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11-15
    中国问题
    价值正义:国家社会治理的原则、 原理与路径——兼论“核心价值观”规范国家社会治理的伦理路径
    杨俊一
    2017, 34(1):  1. 
    摘要 ( 10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国家社会治理的两种范式,即规制治理与价值观还未实现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原因之一是缺乏把两者统一起来的价值正义理论的支撑。亚当·斯密“抑恶扬善”“报应论”的理念阐释了法治社会“处罚正义”的基本原则。黑格尔的价值正义原理,即国家伦理至善、社会法治优先、个人以义节利,阐释了国家法治伦理体系的逻辑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国家社会治理的理论定位,应是以价值正义优先原理为基础的、规范国家社会治理行为、伦理制度安排的理念系统,并内含“价值位阶”的优先次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要超越历史的周期律
    蒋德海
    2017, 34(1):  19. 
    摘要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德法并举在中国历史上有长久的传统,也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一直是德治、法治的更替循环,严重遏制了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应该超越德法并治的历史周期律。这就要求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的同时,坚持民主先行。依法治国应该以民主为基础,法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发展。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执政党的坚定理念,还必须有民主基础和法治保障。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得到长足发展,才可超越传统德治和法治之往复循环的周期律,建立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良性政治生态。

    文艺理论研究
    “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
    陆扬
    2017, 34(1):  30. 
    摘要 ( 2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情感转向”近年异军突起,从通俗的喜怒哀乐情感层面突入哲学层面情感和身体因果生成的考究,乃至有人提出“生物媒体”的身体概念。其理论资源可追溯到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斯宾诺莎定义情感为身体的感触,即情状,指出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或动或静,而一切终归于自然的法则。马苏米译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千高原》,以情感为施与和感受情感的能力,同样是着目于身体。《千高原》以19世纪初叶德国悲剧《潘特西莉亚》为例,阐述希腊文化中的情感特征。两位作者视情感为生成的一种形式,认为战争机器中情感的高度强化和激化,正是《潘特西莉亚》的成功秘诀所在。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认为,“情感转向”可能是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甚至矫枉过正机械主义的,但是它终将彰显出异于欧洲主流传统的另一种现代性来。

    情感转向下的爱与政治
    王行坤
    2017, 34(1):  39. 
    摘要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巴丢、哈特与奈格里关于爱和政治的论述进行批判性考察,可以发现巴丢对两个人之间的浪漫爱的论述并不能为共产主义政治奠定基础,相反会消解政治;而哈特和奈格里对诸众爱的论述因为缺乏敌人的视野而成为一种无力的政治。通过施米特和墨菲重新引入“敌友区分”问题,将敌与友的生成过程展现为一种巴特勒式的政治表演,并将爱理解为相互影响和感染的情感,可提出一种纳入敌人视角的表演之爱,真正激活爱和政治之间的链接。

    影视理论研究
    论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与影响
    丁亚平
    2017, 34(1):  54. 
    摘要 ( 1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世界电影的新格局和新态势不断形成。在当前世界电影的新格局中,好莱坞电影的强势竞争不断增加,而中国电影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的策略以及影响世界电影发展的新态势,也成为令人关注的新议题。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如何从思想、内容到表现,从个性到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与普泛意义。不同的文化消费形式与电影文化相联,成为共同的诉求。在全球电影产业发展中,中国电影不断反思,及时校准观念与方向,与那些自欺欺人、投机取巧的扭曲价值观,与绑架了中国现行电影创作的拜金主义告别,转而变为新的、开放的、包含现代性的话语选择和推动海外电影传播的有效策略,是一种必然。

    马基雅维利政治及其激进溢出——《权力的游戏》与政治哲学
    吴冠军
    2017, 34(1):  65. 
    摘要 ( 1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权力的游戏》是晚近几年横扫各类影视奖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人气的美国电视剧。在高成本的精良制作与奇幻架构的外衣之下,该剧具有政治哲学的丰富内蕴,它标识出了现代性政治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去道德化的马基雅维利式政治,在这个视野下,政治问题被转化(简化)成了技术问题,它构成了现代性政治的支配性模式;而对它的激进溢出,便构成了该剧的后两个政治哲学维度,它们分别是:(1)世俗秩序中的神学政治,其吊诡之处在于,激进原教旨主义恰恰是以极端世俗秩序作为其温床;(2)打碎旧秩序的革命政治,其挑战在于“革命的第二天”,即如何保证真正的解放。作为奇幻剧情剧的《权力的游戏》,实际上恰恰构成了当下政治世界的一个“(超)真实再现”。

    论中韩电影的优势互补及其合拍片的现状及未来
    陈旭光
    2017, 34(1):  77. 
    摘要 ( 12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国、韩国电影产业状况、电影类型与电影生产特征等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电影产业各种的优势和不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中韩合拍片的分析,可揭示出21世纪以来中韩合拍片生产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前景等问题。

    中国古典研究
    永明声律新论——声律与诗性内容表现的关系
    徐艳
    2017, 34(1):  89. 
    摘要 ( 10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声律并非只有形式意义,它在内容表现上也有重要作用。永明诗歌的历史事实表明,永明声律有效地影响了诗歌各层面的结构关系,突出了结构的对照性、跳跃性。新的诗歌结构配合了诗歌内容的重大变革,即由以叙事、说理为中心的散文化抒情方式,发展为内在心绪为中心的更加诗性的抒情方式。这一内容革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诗歌本体的进一步成熟,并由此而与散文有了更清晰的文体划分。可以说,永明声律是永明诗歌内容革新的重要支持;同理,近体诗格律是近体诗之诗性内容表现的重要支持。声律的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辞赋和骈文。

    晚宋“清空”说与词学法度
    孙虹
    2017, 34(1):  103. 
    摘要 ( 10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词坛法度趋严、审美趋雅、词坛风气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晚宋词学经历了从推崇质实典丽到宗奉清空骚雅的渐变。张炎“清空”说是这一现象的结穴与归宗,也是晚宋词人群体共同的创作追求和理论建构。在时代鼎革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清空”是基于思想内容的艺术风格,更具有立意高远、抒情平正、布局精美的法度意义。词论词集合刊本《山中白云集》,印证了张炎及晚宋词人创作具有词学法度的实践范本意义。

    社会学研究
    效能感的特征分析——基于比较的视角
    李蓉蓉
    2017, 34(1):  118. 
    摘要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市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兴群体,他们的政治效能感直接反映了其与政治系统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政治能力,间接说明了人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特点。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在水平、结构和层级关系等三个方面与农民、市民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新市民的政治效能感总体表现出极低水平性,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内低外高”的非均衡性和“近低远高”的非一致性,本质上是一种“脱域”的政治态度,凸显着“边缘人”的现代性特点。

    “偷”的逻辑:四川凉山G县彝区矿产资源的分割与重构
    代启福
    2017, 34(1):  130. 
    摘要 ( 9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偷”普遍被视为一种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甚至具有罪与罚的情感特点,其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但在人类学的研究范式里,研究者通常会将“偷”的概念和行动纳入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进行过程分析,以阐释“偷”的在场与不同的逻辑。通过对四川凉山G县彝人“偷”矿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可以发现,“偷”是一个文化相对、概念复杂且意义流动的社会概念和行动实践。在现代社会中,矿产资源的“国有”属性与民族观念中的“自然”属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是导致彝人“偷”矿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偷”进行人类学研究,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消极概念背后的情感诉求与文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