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问题
“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 结构性改革
2016, 33(2): 1.
摘要
(
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三五”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5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和历史拐点,也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经济转型的特点是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它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闯关”。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是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户籍人口城镇化、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和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由此将给“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与空间。二是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的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作为结构性改革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以监管转型为重点的简政放权与结构性改革。激活市场、激励企业关键是以监管转型为重点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简政放权重在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十三五”期间,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重在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矛盾,由此才能释放市场活力,释放转型发展的内需潜力。
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建构中的公众参与
2016, 33(2): 14.
摘要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建构的基础和重点,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表现。公众参与旨在通过公众平等参与的理性协商、对话过程而形成科学、公正的决策。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属于公众参与中的一个类别,既具有公众参与的一般性,也具有环境行政的特殊性。公众参与过程作为环境行政决策程序中的核心环节,对决策的正当性、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程序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决策初期,环境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末端参与;决策中期,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单一,行政机关主导,缺少各方利益群体的论辩与质证环节;决策末期,公众参与的结果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公众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的信心以及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削弱。因此,在思路上,以“事前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事中环境行政决策过程的细节性完善以及事后必要的评估与审查机制”为环境行政决策程序构建的着眼点,以“拓宽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加强环境行政决策参与形式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对环境行政决策结果的反馈机制”入手,构建公众参与的相关具体制度,使我国环境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得到量与质的同步提升,从而增强我国环境领域的法治与民主建设,为今后拓宽我国环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提供理论上的可行方案。
影视理论研究
直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 产业的新窘境 ——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的再思考
2016, 33(2): 27.
摘要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出“内热外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票房收入屡创新高,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传播却不尽人意,遭遇了“文化折扣率高”“票房收入偏低”“宣发渠道不畅”等多重窘境。当然,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把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看作是一种文化输出,从影片内容到影片的传播途径都以政府为主导,过多注重电影的文化性,忽视了电影的商品属性,致使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出现“泛文化”化的倾向,最终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如此,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必须抓住新的历史契机,转变传播观念,从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回归到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轨道上来,并在传播观念、传播竞争力、传播渠道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增强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2016, 33(2): 40.
摘要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电影发展史》认为,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之“西洋影戏”为电影最早传入中国的例证。但此说近年来不断被重新检讨。依据更多的材料可证实:徐园电影实为幻灯放映。幻灯作为近代最流行的视觉媒介,实乃电影之前史和同史。在当时的观者那里,包括幻灯和其他各种风行的光学娱乐玩具在内的视觉文化是电影出现的同质环境。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技术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与冲击。根据幻灯放映的历史可以看到,一种类电影的视觉经验在电影技术之前已经展开。幻灯与电影放映共同构成了中国视觉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同一性程度对于晚清中国观众比对同时代的西方观众更高,这源于一种“虚奇美学”在早期电影接受中的主导地位。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 ——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2016, 33(2): 61.
摘要
(
7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满怀仇恨;妹妹安娜健康强壮,勇敢自信,她们分别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典型代表。在这里,虚伪而衰败的理性和真实而强悍的身体,在相互对抗的舞台上表达着这样的意旨:真实的永恒生命、爱和思想的力量之源就在欢腾的身体之中,真正的上帝之城与凡俗的生活、欲望之爱、充满热血的身体没有距离,身体是信仰实存的另一种形态。由此,颠覆了被创造、被祭献、被书写的身体,彰显了不再缺席、至关重要的身体在神圣的沉默中的言说。
文艺理论研究
现实主义的话语歧变:马克思主义 文论中国化的一段问题史
2016, 33(2): 72.
摘要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过程中,因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影响而成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显学。因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的认知分歧,现实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方向变异:一条走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论,另一条走向了苏联的政治化现实主义论。理论资源的来源影响并制约着理论本土化的性质与方向。脱离文学活动自身的特质,以政治强行规定文艺活动的性质,属于理论上的“强制阐释”。
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 ——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
2016, 33(2): 84.
摘要
(
6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研究“失语”论正在走出草创期的本土文化研究自我回顾与反思的表征,但这一诊断的合法性有待琢磨。证之以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在本土文化经验中的历史性遭际,可知文化理论在经验现实中的不同呈现形式,总是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争讼,以及与大众文化深刻嬗变的历史性相纠缠。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之提出,则根植于理论认识、认知背景以及本土化观念所建构的“问题式”中,“美国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失败个案可以在镜鉴意义上证伪“失语”判断。
阅读中国:论克里斯蒂娃 《中国妇女》的文本张力
2016, 33(2): 93.
摘要
(
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里斯蒂娃的《中国妇女》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文本。克里斯蒂娃的这一中国书写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思想倾向。它的文本张力主要体现在:其一,试图通过与中国妇女建立一种联系,来巩固西方女性主体丧失的主体性;其二,在文本写作立场层面的含混态度,直接源于写作者自身对他者的立场,他者存在于自我之中;其三,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阅读和言说中国文本,具体表现为文本语义场内部个人私语对政治话语的挑战和颠覆。克里斯蒂娃在书写中国经验时,其本身的心灵经验占据主流。个体身份的多样性弱化了她对中国问题的主观预设,中国经验成为映照出克里斯蒂娃个体的心灵经验的反光镜。
管理学研究
企业短期业绩预期对盈余管理的 影响分析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2016, 33(2): 102.
摘要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我国A股市场2010—201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取倾向评分匹配法控制企业样本,从上市公司非正常收益模型和随意收入模型两种方法量化盈余管理,构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短期业绩预期之间相互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发布短期业绩预期是否引起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目标而导致盈余管理的增加。研究表明,企业对短期业绩的预期不会导致企业为了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目标而增加盈余管理,只会相对减少企业应用盈余管理。
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的 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2016, 33(2): 115.
摘要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系统探讨影响我国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的内在机制。以我国长三角195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经济后果观和自我知觉理论,并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为中立状况,对“排放”碳信息的披露意愿较弱;碳信息披露态度是影响碳信息披露意愿的主要因素;主观规范对于碳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感知行为规范、结果预测正向影响碳信息披露意愿;过去经验和结果预测正向调节态度与碳信息披露意愿间的关系。
艺术学研究
绘画范式及其转变
2016, 33(2): 126.
摘要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画中的范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属于社会学范畴,意指规矩;第二层含义属于艺术风格学范畴,意指典范。绘画范式必定有一定的特质,如标准性、一致性、可信性、共享性和不可翻译性。倘若缺失其一,绘画范式将处于一种非常状态,甚至会引起绘画范式的转变。绘画范式就像一部词典,其转变乃新旧绘画词典之间的转变,同时也是绘画共同体成员世界观的转变,并且呈渐变特征。绘画范式的转变不仅带来了中国画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绘画知识呈倍数乃至指数级增长。
语言学研究
《论语》“三归”考
2016, 33(2): 138.
摘要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归”,指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其依据是: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与《外篇》中的《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记叙的是一件事。前者说管仲“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后者则言“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以为其子孙赏邑”;前者言“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后者言“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2.《荀子·仲尼》:“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比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因此,“三归”可能是管仲原有封邑再加上“狐与谷”。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主 编:曾军
ISSN 1007-6522
CN 31-12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