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11-15
    上一期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推进——兼论《数据二十条》相关条款设计
    陈兵
    2024, 41(1):  1-13. 
    摘要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与水平决定了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动能的程度,对加快
    数据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确数据产权
    归属,基础是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是健全高效的定价机制,底线是保障数据要
    素安全发展。我国虽已明确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但相关法律尚未明确数据
    的产权归属,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尚未明确,数据要素市场
    交易与监管的边界也尚未清晰,所有这些阻碍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充分实现。故需立足
    数据要素市场的特征与现实,以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促进数据动态权属流动,构建统一
    开放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机制,同时厘清数据监管边界,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安全发展,实现数
    据要素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市场化配置。
    相变:生产方式如何塑造财产规则
    胡凌
    2024, 41(1):  14-27. 
    摘要 ( 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关于数字时代财产权利的讨论持续不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针对较为具体的虚拟物品(如信息内容、游戏装备、账号、数据、虚拟币等),在特定场景中沿着
    既有法律框架或概念进行分析;一种则试图在原理上阐明数字时代究竟何种对象能够适用财
    产规则进行更好的保护,以及这种财产规则的构成要件为何,如按照“权利束”或“模块化”框
    架加以应用。有必要转换角度提问,即成熟的财产权利制度出现,不是因为法律研究主张为
    何种事物或利益赋予财产权就能自动实现,而是赋权的外部环境成熟了,才会催生相关利益
    主体提出主张,并推动相关利益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违背生产秩序的产权结构和财产
    规则不可能出现在数字时代,在生产方式进行巨大调整时,财产规则和其他部门法律规则一
    样,都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一是“破”,即挑战并打破传统制度,允许要素超越既有生产过程
    低成本流动;一是“立”,即根据生产方式要求树立反映特殊性的新制度,重新商定哪些要素和
    利益允许参与者继续占有和使用,划定边界。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回应
    袁曾
    2024, 41(1):  28-39.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对社会治理造成了现实风险,其作为生产工具已具
    备了类人化的推理能力与行为能力,在知识产权领域、刑事领域、数据应用领域等引发的新生
    问题已超出了现行法律的规制范围,私人技术资本正在成为数字空间的真实权力拥有者。但
    现行人工智能的治理范式过分聚焦于算法规制,而忽视了相关责任主体的整体义务建构,导致
    法学理论无法适应新生技术的发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方法论意义不强。面对生产力水
    平跃升引致的问题,法律规制特别是相关规则研究应靠前一步,以结构化的体系思维与完整的
    框架建构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范式,确保以规则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优势与制度优势。
    去疆域化,还是部落化?——英语人文学界的理论旅行 
    刘康
    2024, 41(1):  40-55. 
    摘要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美思想界形成的左翼“后学”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激进社会政治运
    动,70年代末退隐入学院象牙塔。历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孵化蜕变,理论从英语人文学
    术界越界,走过了从学术话语去疆域化到深度卷入英美社会的意识形态两极化和部落化的理
    论旅行。后殖民主义理论麾下的种族和族裔研究、性别研究机构,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中
    小学教材等渠道,使学术话语广泛、迅速地通俗化,与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LGBTQ群体的
    社会运动紧密结合。认同政治和政治正确的话语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相互推波助澜,
    形成了今天世界的混乱局面。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供了有力的批判与反
    思的武器,来解析理论的旅行和英美社会的乱象。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黄卓越
    2024, 41(1):  56-73.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
    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
    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
    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
    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
    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
    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
    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当代文艺思潮的“后人文主义”转向——从“人性”到“物性”的流变研究 
    罗崇宏
    2024, 41(1):  74-86. 
    摘要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
    “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
    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
    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
    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
    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厉震林
    2024, 41(1):  87-95. 
    摘要 ( 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
    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
    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影化和戏剧化表
    演博弈的基本思维方法与路径。它们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虽然双
    方在观点上是对峙的,在实践中却是悄然接受对方的有益“养分”,是互为渗透与变革的。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冯果, 韩鸿滨
    2024, 41(1):  96-104. 
    摘要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
    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
    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
    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
    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
    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游戏、科幻与元宇宙: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孔令顺, 彭婷婷
    2024, 41(1):  105-117. 
    摘要 ( 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
    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
    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
    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
    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
    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比较框架下的家庭重要性评价:对个体化理论的再思考 
    胡安宁
    2024, 41(1):  118-134. 
    摘要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家庭这一社会基本构成单位,个体化理论从“脱嵌”和“复嵌”两个角度分别呈
    现了“束缚命题”和“保护命题”,前者将家庭视为个体化进程中的束缚力量,而后者将家庭视
    为保护个体抵御各种风险的保护器。围绕这两个命题,在利用多种方法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
    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个体化倾向强的个体对于家庭和朋友重要性的评价都显著偏低,而
    家庭重要性评判和朋友重要性评判之间的差异与个体化的态度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在家
    庭与工作、家庭与休闲时间之间,个体化倾向更加促使个体赋予工作和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
    要性。这说明个体化进程对于家庭制度的冲击只是其对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机制冲击的个例。
    除了家庭之外,个体化过程也会对其他集体性机制(如交友)产生影响。尽管家庭重要性评价
    取决于家庭是否有足够强的经济能力抵御风险,但是,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个体而言,相比
    于家庭,其更加愿意赋予朋友以及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要性。这一发现表明,一个具有良好
    经济状况的家庭是促使个体化的一种助力。
    资源依赖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微治理的自主性何以生成?  ——以上海市Y 组织为例 
    汪庆华, 白蕾
    2024, 41(1):  118-149.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社会组织对其他主体尤其是政府主体存在资源依赖,这对其自主性有所限
    制。已有研究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理解和操作化集中于社会组织的财务、人事、组织发展规
    划等方面,但对其业务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讨论较少且与其他方面自主性的区分不够。聚焦
    Y组织在参与社区微治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进行研究,发现在面向不同主体时,社会组织谋求
    自主性的主导逻辑有所不同:因对街道的资源依赖程度较深,Y组织采取“有底线地遵从”策
    略以管理对街道的资源依赖,并以专业逻辑为主导获得自主性;面对社区相关利益主体时,Y
    组织采取“操纵式地满足”策略,并以合法性逻辑为主导,拓展其在社区中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