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32 ›› Issue (6): 130-139.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胡峰(1950-),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摘要: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生存论”是对西方传统“生存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当代理论超越,它具有“终极关怀”与“现实境遇”的双重视角。随着马克思对当代人类的主流生存模式──资本主义生存模式──的思考视角从“终极关怀”意义转向“现实境遇”意义,引发了马克思理论的全面创新。在马克思对其“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其一,对劳动价值论的修正;其二,对剩余价值来源的修正;其三,对资本家具有企业与社会双重角色的界定;其四,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生产”,因此其分配原则也包括某些“按资分配”。总之,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问题”的最后态度是:鉴于“剩余价值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必经阶段,每一个人在其中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可避免的。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