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4卷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07年新年祝辞再接再厉,推进文科快速发展
    于信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5-6.  
    摘要119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Sismondo论社会建构主义
    安维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7-11.  
    摘要1748)      收藏
    Sismondo之所以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的经典作家,就在于他区别了两种社会建构主义及其6种不同的含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杨庆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12-17.  
    摘要1907)      收藏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4. 波德里亚对技术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批判
    徐琴;曾德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18-23.  
    摘要1815)      收藏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主义领军人物,波德里亚对现代技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和富有特征的批判。其批判性的成果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来展开,即现代技术本身的性质、技术社会与消费主义的内在联系以及现代技术的本质在大众媒体中的完成。这三个方面的批判性分析在一定的意义上汲取了马克思学说的灵感,并承继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但其基本性质乃是后现代主义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虽然波德里亚对现代技术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切中肯綮的,但却包含着明显的理论局限性:他的批判从根本上来说缺乏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基础,从而使这一批判最终归于疏阔散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5.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章海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24-28.  
    摘要2036)      收藏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 不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论科层方法评判学术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Lindsay Waters;张建琴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29-33.  
    摘要1744)      收藏
    在中国大学快速扩大的时期,应当重新审视学术创新的评估过程。西方大学模式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它可以带来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应更好地理解学术出版,尤其是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出版。论文提出了下列问题:评估创造性是否有客观的方法?对出版物进行计数这一最简单最原始的评估创造性的方法究竟有多大价值?学者们应当关注学术出版物的内容而非数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7. 诗 意 何 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黄文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1): 35-40.  
    摘要2050)      收藏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5)
    8. 金丹元教授、 王光东教授简介
    封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0-.  
    摘要139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藏书票
    徐龙宝;封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0-.  
    摘要110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红楼梦》与现代文论
    王 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5-9.  
    摘要2351)      收藏
    《红楼梦》表现了时间的多重性,小说向读者展视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以及贾府纪元三重时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主要角色的性心理,其深刻之处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媲美。《红楼梦》对人生提出的种种质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想中透漏出的颓废气息不谋而合。《红楼梦》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重组不断提供着从新视角来理解《红楼梦》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1. 现代化情境中的本土文学资源
    刘子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0-10.  
    摘要15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本土资源问题(笔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0-17.  
    摘要1656)      收藏
    本土文化精神往往是当下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学资源与现代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苏童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南方”成为当代文学创作资源的可能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另一种审美可能。陆文夫的小说中的独特风味正式通过小巷这个本土空间得以实现,而且陆文夫以“小巷”这个本土空间为媒介,充分实现了作家审美表达和文化透视的统一。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将“现代”写作方式与丰富的传统小说元素杂糅互交,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为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立足本土的“南方”世界
    吴小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2-12.  
    摘要163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地域空间作为文学媒介
    赵 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4-14.  
    摘要17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从《城邦暴力团》看张大春小说的传统因缘
    王丽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5-15.  
    摘要1967)      收藏
    The spirit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e, at the present time, is often looked upon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There is a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ources and modernization of indigenous literature. While Su tong’s fiction embodi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outh” as the creative resources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other aesthetics at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Lu Wen-fu's unique favor in fiction, by way of the indigenous space of narrow streets and lanes, makes the possibility into the reality, which reach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and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Zhang Da-chun’s Violent Group in the City-state, combing the “modern” writing mode with the rich factors of traditional novels, produces more modernity and provides a re-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present-day.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文学史研究必须多元化
    袁 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8-18.  
    摘要135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重新审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笔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8-24.  
    摘要1289)      收藏
    近百年来,支配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是一种进化论文学史观,它必然带来一元化的结果。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近代文学研究要实行多元化,必须正视以前被否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理解他们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接受西方影响的做法,发掘他们的文化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论陈三立思想及创作
    姜 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9-19.  
    摘要20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再读林纾
    廖太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21-21.  
    摘要133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重新认识李涵秋
    曲艳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22-22.  
    摘要148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仇立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23-23.  
    摘要2210)      收藏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 ——从孟子散文说起
    单承彬;张 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25-30.  
    摘要1811)      收藏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3. 主持人语
    金丹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31-31.  
    摘要106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试谈邵氏电影对中国古装片及市场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金丹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32-36.  
    摘要1932)      收藏
    邵氏电影的历史可从中国早期影片公司中的天一公司算起,邵氏兄弟后来去南洋、香港发展,拍摄了大量的古装片,先后接纳了李翰祥、胡金铨、楚原、张彻等诸多知名导演,其对中国古装片的影响功不可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所开启的融入了黄梅调的古装片、新武侠电影对中国民族电影的生存与发展都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因此对它的历史价值应有一个公允的评价。而且在市场经营方面,邵氏公司也能给我们不少新的启示,一些具体操作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25. 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
    蓝 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37-42.  
    摘要2275)      收藏
    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第二是它的通俗流传,因为其黄梅曲调好听易唱;第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两方面。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但邵氏黄梅调电影自身的艺术“空间”,却给了我们“创新”的可能,它都显示了人们对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一种建筑在电影基础上的,以大众的市场思考为主的“以戏就影”的黄梅调电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26. 现代化与本土化: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双向互动——兼论香港电影复兴之路
    赵卫防;类成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43-47.  
    摘要2244)      收藏
    好莱坞主要以制片体制、建立企业文化、垂直整合等现代化因素影响了香港电影;而香港电影则以重娱乐、重类型、叙事极致化以及中国武侠精神等本土特色影响了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只有立足本土化,继续借鉴好莱坞的全球化和现代代策略,才能走向复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许冠文“城市喜剧”的社会文化意义
    张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48-50.  
    摘要2337)      收藏
    许冠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作为一个“票房神话”的创造者,其影片的价值并非仅停留在“俗”的层面上,而是有着他追求的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精神力度。通过分析许冠文作品产生的香港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许冠文电影的时代价值、美学风格及其在香港电影界和香港社会文化层面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可以较全面较深入地了解许冠文电影以及与之有关的香港喜剧电影的文化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8. 意识形态与合法化危机 ——现代性“主体认识论模式”的终结
    杨俊一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51-57.  
    摘要2387)      收藏
    是走向全球化,还是选择后现代?这是学界判断人类历史当代方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界性话题。从意识形态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相互关系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以及主体认识论模式终结等讨论的分析,阐释全球化与后现代“妥协”策略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29. 从使用者角度规划建筑
    耿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65-69.  
    摘要2336)      收藏
    费老对建筑(住宅)社会学的思考虽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贯穿于他的大部分学术人生中。他主张,建筑应考虑到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筑去认识人;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对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就不能不考虑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现代城市文明不仅给人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态和精神生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哲学理性与社会学合理性之关系
    陆自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70-75.  
    摘要2571)      收藏
    从词源学、概念发展史与概念特征三个角度论述哲学理性和社会学合理性的关系,从词源学来看,理性偏向于哲学上使用的本体论、认识论概念,合理性更多地指一种和人的思想、认识、评价相关的社会学概念。从概念发展来看,二者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本体论理性,近代认识论理性,启蒙运动社会合理性,现代合理性和后现代合理性;五个阶段是一个逐步由哲学理性走向社会学合理性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31. 消费行为的网络分析 ——以关系为分析单位的网络分析法构架
    魏水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76-80.  
    摘要2034)      收藏
    网络分析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在分析消费时表现了其特有的优势。网络分析法是分析消费符号互动、社会互动、社会分层和社会认同等社会学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视角或是理论范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2. 试论社会学方法论的统一前景 ——从主流社会学危机及其解决的视角
    罗雪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81-84.  
    摘要1795)      收藏
    解决社会学危机的努力表现为两条进路:一条是实证主义内部的更新改造,一条是理解主义和批判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后实证主义解决了经验环境与形而上学环境联结的问题,理解主义和批判主义提供了解决“价值无涉”与“价值关涉”矛盾的可能,而三大主义又都要求以经验实证为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论在这样的相互需要下统一起来势所必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3. “正义”思潮的盛行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确立
    郭长刚;王新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85-91.  
    摘要1939)      收藏
    荷马时代之后所形成的希腊各邦,初时盛行的是“贵族政制”,在这种政制下,掌握政权的只是范围极其狭窄的世袭贵族阶层,他们本身并不能构成为公民集体,因而尚不能被称为城邦。但到了公元前七世纪,由于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加剧,古希腊社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正义”思潮,并进而引发了广泛的立法活动,正是这些活动使得希腊各邦社会下层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各邦才形成了公民集体,公民政治才最终得以确立,希腊各邦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4. 1961年美英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分歧
    邹耀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92-96.  
    摘要2300)      收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迫切需要英国的合作以获得成功,因此,美国在政策调整时不得不与英国充分协商。通过这种协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政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35. 唐初至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关系
    李福长;牛秋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97-102.  
    摘要2342)      收藏
    唐初忙于统一全国,无暇顾及西南的经营,与南诏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进入武则天时期,吐蕃对中国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抵抗吐蕃的侵扰,唐朝不得不联合南诏的势力,因而采取支持南诏统一的战略方针。当南诏强大以后,围绕着争夺爨部的问题,唐与南诏引发了冲突,使得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逐渐复杂化,最终影响了唐朝的社会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6.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
    吕建昌;廖 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03-107.  
    摘要2534)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非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37. 对企业并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徐文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08-112.  
    摘要2245)      收藏
    企业并购会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可能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并购所采用的财务方式和会计方法不同,又会导致不同的财务后果。因此,企业并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要避免盲目性;同时,要组建并购专项基金,拓宽并购筹资渠道;还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规范并购会计方法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38. 后WTO时代,我国会计规范制定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任永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13-117.  
    摘要2096)      收藏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近六年,入世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社会环境决定会计规范,我国会计规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如何应对会计国际化潮流,是我国会计界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战略高度思考我国会计规范制定发现:会计规范的制定内涵面临重新界定、会计规范的制定模式面临战略选择、会计规范的制定重点面临战略调整、会计规范的制定基础面临重新审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上海政策性商品房开发模式探讨
    施金亮;吴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18-122.  
    摘要1973)      收藏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可以得知中长期政策性商品房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将变小,其供应量会减少。因此,为扩大政策性商品房供应量,保证住房建设质量,设计出规划预导模式、互补开发模式、循环开发模式和反馈调整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性商品房开发政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也谈国有公司、企业的范围 ——浅议若干犯罪主体存在的问题
    徐逸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4 (2): 123-126.  
    摘要2366)      收藏
    刑法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属贪污犯罪的主体;刑法第165条至169条各罪之犯罪主体,只有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才能构成。国有公司、企业,应当是国有全资公司、企业。在部分刑法学者和司法实务中却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企业,视作国有公司、企业,并依此办案,是违背客观真实的。上述观点和做法,在理论上是危险的——毫无根据扩大刑事打击面,无视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权利;实践上是有害的——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冤、错案,使公民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