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方珍珠》的写作及批评的反馈中,老舍的创作观完成了从前期向后期的转换。 《龙须沟》从开始写作到获得高度的表扬,都有政治领导人甚至是最高层领导人的意见在起 作用。正是为了配合政治需要,老舍才大胆地写作自己并不熟悉的题材。显然,《龙须沟》是 在与《方珍珠》不同的创作模式中运作的。由此,《龙须沟》乃成为划分老舍前后期的作品。 《龙须沟》在新模式中运作的成功,进而使老舍形成了“赶任务”的创作观。“赶任务”的创作 观的内涵为:主题先行论与题材决定论以及歌颂和拔高先进人物。老舍修改《春华秋实》的 过程,则体现了50、60年代中国戏剧生产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剧本高度政治化、法规化,三结 合创作方法,剧本须跟着政策的变动或发展而反复修改。这样一种戏剧生产模式,其时广泛 地运作在各省、市、县不同的层次上。然而,单纯的歌颂倾向及敢于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的做 法,无疑给老舍的话剧创作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自《龙须沟》以后,老舍的剧作质量便往下 滑,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困境。然而,一个偶然的机缘使老舍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上,从 而使他创造出了他本人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的精品———《茶馆》,但《茶馆》以后,老舍的话 剧创作就又迅速地跌落了下去。1961年,老舍离开了现实题材的创作。他所信奉并努力实 践的“赶任务”的创作观,黯然收场了。老舍这一阶段话剧创作的历程对于理论史的意义, 在于从一个典型的例案上,鲜明地表现了一整个时代戏剧生产模式的特点及其运作的具 体情况,表现了在当日占主导地位的“赶任务”的创作观从兴起到黯然收场的过程。此外, 还表现了在社会政治学模式统治时期艺术精品产生的艰难性,及其所需要付出的沉重的 人生代价。 关键词:老舍;“赶任务”;后期话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