话语对类型电影研究的影响,从而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坚持将西方类型电影的经典研究思路作为其研究底色。媒介与科技成为强势话语也是 21 世纪以来很多人文学科研究面临的现状,尤其是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高潮。人文学界普遍的研究倾向是进一步强调和
    夸大媒介与科技话语的威力。埃尔塞瑟心智游戏电影研究所选择的这种新旧结合的研究思路能够给当前在媒介与科技影响下的其他人文学科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从元宇宙到法律3.0: 兼论人工智能法的谱系
    刘 新 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18-28.  
    摘要117)      收藏
        元宇宙是大数据、人工智能、5G、AR/VR 等既有技术融合应用构造的数字化空间。 传统法律1.0设计规则体系调整特定的事实。法律2.0具备了新规则和监管框架,直接服务于 相关政策。法律 3.0承认新技术亦是监管工具。技术对法治系统的影响始于系统论,兴于网 络法。人工智能法治不同于互联网法治。用户以数字人进行生存、交互,算法化主体除了共 识机制(代码)之外,再无任何层次结构。法律3.0并不意味着法律2.0或1.0的终结。法律3.0 将重新理解监管责任作为核心,对技术工具的使用设置三重许可。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立 法实践体现了法律3.0的精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论NFT交易平台著作权合理注意义务的设定 
    高 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89-104.  
    摘要115)      收藏
    NFT交易平台在数字作品交易中负有一定注意义务以维持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
    秩序,该注意义务应当依据平台的类型分别设定。B2C 模式下,NFT 交易平台与作者合作或
    独立创建数字作品提供给社会公众,尽管数字作品存储于链上,其并非网络存储空间服务提
    供者,而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它对侵权内容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强,应负有较高注意义务。
    C2C 模式下,链下存储数字作品的 NFT 交易平台属于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其注意义务应综
    合考虑获益方式、控制能力以及作品的知名度等影响因素合理设定。针对链下存储的 NFT交
    易平台,其为提供基础服务收取的固定费用,不属于从侵权行为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并且它
    对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未有明确的指引与要求因而不具有控制能力。因此,该类平台对网络
    用户上传的侵犯著作权的内容,仅负有“通知—必要措施”的一般注意义务。但是,针对知名
    度较高的作品以及反复侵权,它负有采取技术性审查措施的较高注意义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从传统犯罪学到数字犯罪学的代际更新
    单 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4): 1-17.  
    摘要112)      收藏
        在数字化时代,犯罪学的研讨主题从“城市吸引犯罪”演变为“网络吸引犯罪”,数 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成为全新理论要素,犯罪的平台治理模式崛起,看门人规则为之提供了体 系化的制度依据。在域外,理论界明确提出数字犯罪学的学术标签,以犯罪学智识助力数字 社会的秩序重建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内,数字犯罪学依循着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系统论路径, 通过在线控制的信息论路径以及基于看门人规制的控制论路径风靡云涌。数字犯罪学研究 有力回应了传统理论对新型犯罪解释乏力的失语困境,一跃成为当下最有活力的研究方向。 今后,数字犯罪学应进一步重视对新型犯罪及网络黑灰产业的现象洞察、对传统犯罪学的传 承与发展、看门人规制的适用及其问题、平台治理的价值权衡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生成性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现逻辑及其展开 
    吴 磊, 施 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22-36.  
    摘要112)      收藏
    新发展阶段基层治理场域及社区形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党建引领旨在破解多元
    治理主体面对社区议题的能力匮乏与资源整合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不确定性背景下提升基层
    治理效能的关键途径。基于S市Q街道加装电梯的典型案例可发现,在基层治理场域中,跨层
    次、跨部门、跨条块、跨边界的治理难题更容易进入党建引领的焦点领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实现了治理问题、治理工具、治理效能的有效匹配,最终呈现为一种生成性治理的实现逻辑。
    生成性治理超越了传统基层治理中“国家—社会”二元对立关系,将治理问题生成、治理路径
    生成和治理效能生成看作是不同于预成性的治理情景,而更加注重主体性、过程性及创造性。
    它关注到了基层社区治理不同阶段中党建引领的延续性与累积性,强调基层治理场域的生成
    过程与主体关系,进而实现政党治理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层法治建设整体性动员的示范创建路径 
    赵 文 聘, 万 志 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11-21.  
    摘要109)      收藏
    要实现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各项要求在基层有效落地,需要在基层法治建设中开展整体性动员,从主体动员、内容覆盖、行为持续等维度开展系统行动。示范创建作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整体性动员的一种路径,可以实现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全主体参与,法治内容在基层全方面覆盖和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在基层全过程体现。示范创建可以在主体动员、内容覆盖、过程持续三个维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基层全面依法治理水平,助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推进——兼论《数据二十条》相关条款设计
    陈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13.  
    摘要107)      收藏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与水平决定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动能的程度,对加快
    数据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确数据产权
    归属,基础是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是健全高效的定价机制,底线是保障数据要
    素安全发展。我国虽已明确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但相关法律尚未明确数据
    的产权归属,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尚未明确,数据要素市场
    交易与监管的边界也尚未清晰,所有这些阻碍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充分实现。故需立足
    数据要素市场的特征与现实,以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促进数据动态权属流动,构建统一
    开放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机制,同时厘清数据监管边界,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安全发展,实现数
    据要素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市场化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从当代艺术到电影: 触感及其理论的合法性问题
    赵 斌, 张 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6): 37-50.  
    摘要103)      收藏
    对艺术中触觉问题的研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视觉文化批判性理论中,触感 理论成为新晋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知识。一方面,它倡导当代艺术特别是跨媒介艺术要 充分利用视觉之外的触觉,完善多维度的审美与意义构建,相关研究受到了现象学的广泛支 持。另一方面,在电影这种较为特殊的视觉艺术中,触感研究不再致力于审美与意义构建,而 是试图建立一种以触觉为导向的电影本体论。受惠于现象学理论,电影触感理论借助电影身 体、电影皮肤、触感视觉等概念,试图颠倒并发展出完全不同于主体/语言理论的新本体论,这 种尝试与整体性的反理性/反形而上学潮流密切相关,对推进视觉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价 值。但这一理论中的谬误、媒介分析的缺陷及阐释力的局限,使得其难以肩负电影本体论重 构的任务。艺术中并不存在普遍而一致的触感现象,触感理论也难以跨越艺术门类和媒介, 难以发展为具备理论同一性的艺术本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游戏、科幻与元宇宙: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孔令顺, 彭婷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 (1): 105-117.  
    摘要99)      收藏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
    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
    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
    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
    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
    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  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朱 国 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5): 68-88.  
    摘要98)      收藏
    对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文艺学学科的建
    构过程可以以教研室的出现和运作方式作为观测点,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中国成
    立之前,文艺学教研室尚未出现,学科尚未形成,以弱态方式呈现的文艺学主要可以理解为课
    程和教材,重点分析了教材的思想资源的构成以及这门课在当时的基本性质;第二阶段为新
    中国成立后第一个 30 年,教研室成立后,文艺学作为一个文学研究中具有领导性的领域得以
    呈现,政治成为将文艺学体制化的重要塑造方式。在周扬等人领导下,文艺学为维护其知识
    价值做了很多努力;最后阶段,新时期 40 多年来,文艺学在结束了行政命令的支配、通过教研
    室或学科的运作而获得相当程度自主性之后,它面临来自内部的学术危机,这也就是当一门
    基础入门课变成了一门高深学科之后,其发展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