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42 ›› Issue (4): 145-156.
• • 上一篇
康 嘉 诚: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
周 涛:复旦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KANG Jiacheng:Dramatic Literature Department,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ZHOU Tao:Art Education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摘要: “一人多角”是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一表演机制有其始于古希腊时期的理论根源与演出传统,在莎士比亚时期成为一种特定的演剧形式和舞台语汇,再到当代发展出后现代剧场中的创意改编。在不同历史阶段,“一人多角”的功能与内核一直在变迁与演进。“一人多角”的演出机制在戏剧的四个关键因素(行动、模仿、净化、语言)上分别体现出表演的内在本质:(1)古典时期的模仿论为“一人多角”提供思想土壤,使演员能够在有限的躯体中容纳多元角色的精髓;(2)文艺复兴职业剧场的发展将“一人多角”的演出模式固定为一种常规化的“行动”;(3)“一人多角”表演机制蕴含元戏剧本质,使观众通过角色转换感知舞台构造的人工性与虚构性,从而在理性与情感层面获得“净化”;(4)“一人多角”亦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桥梁,从舞台表演层面弥补了语言本身的局限与不确定性。因此,“一人多角”不仅凸显了戏剧艺术中“角色扮演”的演出机制,还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戏剧本质中的“元戏剧”内涵。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