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Kanl Marx Engels Band 3[M]. Berlin: Dietz Verlag Berlin, 1958:42.
[2] Marx,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M].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1976:44.
[3] К МАРКС И Ф.ЭНГEЛЬС ТОМ 3[M]. 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EННОE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5:42.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2.
[5]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
[6] 田心铭. 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1989,(1):2028.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 朱立元. 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J]. 文学评论,1996,(6):1424.
[10] 董学文. 文学理论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9596.
[12] 朱立元.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09110.
[13] 列宁. 列宁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4.
[14]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1.
[1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16] 孙周兴. 海德格尔选集:上册[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7] 威廉·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24.
[18] 卢卡奇.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7.
[19] 孙伯鍨,刘怀玉.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2,(5):1424.
[20] 朱立元. 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6.
[21] 朱立元. 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J]. 人文杂志,2006,(3):7686
[22] 董学文,等.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31.
[24] 刘放桐 . 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52.
[25]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