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中国问题
    海事请求类型化下船舶扣押管辖权审视
    马得懿
    2017, 34(4):  1. 
    摘要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对物诉讼”和财产保全理论互为折中和协调的产物,船舶扣押管辖权的启动是基于法定的特定范围,即由海事事由引发的海事请求。理解和优化船舶扣押管辖权具有不同的进路,即可扣押船舶范围的界定、错误扣押船舶的救济以及明确海事请求的种类。然而,在海事请求类型化日益盛行、“对物诉讼”模式日渐式微以及航运实践中特定船舶扣押意旨的趋向下,海事请求的类型化以优化船舶扣押管辖权程序成为必然。凸显海事请求的类型化以优化船舶扣押管辖权程序的启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重视当事人的披露义务和强化法院的审慎性审查责任,成为构建富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船舶扣押管辖权体系的应然进路。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的扩张与平衡
    夏元军
    2017, 34(4):  16. 
    摘要 ( 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自英国《1734年船舶所有人责任法》以来有关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各国立法和国际条约可以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呈现逐步扩张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扩张包括权利主体类型增加、适用对象范围放宽;间接扩张源自丧失条件愈来愈严。与此同时,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海事赔偿责任限额不断提高。我国《海商法》在借鉴《1976年责任限制公约》时,存在权利主体减少、丧失条件放宽、责任限额过低等问题,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影视理论研究
    日本电影的苦难叙事、现代性转型及意识形态功能——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核心(1980—2016)
    陈林侠
    2017, 34(4):  32. 
    摘要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电影在北美市场出现发展停滞、重复消费的现象。由于民族地理环境恶劣,生存空间有限,苦难成为该民族的原始意象,并在现代性竞争的刺激下扩大。日本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心理与精神的阐释中展现了力量,安慰了缺乏安全感、陷入焦虑的现代心灵,并使文本具备东方美学的形式特征,但也暴露出自我中心、本能的排外情绪、内外有别的集团意识等缺陷。日本战争片尤其如此。在苦难的故事语境中,该类型唤起忍耐/忠诚、崇死/献身等模棱两可的伦理观念,在无关政治的个体道德、情感的掩饰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说,日本电影过于凸显苦难主题,从传统道德的层面遮掩了战争动机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不同观众对同一影片截然不同的理解。

    战后日本电影的中国形象建构
    郑炀
    2017, 34(4):  43. 
    摘要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战后日本电影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日本对中国认识的参照和体现。通过分析日本面向中国形象主题的叙事,指出其在历史修辞、文化态度与形象塑造层面呈现出的种种歧义。战后日本电影围绕中国形象进行的抒写,不仅成为日本体认亚洲及自身形象的重要叙事坐标之一,同时其中所呈现出的散点透视/主题偏移,恰恰反映了其返回亚洲历史叙事过程中的民族文化改写与现实政治考量。由此,以中国形象建构作为理解日本电影内涵的交点/焦点,由点及面,涉及当下国家形象的多义性塑造,最终指向未来文化竞合(CooperationCompetition)意义上的亚洲叙事。

    中国古典研究
    庾信的“记忆宫殿”:中古宫廷诗歌中的创伤与暴力
    田晓菲
    2017, 34(4):  52. 
    摘要 ( 7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个人如何回忆和书写一段创伤的经历,并进而把它转化为一件文学作品?对创伤的记忆如何决定了它在文学中的再现?它的文学再现又会如何重塑一个人的记忆?导致创伤的缘由——不论是战争、死亡、暴力,还是离散——一直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在一位中国六世纪贵族诗人庾信身上,我们将看到这些关于创伤记忆和文学再现等问题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庾信来说,正因为固有的诗歌写作传统和资源皆不足以表达创伤体验和复杂的个人情感,诗人开始尝试创建新的诗歌语言和自我书写方式,对南方宫廷诗歌的既有类型和写作常规进行变形,创造一种新的诗歌语言。而在这一过程中,庾信以南方宫廷诗歌的材料、资源和技术作为基础,建构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文本“记忆宫殿”。就这样,庾信重新营造了宫体诗,使它成为可以再现个人经历特别是痛苦经历的媒介。

    元代文坛:多元格局形成与地方力量推助——以江西乡贯为中心
    邱江宁
    2017, 34(4):  65. 
    摘要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元代文坛多元格局的形成,江西乡贯文人的作用明显,而这又以江西文人对南北一统、文化多元政治现实的认同为前提。作为王朝一统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多、数量最大的地域,江西在文化上也获得极大繁荣。滋生其中的江西乡贯文人深省顺处,力以务实观风态度,涵容博取。其所推动形成的平易正大风格,正有以黼黻多元文化包举并存的时代氛围。

    文学研究
    《长恨歌》的归异平衡与汉学家的上海想象
    朱振武1,杨赫怡2
    2017, 34(4):  81. 
    摘要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的《长恨歌》秉承对“他者”再现的宗旨,成功展现了王安忆小说的精微与宏达,展现了上海文学的力与美。面对广大英语读者,两位汉学家对源语文本审读细致且拿捏精准,既不游离源语,又不机械愚忠。虽然偶见瑕疵与不足,但总体来说其异化的翻译策略巧妙地还原和重现了原作中的上海元素,其归化的移译办法达到了生动传神地讲述上海故事的文本旨归。异化与归化的完美结合和巧妙平衡,是《长恨歌》在英语世界站稳脚跟的堂奥,也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正确门径之一。

    艺术的自然状态与一般性用法——从反本质主义到充足理由律的回归
    林云柯
    2017, 34(4):  93. 
    摘要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美学是20世纪中叶于西方理论界兴起的重要美学思潮。但正如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分析美学》前言中所指出的,在分析美学这一范畴之中实际上蕴含着两种对于“分析”的不同理解。反本质主义与多元主义是其中的一种理解向度,“分析”的方法在其中通常被用于对艺术这一概念进行拆解。在另一种以分析哲学为基础介入艺术与美学研究的向度中,“分析”则呈现为一种基于人类感官与认识论法则的识别与连贯性建构。在后一向度中,“分析”并非仅仅作为一种艺术研究的外部方法,而是其自身呈现为艺术的一种自然状态,表象之于感官认识达到充足之处,即表象自然显现为艺术。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作为人类思维达到充足性的认识论规则,感官认识中所自然呈现的规律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并暗示了一种基于宇宙学的原初艺术定义。

    国外人文社科理论
    巴迪欧与法国传统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1著, 蓝江2译
    2017, 34(4):  104. 
    摘要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阿兰·巴迪欧来说,当下哲学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界定从萨特、阿尔都塞、拉康到福柯、德里达和德勒兹的法国哲学线索,那种积极向上和生产性的充满活力的哲学,一种忠实于过去革命性的决裂的哲学。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向我们说明,在巴迪欧那些高度系统性的作品中,一种批判性的追问,号召回到哲学的传统,包含着从形而上学到伦理学的整个传统。同时,巴迪欧哲学中包含着一种革命性创造力,而这恰恰是今天的哲学思考所缺乏的东西。

    经济学研究
    三次危机,两种失衡,一个世界——次贷危机十周年祭
    尹应凯1,虞峥1,崔茂中2,戴如磊1
    2017, 34(4):  116. 
    摘要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有十年,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如何?论文首先简单回顾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三次危机”,进而论证了“三次危机”的根源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两种失衡”,“两种失衡”造成了“一个世界”的福利分配不公平、不可持续;“三次危机”又对“一个世界”的福利分配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了“逆全球化”思潮。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对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藏福于民”;对外以“新全球化”应对“逆全球化”,这也是应对“三次危机”“两种失衡”的重要举措。

    管理学研究
    中国的“善治”研究:主题、观点和政策主张
    汪庆华
    2017, 34(4):  128. 
    摘要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尽管中国背景下的“善治”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但对其评述性文章和政治学分析都很少。首先考察国际援助机构和西方学术界的善治定义及附加的政治诉求, 然后采用中国研究中“人及其思想”文献的分析路径,从公民社会与善治、“善政”与善治、善治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善治与民主等方面对俞可平等学者的善治研究进行 “处境化的解读”。旨在透过国内代表性学者的善治“思想”来观察上世纪末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容、特点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