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9-15
    中国问题
    论“五大理念”的思想解放力
    邓伟志
    2016, 33(5):  1-8. 
    摘要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辩证的统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极为密切的集合体。“绿色”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类独有的社会性决定了要把“共享”作为目标。变平、变小了的“地球村”要求扩大“开放”度。“协调”和“创新”贯穿于“绿色、共享、开放”之中。新发展的“五大理念”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丰富和提升我们对其的认识。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起点上,尤其需要放眼量,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开放取决于思想的解放,胸怀的豪放,热情的奔放。“创新是动力”,创新自身也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不拘一格,就是百花齐放,就是彩虹般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建设一个与绿色自然生态相对应的“宜创”的“彩虹学术生态”。为了做到共享必须坚决摒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错误理念。“兼顾公平”论是作为“原则”来推行的,对原则错误要作为原则来纠正。建议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公开批评“兼顾公平”论。为了协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政府与民众间的枢纽,是民主的DNA;社会组织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组织的数量、结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害怕社会组织是缺乏制度自信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与社会性——以星云大师的佛教思想为中心
    李向平,郭珵
    2016, 33(5):  9-19. 
    摘要 ( 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大师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集中论述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问题,最后对两岸佛学界正在争议的人间佛教核心问题即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何在、神圣性如何建构、佛教信仰如何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影视理论研究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关于《木兰花》
    阿兰·巴迪欧
    2016, 33(5):  20-31. 
    摘要 ( 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兰花》是电影中的经典。影片中的父子关系、性别和社会关系等美国化主题是分析该片的关键。以此为契机,在运用多人物和分立故事展现精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电影特有的抽象化建构一致性;演员的过度表演方法突出了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平衡。影片沿用了传统情节剧的忏悔场景以及非常当代的反个人主义,展现出人性即爱这个核心主题。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反思与启示
    周斌
    2016, 33(5):  32-46. 
    摘要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颇高的优秀影片,既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域外观众了解和领略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虽然当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在生态环境及创作、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新电影运动所体现的艺术创新精神,以及电影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近现代历史的关注与批判精神等,仍然值得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因此,重新回顾、反思这一艺术创新运动,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无论是对推动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是对重写中国电影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时代欲望的隐蔽书写——论近年来国产喜剧中的家国元素
    陈奇佳,李宸璐
    2016, 33(5):  47-60. 
    摘要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产喜剧是重要的电影类型。可以从两个角度对之进行研究:一是主要从传统的坚守、现代的冲击、从家而国的想象三个方面来讨论包括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主要由此种家庭观念延伸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涉及共同体构造的观念(如友情、乡谊、国家感情等),此类家国元素已成为近十年来中国喜剧生产最活跃也是最核心的故事内容。二是当前国产喜剧对家国元素的运用普遍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喜剧人像是借此掩饰自我内心的欲望动机。“初恋潘多拉化”及“父辈与子辈的双向羁绊”是这种掩饰常见的两种症候。
    关键词:

    西方文论与中国经验
    理论旅行与话语归置:中国当代文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批判
    段吉方
    2016, 33(5):  61-71. 
    摘要 ( 5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当代文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近40年的理论旅行中,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完成了从哲学思想到社会文化再到文艺批评的理论杂糅过程,并以“介绍式”“概念式”“套用式”“运动式”等方式实现了话语归置,最终导致生硬的理论催生、明显的理论研究跨界现象、突出的理论的强制阐释等现象。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拿来理论”,后现代主义使当代中国文论充分融入“理论的全球化”过程。但经过了理论旅行、话语应用和知识传播之后,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论话语缺乏问题方式与思想表达上的同一性,造成了思想话语空间的混乱、空疏、简单和重复,反映了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思想板结状态,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深入当代思想文化的肌理机制。

    齐泽克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阐释与误读
    韩振江
    2016, 33(5):  72-82. 
    摘要 ( 8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激进左翼政治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重新挖掘了毛泽东的思想遗产。他认为,毛泽东是继列宁之后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转折性影响的伟大革命家,毛泽东主义是一种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矛盾论,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但是,齐泽克认为,毛泽东没有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把这一规律简化为彻底的否定,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齐泽克虽然很推崇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但是他对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很多是错误的。不过,齐泽克对毛泽东思想的解读不失为我们了解西方左翼和反观自身的一个途径。

    还原中国经验:从广义叙述三层到故事形态三层
    李苗苗
    2016, 33(5):  83-94. 
    摘要 ( 4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义叙述学是赵毅衡教授借鉴西方符号学原理,探讨所有叙述体裁共同规律所构建的“广义符号叙述学”。深入其研究范式背后的跨学科原理,可发现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三层次论”存在诸多遗留问题,且这些问题反映出广义叙述学研究范式与中国本土叙述传统间尚有隔隙。而故事形态学所遵循的形态论范式源于西方生物学,遵循人文科学相关跨学科原理,现已被广泛借用到美学、艺术学及文学研究中。同时,以形态学为基点的故事三层次论,可对广义叙述三层次论的遗留问题做出回应,且更适用于还原中国本土叙述经验,为彰显中国故事的本土意蕴提供了更多学理可能。

    翻译学研究
    翻译研究:学科意识及学科体系化
    傅敬民
    2016, 33(5):  95-106. 
    摘要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诞生与发展离不开传统中的四个方面: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翻译教学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翻译的关注与研究。翻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但不能由此导致翻译研究这一学科的问题意识漫无边际,其学科体系也不能缺乏自己的特色。翻译研究学科应当在全球化、大数据等新时代特征中保持独立的学科意识,并且有必要在梳理传统翻译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论,理清体系中的逻辑关系,明确自身的研究边际,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
     

    历史研究
    唐五代的婚外两性关系和社会认同——以宋人笔记为核心的考察
    张剑光
    2016, 33(5):  107-117. 
    摘要 ( 1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人笔记中,有许多资料记录了唐五代男女婚外两性关系,以及社会对婚外性关系的态度,这些可以弥补唐代资料的不足。唐代成年男女可以很自由地交往,社会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在非婚性关系中,男性往往是主动者,但女性有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亦会同意发生婚外性关系。非婚性关系在各个阶层中都有,但社会上层发生的比例较高。城市中的市妓以出卖肉体作为谋身的手段,为男人提供性服务,冲击着正常的家庭关系。而社会礼俗宽容地对待婚外两性关系,对婚前性行为没有严格的限制。不过宽松的两性关系中,如乱伦等一些婚外性关系,虽十分多见,但社会上并不认可。从唐代法律层面上看,只要不对家庭、血缘和社会等级结构发生冲击,对男女的婚外性关系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因此只要有合适的氛围,相对奔放的两性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美的三个层次:张竞生乌托邦建构中的美学内涵
    张华
    2016, 33(5):  118-129. 
    摘要 ( 8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思想史的脉络,结合张竞生1920年代提出的乌托邦理念,才能理解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张竞生的乌托邦理念集中体现在他的《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书中。前者主要谈构建乌托邦的理念与方法,后者主要讨论建构后的乌托邦社会组织及生活形式。从美的思想辨析来看,两者兼而有之,但前者更能体现思想史的痕迹。《美的人生观》不仅对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人生观问题也进行了系统回答。而对人生观问题的回答,则是对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科玄论争的积极回应。该书不仅在认识人生观的方法上推进了科玄论争,而且在人生观的目的和方向上建构了一套方案,实质性推进了科玄论争。在此基础之上,张竞生的美学思想显示出其独特性。从认识方法来说,美不是与科学、哲学等认识方法相互平行的方法,而是包括并超越了科学、哲学方法的艺术方法。从美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融合角度来说,张竞生的美学既有可以完全实践的物质框架,同时亦有对其物化可能潜在抵抗的精神层面。而从人生目的来看,美变成一种最终极的理念,超越了真善。

    管理学研究
    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非正义根源研究
    苏葵 张榉文
    2016, 33(5):  130-140. 
    摘要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罗尔斯的正义思想与高等教育制度具有内在关联性。从资源配置、投入产出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视角对罗尔斯的公平理论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中的非正义现象予以反思。针对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中的非正义根源,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与权利自由,兼顾教职员工的职责承担与身心和谐,注重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宏观调控、创新机制、疏堵兼施等举措优化高等教育制度设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