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土化”之所以掀起伪命题之争,是因为该议题同时涉及了理论和西方知识,两者在不经意间被混为一谈。在澄清两者区别的基础上,理论的特点揭示了因其界定标准而导致的中国学界建构理论的外在困境,也即话语权的归属;同时,现实环境中的分工化、细粒化、计量化和实用化构成了中国学界建构理论的内在实践困境。即便如此,鉴于中国本土的条件以及实践的潜在可能性,建构的途径主要有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现实抽象和全球视角。总之,就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而言,尽管理论建构仍然存在不小的困境,但是对于理论观的探讨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赵超越. “本土化热”背景下的社会学理论观:学理探讨、建构困境和方法图景#br#[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4): 1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