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
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中图分类号:
任 华 东, 刘 凡.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2): 33-45.
REN Huadong, LIU Fan.
Three Sources of Constructing Sublime Aesthetic Discourse in the Research of“Seventeen-Year”Cinema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42(2):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