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2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霍菲尔德权利理论视域下个人信息权的法理重构
    黄 锫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14.  
    摘要151)      收藏
    霍菲尔德权利理论经过中文语境转化后包含了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其中主张权、自由权、支配权、豁免权构成了广义上的权利概念;应为义务、禁为义务、服从义务、放任义务构成了广义上的义务概念。根据这一霍菲尔德权利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权的内在结构形态应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主体享有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私权处理者享有的个人信息处理权利和公权处理者享有的个人信息处理权力。这三种类型的个人信息权中的具体权利(力)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被霍菲尔德权利理论中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所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数据确权的理论反思与重塑
    姬 蕾 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5-29.  
    摘要130)      收藏
    探索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是确保数据健康流通交易的制度前提。当前,数据确权的现实困境多归咎于数据天然的非排他性特征、传统劳动理论制度的局限以及其与数据公平利用制度的相悖。反思数据确权困境的根源在于,学界忽视了数字社会是数据价值存在的前提,混淆了数据权利的内在本质与外部效力,未能揭示数据权益构造的复合法律属性。探寻数据原权的发展脉络,从数据利益的算法识别到数据利益的司法确认,再到数据确权的技术实践,数据权利完成了从利益到权利的程序评价,为数据确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数据的复合性结构决定了数据权利是以分享利用为实现方式的有限排他权,应从个人、企
    业及公共维度设计数据权利的互联构造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德勒兹的电影-哲学的概念世界
    蓝 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30-49.  
    摘要120)      收藏
    福柯曾戏称德勒兹的哲学为“德勒兹时代”,这是因为福柯的哲学是考古学的哲 学,从历史来看待当代;德勒兹的哲学却是“创造概念”的哲学,是从未来来看待当代——人在 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有别于一切其他生物,依靠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这就是不断地寻找差 异,生成概念,逃逸定见。对德勒兹来说,电影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电影。德勒兹试图通过 电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确定什么,而是相信什么,以及是否还心存信仰。 现代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真正的思想不是被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界定,而是被潜在或未被 思想的东西所界定。思考不是去解释,而是去创造。现代电影的这种理想的契机出现了。现 代电影或时间-影像,超越了其他一切既有思想的界限,向我们打开了消除封闭“我思”之无限 可能,从而可以重建我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信仰,激发我们朝向思想的自由并不断地追求与 奋斗。人类是时间的奴隶,也是时间的主宰。运动的影像,使人类留存“活动”行为的梦想得 以实现;时间的影像,则是人类彻底“挣脱”肉身的限制,使人的生命奔向无限自由的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新时代“崇高美”的银幕阐释——以新主流电影为中心
    黄 文 杰, 黄 叶 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50-62.  
    摘要119)      收藏
    “崇高”作为基本的美学范畴,其内涵与意义随时代的嬗递而不断更迭与发展。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崇高”承袭了以集体主义为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英雄性”为内核的主要审美经验。随着新主流电影融入全新的女性经验与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视野与关怀,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崇高观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新范式的重要理念基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汉语国际形象的历史回溯、形成原因及重构策略
    李 秋 杨, 陈 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63-75.  
    摘要128)      收藏
    汉语国际形象的形成深受欧洲汉学研究的影响,在欧洲汉学文献中,汉语被描绘为在汉字、语音、语法等多个本体特征上难学的综合形象。汉语难学的国际形象标签化与西方汉语知识体系的固化、汉语国际形象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历史—社会—政治语境等多重因素紧密相连。新时代汉语国际形象的重构应当围绕经济红利、科技赋能、魅力文化、华语认同这四个核心要素展开,以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提升为依托,借助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贡献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满足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诉求,引导学习者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建构汉语研究与传播的学术话语体系,提高汉语在世界语言研究中的贡献价值,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场域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后末日推想小说的新物质主义批评
    都 岚 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76-86.  
    摘要102)      收藏
    21世纪以来,后末日叙事在英语气候变化小说的创作中呈现上升趋势。作为文学对人类世时代气候变化灾难的回应,后末日推想小说反思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非人类、自然、社会和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强调全球性风险中人与物的纠缠关系,尤其在面对当代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方面,21世纪英语推想小说家以批判的恶托邦为叙事模式,从反向强调全球范围内人与非人关联性关系的重要性。从新物质主义的三个核心转向出发,可以探讨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和艾米莉·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十一站》三部后末日推想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及其传达的伦理内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重建纽约:大都市的后末日叙事与发展伦理批评
    廖 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87-97.  
    摘要85)      收藏
    作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大都市和经济中心之一,美国纽约激发了文学史上无数作家的灵感,也成为科幻小说后末日世界建构中常见的都市想象原型。从文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借助发展伦理学的理论概念,通过梳理《飞城》《气泡》《终端世界》《第一区》和《纽约 2140》这五部美国后末日小说中围绕“重建纽约”所展现的空间书写与经济叙事特征,可发掘其深层次发展要素集聚、转移和重构的过程。当都市空间、宏观经济、金融资本、居民个体等复杂因素被置于后末日的背景之中,各主体在危机后的发展预期与伦理困境也折射出美国科幻小说对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无情批判,以及对无法逃避的资本主义历史循环的辛辣讽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遮蔽/解蔽:论科技焦虑与科幻小说的关系
    赵 思 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98-110.  
    摘要95)      收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学形式,与科技焦虑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机制,然而学界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科技焦虑的本质是由“集置”引发的“可能性的纠缠”,即“集置”在为现实世界解蔽的同时,又以无穷的可能性遮蔽其本真。科幻小说呈现的往往是基于技术新奇推想出的一种“尚未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超现实世界的解蔽,实现一种可能性的具象化,从而回应现实世界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新奇是一种“技艺”的存在,既对超现实世界进行建构,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游离于遮蔽与解蔽之间的“关于可能性的艺术”,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科技焦虑的消解具有相对性与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市场潜能、制度环境与城市共同富裕——基于溢出效应及衰减边界的探讨
    吴 柏 钧, 徐 永 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11-129.  
    摘要107)      收藏
    在市场潜能、制度环境和共同富裕为统一分析框架下,以 2005—2020 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为基础,可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市场潜能、制度环境对城市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并探讨两者的空间衰减边界以及制度环境的门槛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城市扩大市场潜能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进程,其传导机制为物质资本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途径,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最为突出;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而制度环境越完善,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在城市规模的分类下,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进程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较于大城市及中等城市,市场潜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更明显;市场潜能及制度环境对共同富裕空间外溢效应的有效边界分别为 650公里、950公里,在此范围内两者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衰减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共同富裕下技术创新速度对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研究
    俞 立 平, 李 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30-145.  
    摘要89)      收藏
    企业保持一定的创新速度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速度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回归模型以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创新速度对收入差距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具有线性和非线性双重影响。第二,创新速度的提升总体上看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第三,低创新速度时其提升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第四,收入差距中等时,提升创新速度会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应优化产业和空间格局,调整创新速度,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风险结构与特征
    刘 映 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1): 146-161.  
    摘要166)      收藏
    以相关性结构断点模型界定 2008 年金融危机、2014 年石油危机和 2020 年石油危机三次极端事件的结构突变点,用基于CoVaR的网络拓扑、PAMAE聚类探究国内23类大宗商品价格在极端事件下的风险特征及其风险结构,可以发现:三次极端事件对我国大宗商品的风险冲击具有前瞻性和滞后性的区别;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结构的异质性较为显著;不同品种商品的风险表现迥异,能源化工、工业品类商品自身风险最大,金属类商品对外部风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品种的农产品差异性较大,此外,产业链下游商品相较于上游商品在风险暴露上更为显著。这些发现为市场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理解与适用的疑难问题探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与侵权责任编规范的关系为视角
    夏 江 皓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1-14.  
    摘要76)      收藏
    200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设了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留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并增加了兜底条款。学理上一般将离婚损害赔偿分为离因损害和离婚损害两种。从理论维度看,离因损害与离婚损害都存在难以逾
    越的理论困境。从比较法维度看,我国以离婚损害的立法例为参照,却制定了离因损害的规定;而在离因损害的立法例中,规定独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画蛇添足之嫌。从司法实践维度看,法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判决大相径庭。基于此,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理解与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应当注意协调离婚损害赔偿与离婚财产分割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通过诉诸一般侵权责任的路径来实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论数字经济时代非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路径选择
    江 海 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15-32.  
    摘要54)      收藏
    在数字经济时代,就非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而言,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数据应否确权以及如何确权影响着非个人数据刑法保护模式的选择,确权支持者与反对者思维虽有不同,但亦存在数据产权应仅具有有限排他性的共识,这是由防止过度保护数据持有者、预
    防数据驱动市场走向垄断以及避免法律的重叠冲突等因素决定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开的非个人数据无须刑法介入保护。鉴于数据产权的有限排他性与生产要素等特征,同时为了避免罪刑失衡,传统的财产犯罪罪名无法适用于保护非公开非个人数据。在前置法还未对数据产权进行明确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创设类似知识产权新罪名路径并非最优解,当前较为理性的选择是沿用数据犯罪路径。同时,应及时将对数据产权的例外与限制转换为非个人数据刑法保护的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鉴于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无论是数据集合或是数据产品,都存在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任 华 东, 刘 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33-45.  
    摘要69)      收藏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
    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电影地理学: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
    吴 艳 芳, 周 传 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45-60.  
    摘要85)      收藏
    电影地理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至今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专著、论文集以及导论、综述等文献资料,并形成了以欧美国家为主要阵地、以电影媒介的地理特性为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分支。这一学科分支主要探讨电影中的空间、地方、景观等表征内容及其所关涉的性别文化、地缘政治等话语体系,以及电影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及其与地理现实的关系等议题。我国对电影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步进行,但研究领域差别较大,且体现着一定的自主性与独特性。这种差异在当下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下,呈现
    出更多融合碰撞的交互性与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拟造“情感”:基于Sora的智能交往实践与“拟像”反思
    王 晴 川, 郭 婉 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61-72.  
    摘要56)      收藏
    Sora模拟世界的愿景,将使人工智能的技术权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它使人类身体的物理模拟和理想自我的角色塑造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并构成社会交往的物质基础;通过情境感知、情感计算与情境适配,每个人都能在机器技术建构的情境中顺畅而自由地交流。在
    更大的社会空间中,智能情感充当人际交往转向社会交往的中介,场景的智能涌现使个体情感得以激活、流通,并在循环往复的互动仪式中共享,进而完成数字“家园”的创造。然而,由于智能情感的实质是技术雕琢下的人工物,若以超越“他者”的身份进入交往场域则可能促发“拟像”危机,亦即人类情感可能会脱离原初的个体体验以及社会结构,成为可捕捉、计算、操控的符号体系。在“超现实”世界之中,交往或将面临“流动的亲密关系”“被操纵的情感”和“他者的消失”等潜在困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视频生产的影响——以Sora文生视频模型为例
    姜 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73-84.  
    摘要71)      收藏
    理解智能技术的最佳方式在于“从技而谈”。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生产领域的深度嵌入,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智能化带来的启示。横空出世的Sora作为文生视频模型的最新代表,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领域的影响延伸至视频行业。Sora在场景塑造、镜头组接、影像叙事层面为视频生产带来革新,通过释放算力和逻辑洞见,加速了视频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摒弃“AI失业论”,以数字共识迎接智能挑战,强化人机协同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产业合作,培育人才支撑,把握视频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微短剧分级制构想与规范传播路径探析
    闫 星 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85-96.  
    摘要49)      收藏
    微短剧是一种脱胎于短视频的创新数字视听样态,具有短视频和长视频相混合的特征,近年来其产量与问题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尽早规范其生产与传播路径,有利于推动微短剧实现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可参考国外规范影视传播的分级制度来应对其产量大、审查难的现实问题。微短剧分级管理具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满足不同年龄受众个性化审美需求、实现创作者个性化创作、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推动未来微短剧高质量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微短剧分为大众级、指导级、特殊指导级、限制级四个层次,通过创作前、创作中与创作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从而规范其传播对象及传播路径,优化分级制下的流量投放方式与商业盈利模式,促进微短剧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数字劳动三大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庞 跃 辉, 丁 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97-107.  
    摘要62)      收藏
    现代社会在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推动下迈入数字化时代,引发了社会劳动模式的极大变革,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的数字劳动形态应运而生。数字劳动新形态既助推了社会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的革故鼎新,也给生活生产带来新的显性或隐性矛盾问题,从而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对数字劳动加以认知辨析。因此,在深入洞察数字劳动演进态势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劳动的主体性如何呈现、数字劳动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数字劳动是否存在异化的三大前沿问题,从哲学高度给予深刻分析论述,进而理性把握数字劳动本质特征,持续增强数字劳动优化效应,不仅具有深化社会劳动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主动推进社会劳动方式革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社会风险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适切与契洽
    ——生态型秩序要素功能凝聚及模式建构
    胡 锐 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108-123.  
    摘要54)      收藏
    日益凸显的社会风险复杂性对既有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构社会风险治理的生态政治模式或将是一种创榛辟莽的新径。其逻辑基础在于历史所印、理论所证和实践所需。建构路径即根据社会秩序原理,借鉴生态法则所投射的自然法则,对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加注生态性含量并实现其功能的凝聚:秩序载体上,建设生态型组织并提升其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秩序规范上,增强生态型制度的韧性与弹性;秩序力上,强化生态型权力生长目标、生长路径和生长动力导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
    胡 范 铸, 郭 晔 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 (2): 124-140.  
    摘要72)      收藏
    “向世界推广汉语”真正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行动是与改革开放“向世界学习”同步发展的,没有真正的改革开放,便没有真正的汉语国际传播。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互动直接关联,语言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而对之的命名也已经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为“汉语国际教育”,继而发展为今天的“国际中文教育”。从对外到国际,从教学到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术语的变化,更意味着理念的发展。只是,国际中文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的认知似乎并不很清楚。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就是以中文为媒介、以全球治理为理念、在国际上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而且,还需要更进一步确认“中文全球发展”的概念。即,走出只关注教学、教育的思维定势,在全球语言使用、语言服务、语言知识生产中推进中文发展,在中外协同的全球发展理念下推进中文发展。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推进中文的全球发展,在中文的全球发展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而以全球发展推进中文发展,以中文发展推进全球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