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15
       下一期
    论文
    哲学美学
    Sismondo论社会建构主义
    安维复
    2007, 14(1):  7-11 . 
    摘要 ( 1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ismondo之所以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的经典作家,就在于他区别了两种社会建构主义及其6种不同的含义。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杨庆峰
    2007, 14(1):  12-17 . 
    摘要 ( 19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波德里亚对技术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批判
    徐琴;曾德华
    2007, 14(1):  18-23 . 
    摘要 ( 18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主义领军人物,波德里亚对现代技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和富有特征的批判。其批判性的成果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来展开,即现代技术本身的性质、技术社会与消费主义的内在联系以及现代技术的本质在大众媒体中的完成。这三个方面的批判性分析在一定的意义上汲取了马克思学说的灵感,并承继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但其基本性质乃是后现代主义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虽然波德里亚对现代技术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切中肯綮的,但却包含着明显的理论局限性:他的批判从根本上来说缺乏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基础,从而使这一批判最终归于疏阔散宕。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章海荣
    2007, 14(1):  24-28 . 
    摘要 ( 20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 不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论科层方法评判学术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Lindsay Waters;张建琴译
    2007, 14(1):  29-33 . 
    摘要 ( 1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大学快速扩大的时期,应当重新审视学术创新的评估过程。西方大学模式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它可以带来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应更好地理解学术出版,尤其是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出版。论文提出了下列问题:评估创造性是否有客观的方法?对出版物进行计数这一最简单最原始的评估创造性的方法究竟有多大价值?学者们应当关注学术出版物的内容而非数量。
    影视理论研究
    诗 意 何 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黄文达
    2007, 14(1):  35-40 . 
    摘要 ( 20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