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霍菲尔德权利理论视域下个人信息权的法理重构
    黄 锫
    2025, 42(1):  1-14.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霍菲尔德权利理论经过中文语境转化后包含了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其中主张权、自由权、支配权、豁免权构成了广义上的权利概念;应为义务、禁为义务、服从义务、放任义务构成了广义上的义务概念。根据这一霍菲尔德权利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权的内在结构形态应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主体享有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私权处理者享有的个人信息处理权利和公权处理者享有的个人信息处理权力。这三种类型的个人信息权中的具体权利(力)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被霍菲尔德权利理论中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所解释。
    数据确权的理论反思与重塑
    姬 蕾 蕾
    2025, 42(1):  15-29. 
    摘要 ( 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是确保数据健康流通交易的制度前提。当前,数据确权的现实困境多归咎于数据天然的非排他性特征、传统劳动理论制度的局限以及其与数据公平利用制度的相悖。反思数据确权困境的根源在于,学界忽视了数字社会是数据价值存在的前提,混淆了数据权利的内在本质与外部效力,未能揭示数据权益构造的复合法律属性。探寻数据原权的发展脉络,从数据利益的算法识别到数据利益的司法确认,再到数据确权的技术实践,数据权利完成了从利益到权利的程序评价,为数据确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数据的复合性结构决定了数据权利是以分享利用为实现方式的有限排他权,应从个人、企
    业及公共维度设计数据权利的互联构造方案。
    德勒兹的电影-哲学的概念世界
    蓝 凡
    2025, 42(1):  30-49.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福柯曾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德勒兹时代”,这是因为福柯的哲学是考古学的哲 学,从历史来看待当代;德勒兹的哲学却是“创造概念”的哲学,是从未来来看待当代——人在 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有别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这就是不断地寻找差 异,生成概念,逃逸定见。对德勒兹来说,电影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电影。德勒兹试图通过 电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确定什么,而是相信什么,以及是否还心存信仰。 现代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真正的思想不是被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界定,而是被潜在或未被 思想的东西所界定。思考不是去解释,而是去创造。现代电影的这种理想的契机出现了。现 代电影或时间-影像,超越了其他一切既有思想的界限,向我们打开了消除封闭“我思”之无限 可能,从而可以重建我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信仰,激发我们朝向思想的自由并不断地追求与 奋斗。人类是时间的奴隶,也是时间的主宰。运动的影像,使人类留存“活动”行为的梦想得 以实现;时间的影像,则是人类彻底“挣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生命奔向无限自由的尝试。

    新时代“崇高美”的银幕阐释——以新主流电影为中心
    黄 文 杰, 黄 叶 蕊
    2025, 42(1):  50-62.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崇高”作为基本的美学范畴,其内涵与意义随时代的嬗递而不断更迭与发展。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崇高”承袭了以集体主义为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英雄性”为内核的主要审美经验。随着新主流电影融入全新的女性经验与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视野与关怀,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崇高观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新范式的重要理念基石。
    汉语国际形象的历史回溯、形成原因及重构策略
    李 秋 杨, 陈 晨
    2025, 42(1):  63-75. 
    摘要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汉语国际形象的形成深受欧洲汉学研究的影响,在欧洲汉学文献中,汉语被描绘为在汉字、语音、语法等多个本体特征上难学的综合形象。汉语难学的国际形象标签化与西方汉语知识体系的固化、汉语国际形象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历史—社会—政治语境等多重因素紧密相连。新时代汉语国际形象的重构应当围绕经济红利、科技赋能、魅力文化、华语认同这四个核心要素展开,以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提升为依托,借助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贡献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满足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诉求,引导学习者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建构汉语研究与传播的学术话语体系,提高汉语在世界语言研究中的贡献价值,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场域和影响力。
    后末日推想小说的新物质主义批评
    都 岚 岚
    2025, 42(1):  76-86. 
    摘要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世纪以来,后末日叙事在英语气候变化小说的创作中呈现上升趋势。作为文学对人类世时代气候变化灾难的回应,后末日推想小说反思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非人类、自然、社会和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强调全球性风险中人与物的纠缠关系,尤其在面对当代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方面,21世纪英语推想小说家以批判的恶托邦为叙事模式,从反向强调全球范围内人与非人关联性关系的重要性。从新物质主义的三个核心转向出发,可以探讨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和艾米莉·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十一站》三部后末日推想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及其传达的伦理内涵。
    重建纽约:大都市的后末日叙事与发展伦理批评
    廖 望
    2025, 42(1):  87-97. 
    摘要 ( 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大都市和经济中心之一,美国纽约激发了文学史上无数作家的灵感,也成为科幻小说后末日世界建构中常见的都市想象原型。从文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借助发展伦理学的理论概念,通过梳理《飞城》《气泡》《终端世界》《第一区》和《纽约 2140》这五部美国后末日小说中围绕“重建纽约”所展现的空间书写与经济叙事特征,可发掘其深层次发展要素集聚、转移和重构的过程。当都市空间、宏观经济、金融资本、居民个体等复杂因素被置于后末日的背景之中,各主体在危机后的发展预期与伦理困境也折射出美国科幻小说对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无情批判,以及对无法逃避的资本主义历史循环的辛辣讽刺。
    遮蔽/解蔽:论科技焦虑与科幻小说的关系
    赵 思 琪
    2025, 42(1):  98-110. 
    摘要 ( 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学形式,与科技焦虑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机制,然而学界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科技焦虑的本质是由“集置”引发的“可能性的纠缠”,即“集置”在为现实世界解蔽的同时,又以无穷的可能性遮蔽其本真。科幻小说呈现的往往是基于技术新奇推想出的一种“尚未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超现实世界的解蔽,实现一种可能性的具象化,从而回应现实世界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新奇是一种“技艺”的存在,既对超现实世界进行建构,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游离于遮蔽与解蔽之间的“关于可能性的艺术”,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科技焦虑的消解具有相对性与局限性。
    市场潜能、制度环境与城市共同富裕——基于溢出效应及衰减边界的探讨
    吴 柏 钧, 徐 永 辉
    2025, 42(1):  111-129. 
    摘要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市场潜能、制度环境和共同富裕为统一分析框架下,以 2005—2020 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为基础,可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市场潜能、制度环境对城市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并探讨两者的空间衰减边界以及制度环境的门槛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城市扩大市场潜能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进程,其传导机制为物质资本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途径,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最为突出;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而制度环境越完善,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在城市规模的分类下,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进程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较于大城市及中等城市,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更明显;市场潜能及制度环境对共同富裕空间外溢效应的有效边界分别为 650公里、950公里,在此范围内两者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衰减特征。
    共同富裕下技术创新速度对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研究
    俞 立 平, 李 雯
    2025, 42(1):  130-145. 
    摘要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保持一定的创新速度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速度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回归模型以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创新速度对收入差距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具有线性和非线性双重影响。第二,创新速度的提升总体上看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第三,低创新速度时其提升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第四,收入差距中等时,提升创新速度会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应优化产业和空间格局,调整创新速度,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风险结构与特征
    刘 映 琳
    2025, 42(1):  146-161. 
    摘要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相关性结构断点模型界定 2008 年金融危机、2014 年石油危机和 2020 年石油危机三次极端事件的结构突变点,用基于CoVaR的网络拓扑、PAMAE聚类探究国内23类大宗商品价格在极端事件下的风险特征及其风险结构,可以发现:三次极端事件对我国大宗商品的风险冲击具有前瞻性和滞后性的区别;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结构的异质性较为显著;不同品种商品的风险表现迥异,能源化工、工业品类商品自身风险最大,金属类商品对外部风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差异性较大,此外,产业链下游商品相较于上游商品在风险暴露上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为市场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