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5
    中国问题
    大数据政府治理政策焦点与导向分析#br#
    张凤荣, 孙文倩, 李政
    2020, 37(1):  1-15. 
    摘要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数据政策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历年政府政策的关键以及各方的关联程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对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和直辖市政府的治理政策信息大数据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语义关系和高频词分析,可以呈现不同地域的政府政策制定的趋势和发展导向,各地政府在社会治理政策制定中不仅存在地域差异,其实际发展和政策导向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关键词: 
    基于功能性视角的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再审视#br#
    袁曾
    2020, 37(1):  16-26. 
    摘要 ( 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已触发侵权责任承担、权利能力确定、知识产权归属等关键性法律问题,必须通过明确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人格、具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格以回应上述现实矛盾。现有关于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存在否定说、肯定说、有限说等多种学说,其法律地位完成证否或证成均不符合现实需要,应采取折中的法律人格有限说。考察法律人格扩张的历史进路与拟制法人的形成过程,可以明确:法律人格的确认是法律为了解决现实需要而做出的功能性安排。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承认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有限性并明确“穿透人工智能面纱”的首要归责原则,通过法律系统性调整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正向发展目标。
    关键词:
    试论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br# #br#
    戴益斌
    2020, 37(1):  27-36. 
    摘要 ( 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同时也对我们现有的社会伦理责任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容易形成责任空白问题。新工具主义主张将智能机器视为人类的奴隶,机器伦理的支持者倾向于赋予智能机器以道德主体地位,这两种方案在处理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问题时都面临众多困难。相比较而言,混合方案更为合理。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混合方案主张将道德主体扩展至他者以及非人类的实体。通过修改扩展的主体这一概念,智能机器导致的责任问题可以指派给所有与智能机器相关的责任方。

    影视理论研究
    论影游融合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br# #br#
    陈旭光, 李雨谏
    2020, 37(1):  37-47. 
    摘要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文学艺术理论领域的研究中,想象力问题一直是论及主体创作、审美欣赏等内容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此问题延伸到电影与游戏融合即影游融合的当下媒介变革语境中,观众审美与电影创作正共同展现出一种与想象力有关的美学诉求,想象力问题进入互联网、跨媒介、新消费时代等具体话语场域。正是在这样的融合语境里,提出并建构一种互联网时代想象力消费的框架,围绕电影创作的视觉技术和文本世界的想象呈现两个方面,将想象力美学与想象力消费加以关联,从而借助想象力问题去重新理解和思考影像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

    电影美学中的想象力消费:动机、生产和目的#br#
    袁一民
    2020, 37(1):  57-65. 
    摘要 ( 9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电影美学中,想象力被认为是一种由艺术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性经验;这种理性经验在后工业和消费主义时代语境下,通过同经济实践行为的融合而进一步构成了商业和美学的实践行动,这被称为想象力消费。想象力消费研究具有积极和开拓性的审美批评靶向和综合的、跨学科的社会结构诠释视野。对这一概念的诠释聚焦于电影艺术中真实社会的边界拓展,以及如何通过电影商品的经济交易行为实现其审美和商业的有效转换,最终实现电影美学中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交互统一。以想象力消费作为中层理论观照,通过消除大众文化的底层惯习区隔,将社会结构整体图景的追求设置为大众社会审美下公共领域探索的主题,实现电影受众的主观生活经验和客观社会认知联结下的审美互动。 想象力消费已经成为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电影美学的重要实践手段和理论拓展方向,并且必将在新时代和新技术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持续绽放其独特的、多学科的、贯通研究的学术魅力。

    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美学特质与未来路径#br# #br#
    李立
    2020, 37(1):  57-65. 
    摘要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是中国电影新生代导演与科幻电影的崛起。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质是建基在后假定性美学之上的以虚拟性为核心、以新媒介为手段、以体验力为诉求的美学结合。想象力消费的未来路径使电影成为了“扩展中的电影”,成为一种跨界、多元、多媒体、跨门类的艺术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影游融合迅猛发展。想象力消费桥接了后假定性美学和电影工业美学,凸显了中国学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前沿的学术眼光,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研究与国际前沿电影研究的对话,更是新时期对“电影是什么”这个永恒之问的精彩回答。
     
    20世纪中国研究
    本土、异域与形式的演变:从施蛰存的“妻子”谈起#br# #br#
    罗萌
    2020, 37(1):  66-76. 
    摘要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施蛰存对小说形式做出了拓展。其后期转向并非被动的,而是体现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和自发性。在施蛰存的创作中,以“妻子”为核心的“家庭生活”主题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主题在不同风格形式之间的流动。在此基础上,“家庭”可进一步被看作一种隐喻性结构:“家”本身包含了“本土”的意味,在施蛰存的小说中,它成为本土性与异域性竞争的场域,并以本土性的复归为最终趋向。从写作手法角度出发,正是通过心理空间的调整和压缩,“家”逐渐脱离超现实魔境,实现写实效果。也就是说,小说内部本土性和在地性的复原拓展到文本之外,呼应了作者对于传统文类形式和文学手法的重新选择。

    法学研究
    论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制度#br# #br#
    包毅楠
    2020, 37(1):  77-93. 
    摘要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四部分的群岛国制度是对现代国际海洋法的洋中群岛制度的创新。然而,作为“一揽子妥协”产物的《公约》并没有对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目前有数个大陆国家在《公约》体系之外为它们的洋中群岛划定直线基线,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实践同《公约》第四部分的群岛国制度产生矛盾。这些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实践一旦形成习惯国际法,还可能对《公约》的体系造成破坏。相比之下,如果大陆国家以《公约》的群岛国制度为基础比照适用群岛国制度的各项规则,不仅可以实现大陆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海洋权利之间的平衡,解决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实践同《公约》的矛盾,还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约》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大陆国家的洋中群岛比照适用《公约》的群岛国制度相比目前某些大陆国家为洋中群岛划定直线基线的实践更具优势和可操作性。

    被害人#br# 视野中的强迫卖淫罪#br# #br#
    骆群
    2020, 37(1):  94-104. 
    摘要 ( 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卖淫的含义应理解为:以获得物质性或其他其认可的利益为目的,男女向他人提供性交或其他能够唤起性意识、满足性心理直接接触的性服务而进行的交易行为。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其中,妻子、女儿等家庭成员可以成为该罪的被害人。对于被强迫卖淫的人以外的人,若受到暴力等强迫行为的人与被强迫卖淫的人在强迫者眼里属于相互关联的整体时,是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另外,无意识或减弱意识能力的人以及不满14周岁的儿童并非都一定成为强迫卖淫罪的被害人。被害人对强迫者不同意的内容与对于嫖娼者同意的内容有时并非一致。强迫卖淫罪的既遂标准应当是被害人的意志因受到强迫者的强迫行为而被强迫者控制之时。

    管理学研究
    历史、演化与分流#br# ——“中西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关联”#br# 中的几个重要问题#br# #br#
    马涛, 王大伟
    2020, 37(1):  105-117. 
    摘要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今,在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参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关联”的有关专家,对中西传统经济思想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综合性辩证思维和分析性形式逻辑,发展分流上的公共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秦汉时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方面的差异,以及分岔的历史文化根基源头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西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关注。

    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br# ——基于环保举报热线相关数据的分析#br# #br#
    李兵华, 朱德米
    2020, 37(1):  118-128. 
    摘要 ( 5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预防环境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自身权益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挥群众的监督功能,是政府管理的需要,可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外在动因,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根本性作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结构与制度;二是内在动因,主要是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环境意识,具体包括环境科学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公共参与意愿具有明显的空间特质;环境举报的形式对环境保护的公共参与(环境举报)有显著的影响;户籍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也对环境举报有明显正向作用,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没有显著影响。

    社会学研究
    共同体的庇护#br# ——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转变的人类学视角#br# #br#
    刘怡然
    2020, 37(1):  129-140. 
    摘要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现有集体行动研究中,学者多聚焦于个体如何促成集体行动,却极少关注集体行动后的个体行动。然而,集体行动的结束意味着的往往并非事件的终结,而是个体行动的开始。以某市A庄为例,通过分析村庄居民在贴吧中的讨论,可观察集体行动向个体行动的转变。集体行动之后,村庄居民继续实施个体行动,但具有很强的集体性。这是因为村庄居民仍向村庄寻求共同体庇护,个体行动以集体情感为信念,以集体关系为纽带。对这一逻辑的揭示不仅有利于理解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寻求重建村落的可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