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15
    中国问题
    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温铁军
    2018, 35(1):  1-10. 
    摘要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从比较视野出发,把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稳态社会和游牧流动民族之间的长期互动、亚洲大陆气候地理的多样性等因素纳入思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国家政治形态、文化延续性、乡土中国的低成本自治等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充分地把握生态文明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只有通过补短板、再平衡,全面贯彻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中央政府逆周期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软着陆的能力,才能使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平稳。

    近代中国在地型社会企业的探索与创新——以张謇的“大生集团”与近代南通建设为例
    杜洁1,潘家恩2
    2018, 35(1):  11-22. 
    摘要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社会企业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近代史上久已出现的“有实无名”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近代中国工业化肇始之初,基于社会文化传统和本土资源条件,孕育出具有社会企业本质特征的私人民族实业。其中,建厂于乡村地区并内嵌于本地社区建设的实业类型,可定义为“在地型社会企业”。文章以中国近代最早的社会企业家张謇所创办的社会企业“大生集团”以及其在地化建设的“南通自治”为案例,分析在地型社会企业,如何立基于本土社会,通过优化配置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在地社会资源进行资源内置化的经营,并将收益全部返还到本地区的综合建设,以实现乡土社会的“实业—教育—公益”三位一体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外来主体与近代乡土社会——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新都实验”为例
    张艺英1,李军2
    2018, 35(1):  23-34. 
    摘要 ( 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7年4月,四川省政府与晏阳初主办的平教会合作的新都实验县成立,以县政改革和乡村建设为两大目标,县府人员随之改为以平教会和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为主;然而不到两年即爆发的“新都事件”致实验县名存实亡。通过考察新都实验过程及制度构建、财政开支以及农民负担等情况,从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①的理论视角能够解读“新都事变”的深层原因。这或许是一个悖论:企图进入乡土社会的外来主体越是推进现代治理,则与分散小农之间的交易成本越高;组织机构庞大、改制成本推高,财政亏损代价则进一步转嫁给民众,导致地方势力藉此反抗酿成群体性事件。最终,实验失败后的两任县长惟交好袍界甚至加入袍哥组织,回归到依靠非正规但低成本的社会组织治理乡土社会的老路。

    中国古典研究
    身份与言说:太史公、中书令与《史记》书写——以《文选·报任少卿书》篇首异文为中心
    田瑞文
    2018, 35(1):  35-45. 
    摘要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司马迁详述作史缘由的《报任少卿书》,是《史记》接受史上的一篇基础性文献。然而后人疏于辨识的是,信中自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实际身份却是“尊宠任职”的中书令。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对武帝颇为忠诚,这也影响了《史记》的颂汉书写,但由于中书令为时人所轻,故司马迁更愿以在史官文化传统中颇为人重的“太史公”自称。《汉书·司马迁传》在标举司马迁中书令身份的前提下,径行省去篇首“太史公”一语;萧梁时期,太史公的文化身份得以凸显,故《文选·报任少卿书》补录了与书信内容相呼应的“太史公”一语。《汉书》之省与《文选》之录,皆未能体察中书令司马迁自称太史公的内心隐曲。

    影视理论研究
    “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色·戒》十年后的拉康主义重访
    吴冠军
    2018, 35(1):  46-59. 
    摘要 ( 6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嫌疑人X的实存——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哲学
    蓝江
    2018, 35(1):  60-71. 
    摘要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被拍摄成中国背景下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将个别元素改变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从中段展开对傅坚案件的叙述,这个变化实际上造成了从原著以靖子石神为中心的叙事到中国版电影中唐川在明、石泓在暗的对立叙事这一转变,唐、石二人的对立恰恰对应于物理学可见性与数学可见性的对立。在结局时,陈婧的忏悔和自首,产生了与石泓计算的强奇点对立的另一个强奇点,即情感的帕索斯的强奇点。这样,真正的张力是石泓的逻各斯与陈婧的帕索斯之间的张力。无论是东野的小说,还是苏有朋的电影,都将天平最终倾向了帕索斯一边。
     

    法学研究
    刑法中“行政处罚”入罪要素的立法运用和限缩解释
    李翔
    2018, 35(1):  72-84. 
    摘要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刑法中的“行政处罚”属于非典型的入罪要素,在刑事政策指导下,充当了扩大犯罪圈的“马前卒”。无论是法律拟制、刑法保障功能的论点,抑或是新的犯罪形态之论,都无法充分论证“行政处罚”作为入罪要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根据刑法谦抑性原则和刑罚轻缓化基本理念,在刑事立法层面上,应遵循行政处罚措施穷尽的基本原则,即以行为人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已用尽为刑法立法指导原则;在刑事司法层面上,行政处罚作为非典型的入罪要素不能单独完成行刑案件的界分,而应回归到个罪的罪质和罪量这一传统入罪标准,对刑事规范中“行政处罚”要素从刑法解释学上作限缩解释。

    避害止争:快递收寄验视法律性质探究
    郑佳宁
    2018, 35(1):  85-95. 
    摘要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寄验视制度已成为从源头有效遏制禁寄、限寄物品进入寄递渠道的重要措施。收寄验视制度具有内容法定、双重功能和操作复杂的特点。其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的法律关系,在内部法律关系中,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享有对交寄物品进行检查、要求提供相关证明和拒绝收寄快件的权利;而对于寄件人来说,则须履行如实提供快件信息、特殊物品的告知和接受验视的义务。在外部法律关系中,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均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负必要的注意义务。当然,义务的履行离不开责任的确定,在责任的确定中,须依据义务的类型确定具体的责任,并依据过错程度,合理地分配企业与寄件人的责任。
     

    管理学研究
    IAS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修订:国际争论与思考
    任永平,巩满霞
    2018, 35(1):  96-106. 
    摘要 ( 9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IASB 2015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的发布, 关于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再次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概念与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等会计环境有关。“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制度基础;“实质重于形式”“不对称谨慎性”应予以保留,以体现投资者保护这一基本精神;“重要性”“不确定性”宜处理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质量特征体系应以约束条件、质量特征、质量特征成分、影响因素等为基础进行适当重构,以建立起概念明确、内涵清楚、功能匹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内幕交易案件特征与监管缺陷#br# ——基于1998至2016年执法案件的思考
    李寿喜,汤鸯平
    2018, 35(1):  107-120. 
    摘要 ( 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采集了1998至2016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内幕交易案件的所有处罚公告和法院判决,从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的界定、内幕交易的行政处罚、追究责任类型以及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这五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内幕交易案件的主要特征及监管机制存在的漏洞。近年来,我国内幕交易案件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公司内幕人员”是案发的主要群体,“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实施的案件数目剧增,并购重组是内幕交易的“重灾区”。但是,内幕交易发现概率低,执法周期长,总体处罚力度偏低,并且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较少,民事责任追究极少。因此,应尽快完善内幕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大发现的概率以及惩戒的力度。

    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吕新雨
    2018, 35(1):  121-140. 
    摘要 ( 7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媒体时代的平台霸权与中国传媒变革之间的关系引人注目,但是迫于各种形势的压力而少有人道破真谛。BAT的发展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今天传统媒体生态恶化,新闻、广告与新闻业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天需要新的理解。当平台垄断导致媒体“社交化”发生,主流媒体的“群众路线”与舆情市场化之间的悖论关系需重新界定。在这场逐鹿新媒体的博弈中,宏观政策的博弈能否实现共赢?今天更应该探讨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利共赢的融合路径和政策。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体现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所用。这既是中国媒体公共性的最大体现,也是最大挑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