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15
    特稿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 ——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
    常修泽
    2012, 29(5):  1-15. 
    摘要 ( 1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 “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 “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影视理论研究
    电影与国家形象:产业、文化与美学
    饶曙光
    2012, 29(5):  16-30. 
    摘要 ( 1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它既包括一个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在国外的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仍表现出两个极端,而在文化的功能上则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一方面要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影产业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

    视野与情怀 ——全球化视域下中外大片的叙事空间与话语形态比较
    李显杰
    2012, 29(5):  31-44. 
    摘要 ( 1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全球化视域出发,大片叙事具有开阔的空间跨度和跨文化交流的话语特征,最能够代表和体现一国电影生产的规模、话语形态的特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国外引进大片的上佳表现,充分证明了大片叙事的文化与艺术魅力。与之相较,中国式大片则缺乏作为全球大片的底蕴和经验。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与讲述、话语形态的建构与组织、话语策略的安排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在叙事空间视野的开拓上,尚缺少一种全球化眼光和话语策略以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式大片要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需要在加强话语形态建构的全球化定位和深化影片故事讲述的普遍价值意义上下功夫。大片要在艺术情怀的追求上着眼于世界文化格局,致力于民族文化特色与世界各民族文化需求的融会贯通。

    影视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的“三种电影”与电影批评方法论  
    薛峰
    2012, 29(5):  45-56. 
    摘要 ( 1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什么是好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终极命题。“三种电影”的概念及一套标准可以试着探讨当代中国电影史和电影批评方法。“通俗电影”以娱乐宣泄、满足好奇梦幻、疏通道德情感为功能;“社会电影”以经世致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集体意识为使命;“探索电影”以形式实验、叩审人生哲理、揭示社会问题为追求。在当前中国电影多元并存、分化互渗的格局中,笼统区分优劣高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确立电影功能“多元分工意识”,分清电影批评标准,给予电影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的定位解析,才能有效过滤无序争论,从学理思考的源头上减少率性粗鄙的攻讦谩骂。

    政治学
    略论中国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行动者
    沈瑞英,王敏捷
    2012, 29(5):  57-69. 
    摘要 ( 1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公共领域作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间地带,需以公共权力与社会行动者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在传统文化遗存、共产党执政、多党合作协商的政治形态与历史背景下,社会行动者作为一种具有复杂、被动变量的社会构成,其成熟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元社会形态下,利益多样化所形成的社会行动者主要包括精英阶层、中产阶层及弱势群体等,他们在公共领域参与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性私欲性在无法实现利益“帕累托最优”状况下导致公共领域“公共性”畸变与“搭便车”参与;社会民众政治人格在转型期形成的迷茫与偏差造成公共领域参与的失范、失效与政治冷漠;传统家国二元思维、“臣民文化”、权威人格等思维模式使社会行动者陷入公共意识缺乏、主动性丧失以及权威崇拜与追逐之危险中。基于此,社会行动者的成熟需形成以公民道德建设、现代政治人格塑造、公民文化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构建体系,以文化和制度的内外双重作用为中国公共领域构建提供独立自主、理性积极的参与主体,即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而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公共权力将是最终决定中国公共领域构建实效的关键所在。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中国零售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商业模式选择
    魏农建,左鹏,刘静波
    2012, 29(5):  70-81. 
    摘要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国零售业经营环境为分析背景,通过对“商业模式”研究加以综述,以奥斯特瓦德及皮尼厄提出的五种商业模式为研究基础,提出: “基于产业链的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 是零售业未来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的基础是平台的形成,零售业态整合与零售网点整合为多边平台的运行提供支撑,而竞争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零售业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关键业务的发展。满足商业模式创新的措施有:促进零售企业的大型化与集中化发展,以规模效益形成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收入来源的基础;提升零售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程度,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的运行提供管理保证;实施经营品牌战略,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发展和运行提供形象保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经营的跨区域化与国际化,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经营手段的科技化水平,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不断完善零售业态,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提供内容载体;适度试点新型零售商业模式,以轻资产化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为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提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赵仁康,佘洁楠
    2012, 29(5):  82-89. 
    摘要 ( 1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路径,并选取我国13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外包对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有负面影响,但长期具有积极影响;对银行成本效率短期影响不显著,长期有负面影响;对银行的安全稳定性短期影响不显著,长期具有正向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银行服务外包的发展。

    文学研究
    文学与市场 ——乔治·吉辛的城市观念与文化想象
    陈晓兰
    2012, 29(5):  90-97. 
    摘要 ( 1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重演了一百多年前英国所遭遇的众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人的现代经验既是英国的,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重读维多利亚晚期重要的城市小说家乔治·吉辛,会使我们跳出以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野,发现许多跨越政治文化的共同经验。诸如中下层阶级的崛起对于文学、文化状况的影响,经济压迫与男性气的衰落,创作性艺术家的沦落和艺术的商品化等等。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乔治·吉辛以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点,揭示了文学的市场化对于文学、学术乃至文化和文明的负面影响。在他看来:现代城市毁坏了哲学、艺术和文学存在的条件,而这正是整个社会乃至文明向粗鄙和平庸退化的表征。

    面对历史叙事的挑战 ——谈《赤脚医生万泉和》的历史题材叙事及相关批评
    杨俊蕾
    2012, 29(5):  98-107. 
    摘要 ( 1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中长期存在题材决定论的误区,涉及社会重点或热点问题的作品因为题材重大而受到更多关注,其文学层面的缺失则被忽略。以聚焦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时代变迁的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为例,可以发现盛誉下的作品在其内部的历史叙事上存在缺失。如作家再三重复以往作品中的细节经验,并以“预叙”与“后话”干预阅读便是典型。

    殉道殉情完世业,依新依旧共诗神 ——论吴宓的诗歌批评观
    孙媛
    2012, 29(5):  108-119. 
    摘要 ( 1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吴宓的诗歌批评观念中,“情”与“道”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圆融会通的;诗歌形式成功与否,不以新旧而论,关键是要具备韵律格调之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主张恣肆奔放地宣泄情感及展示个性的白话新诗运动和“诗体大解放”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吴宓的诗歌批评观念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坛在白话诗理论主流之外的另一诗论倾向,在客观上给中国新诗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语言学研究
    人体词语语义范畴跨界探源
    黄碧蓉
    2012, 29(5):  120-125. 
    摘要 ( 1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体词语的语义能够跨越“人的肢体”语义范畴进入“抽象事物”、“思想感情”、“行为活动”、“空间方位”等语义范畴,源于存在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跨界基础:客观上的人物同类和主观上的求新。人物同类,使人和动物、植物、非生物间的跨界能够得以实现;主观求新,使语义从一个范畴跨界到另一个认知主体所想要表达的范畴时所使用的新鲜隐喻(包括新鲜转喻)的形式能够得到接受,新鲜隐喻约定俗成后成为规约隐喻进入语言体系。这一研究对探究词语语义演变具有一定价值,结合语义学相关理论以及认知规律,于网络流行词语发展迅速的今天,可引导建构高质量网络语言和规范现有网络流行语。

    法学研究
    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吴益民
    2012, 29(5):  126-132. 
    摘要 ( 1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中有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初步思路,但没有明确规定CCS是否可视为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CCS技术对传统国际法的多个领域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当对《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条款作宽泛解释或加以修改,同时在各国协商的基础之上,将碳捕获与封存的有关法律问题纳入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变化立法之中。

    历史学
    王统教统关系视野中的道德重构与文化复兴 ——论陆贾对汉初政治文化转型的设计
    刘志伟,刘锋
    2012, 29(5):  133-140. 
    摘要 ( 1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贾以刘汉王统与儒家教统关系的重构为思考前提,提出了以道德重构与文化复兴为主要内容、将封建王统与儒家教统统一于“王道”理想的政治战略设计。考察汉初的政治文化情势以及王统与儒家教统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准确地认识陆贾政治战略设计的价值,更好地把握汉初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