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上一期   
    中国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问题
    邓 伟 志
    2020, 37(5):  1-14. 
    摘要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分子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的、庞大的阶层。对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应当重新评价,告别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地位时起时伏的历史,以及“几根毛”的说法。知识分子是历史的杠杆,是领导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与知识阶层之间的关系上,应当明确知识阶层是政府的依靠力量。但是,也不排斥分类研究知识阶层的“阶层病”,并且能够坚持用礼贤下士、循循善诱、包容多样的精神团结、教育知识分子。政府应当为知识分子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为知识界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术上、艺术上要不折不扣地坚持“双百”方针,推动知识界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不断创新,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影视理论研究
    索绪尔的幽灵:德勒兹运动-影像的#br# 模式建构与叙事#br#
    #br#
    聂 欣 如
    2020, 37(5):  15-25. 
    摘要 ( 7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德勒兹的运动—影像理论排斥叙事,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德勒兹的电影理论系统也成了电影理论著名的难点。其实,德勒兹是使用了一个“调性变化”的概念替代了一般所谓的叙事,德勒兹的运动—影像理论从本质上并不排斥叙事,而是使用了一种三维建构的立体模型替代了索绪尔平面化的“两个轴”的线性叙事模型;他的叙事建构不在平面,而是在空间中发生。德勒兹的影像系统除了“聚合”之外,依然会有“组合”“因果”这样的传统叙事,只不过因为变换了系统,使人们感到陌生。索绪尔的模式是对人类叙事本质的描述,德勒兹的影像系统尽管改变了传统电影叙事理论的外在形态,但却无法规避其叙事的本质。

    西方视角的全球黑色电影理论批判——兼谈中国当代本土黑色电影研究#br#
    #br#
    桂 琳
    2020, 37(5):  26-36. 
    摘要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视角的全球黑色电影理论存在诸多问题,最终的研究结果还是落入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只是这种西方中心论更隐蔽,更容易迷惑人。更严重的是,如果完全照搬这种西方视角的全球黑色电影理论来研究非西方黑色电影,包括近几年大量涌现的中国当代本土黑色电影,更会出现巨大的偏颇。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在研究本土黑色电影类型时,必须考察全球流动、东亚地缘文化市场和中国本土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和缠绕,才有可能对具体黑色电影展开切实的研究。中国当代本土黑色电影研究所面临的复杂语境也为我们研究其他本土类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今这个全球与在地复杂交织的时代,本土类型研究需要将更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以某种西方既有理论来生硬解释中国当代问题的做法只会造成谬以千里的后果。

    中国传记电影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反思
    储 双 月
    2020, 37(5):  37-45. 
    摘要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记电影关注的是人物的个性,呈现给观众的是人物的个性发展历程。纪实传真亦即恪守事实的真实,是传记电影的重要使命。因思想束缚过多,一直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格局中,宣教色彩过于浓厚,这些导致中国传记电影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英美国家的传记电影。弱化宣教色彩,不以政府扶持为主要倚靠,处理好传记电影的政治性与商业性、艺术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呈现出稳定的类型电影生产模式,是中国传记电影的成功之路。

    20世纪中国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br# 大气污染问题研究#br#
    金 大 陆
    2020, 37(5):  46-69. 
    摘要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因工业毒害气体外逸和烟尘飘浮降落,己遭受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主管和职能部门并未置之不理,大致有代表“国家管理‘在位’”的政治“响应型”和自下而上的现场“倒逼型”两种类型和动力。1972年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便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海方面搞普查,抓落实,努力推进治理工作。但工矿企业强调“三废”难治、难免,甚至敷衍搪塞,加上市区工厂将毒害产品移向郊区的社队企业,造成泛滥性的污染,上海城市的大气污染始终严重超标。起根发由,此十年,上海的工业生产伴随着能源耗费成增长态势,强势的工业排放呑噬了弱势的治理;由产权界定的单位所有制,决定了工矿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指向,“单位为重”的管理“重生产-轻治理”成为痼疾;土法上马的“作坊式”治理违逆了现代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和规律。正是这三重因素的叠加,最终造成“有治理,难作为”的局面。 

    政治学研究
    议事结构视角下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行政化问题研究——基于S省市县两级人大的实证考察
    #br#
    王 龙 飞
    2020, 37(5):  70-81. 
    摘要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当前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实际运作中,行政管理制度主导了议事权的运作,形成了封闭式的等级化议事结构。议题来源单一,议程设置呈现层层下达与逐级汇报双向结合的特点。议事权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非机关的常委基本被排斥在外。这种行政化特征严重抑制了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代议制功能,并形成了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只有改变人大常委会行政化的议事结构,重塑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运作逻辑,才能充分发挥其代议机关的制度效能。

    社会学研究
    社会治理:黑恶犯罪治理进阶与启示
    岳 平, 陈 伊 韬
    2020, 37(5):  82-93. 
    摘要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在“打黑除恶”进入“扫黑除恶”的进程中,对“恶”势力的界定和处罚更是凸显了对黑恶犯罪的全面和深入的治理,也为实践中治理黑恶犯罪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目标。对黑恶犯罪的治理,刑罚效应应体现在其应用的精准性而非立法的重复性上。因此,有必要建立清晰和统一适用的涉及黑恶犯罪的罪名体系。对黑恶犯罪的治理又是全方位和复杂的,因此有必要从治理的历史阶段脉络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两方面进行梳理和反思,以利于构建黑恶犯罪治理的法治化、实效化的常态机制。

    情感·仪式·信仰——“人间佛教”现代图景的社会学解读#br#
    赵 翠 翠
    2020, 37(5):  94-104. 
    摘要 ( 7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情感、仪式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之间,仪式的功能极为重要。在特定的仪式展演过程中,信仰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共享与感召也会得以强化或渐次增强,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感转变为一个群体或社会大众的共享内容。特别是仪式性的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信仰,进而构成宗教自身的神圣性与社会性,整合了人群、资源和关系。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从情感、仪式、信仰三个维度,考察人间佛教的现代图景,从而揭示人间佛教的行动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高校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探析
    谭 婷
    2020, 37(5):  105-111. 
    摘要 ( 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而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治理也有着本质的契合性。承载大学使命,秉承自身人生价值定位,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高校党外人士在不断追求提升专业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基础上,可以从坚定使命担当凝聚社会共识、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社会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民主监督、引领学科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四个方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传播学研究
    媒介使用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br# 作用机制研究#br#
    易 红 发
    2020, 37(5):  112-129. 
    摘要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老龄社会的核心挑战。老年人死亡风险受到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可着重分析媒介使用与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直接性机制、替代性机制、间接性机制和选择性机制):纸质媒介使用(读书看报等)和电子媒介使用(看电视听广播等)均能显著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电子媒介使用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性机制,在控制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电子媒介使用仍然能够显著作用于老年人死亡风险;纸质媒介使用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涉及社会经济特征的选择性机制,纸质媒介使用对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只发生在与家人同住、上过学和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中。

    法律学研究
    论我国紧急状态法制的重构——从反思《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入#br#
    林 鸿 潮, 孔 梁 成
    2020, 37(5):  130-140. 
    摘要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紧急状态法制发挥着公权和私权再平衡的功能,并为社会秩序的转换提供统一标识。受2003年“非典”推动的“紧急状态法”中途改为《突发事件应对法》,这一立法思路的转变使宪法上紧急状态制度的实施失去依托,对国家依法宣告紧急状态形成了制约;而《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其并未发挥好应急领域基本法的功能。为此,建议全面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分拆为“紧急状态法”和“应急管理法”。“紧急状态法”应降低宣告紧急状态的门槛,将紧急状态类型化,围绕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事中和事后应对环节建立具体制度。“应急管理法”应当合理设定立法目标,把握好“综合法”的定位,理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确立应急管理基本原则,重点规定跨灾种、跨部门,需要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的应急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