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别庄. 百年上海电影大事记[EB/OL]. (20100301)[20100320]. http://www.dfxj.gov.cn/dfxjw/dfxj/node2831/node2863/node2881/userobject1ai46132.html.
[2] 包天笑. 釧影楼回忆录:续编[M]. 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93.
[3] 侯曜. 影戏剧本作法[M] . 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6:5.
[4] 瞿白音.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J] . 电影艺术,1962,(3):5057.
[5] 白景晟.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C]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6] 陈犀禾. 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J] . 当代电影,1986,(1):8290.
[7] 汪晖. 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J] . 电影艺术,1990,(2):2345.
[8] 李奕明. 谢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J] . 电影艺术,1990,(2):422.
[9] 丘静美. 《黄土地》:一些意义的产生[J] . 当代电影,1987,(1):422.
[10] 陈荒煤. 当代中国电影[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 尹鸿,陈航. 进入90年代的中国电影[J] . 当代电影,1993,(1):612.
[12] 尹鸿. 在喧哗和骚动中走向多元化——90年代中国电影策略分析[J] . 天津社会科学,1995,(3):6975.
[13] 倪震. 改革与中国电影[M]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4] 张颐武. 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J] . 当代电影,1993,(3):1825.
[15] 张颐武. 后新时期中国电影:分裂的挑战[J] . 当代电影,1994,(5):411.
[16] 王一川. 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电影》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Z]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18] 郦苏元,胡菊彬. 中国无声电影史[M]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9] 陈飞宝. 台湾电影史话[M]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20] 中国电影资料馆. 香港电影图志1913—1997 .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21] 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 香港电影80年[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2] 陈儒修. 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 [M] . 台北:万象图书公司,1997:7.
[23] 郑树森.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 [M] . 台北: 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
[24] 梁良. 论两岸三地电影 [M] . 台湾: 茂林出版社,1998.
[25] 罗卡,黎锡. 黎民伟:人·时代·电影 [M] . 香港: 明窗出版社,1999.
[26] 詹幼鹏,蓝潮. 邵逸夫传 [M] . 香港: 名流出版社,1997.
[27] 张英进. 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J] . 电影艺术, 2005,(2);4248.
[28] Nick Brown.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9] 鲁晓鹏. 跨国华语电影:身份、国族与性别 [M] . 夏威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
[30] 李道新. 中国电影文化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 章柏青,贾磊磊.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2] 周星. 中国电影艺术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 李道新. 中国电影批评史 1897—2000[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 郦苏元. 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 [M]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5] 胡克. 中国电影理论史评 [M] .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6] 丁亚平.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C]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7] 罗艺军.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C] .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8] 钟大丰. 文化亚洲:亚洲电影与文化合作 [M]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9] 胡克. 走向大众化的主流电影 [J] . 当代电影, 2008,(1):1014.
[40] 贾磊磊. 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 [J] . 当代电影,2008,(1):2125.
[41] 饶曙光. 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 [J] . 当代电影,2008,(2):1521
[42] 尹鸿,唐建英. 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软实力 [J] . 当代电影,2008,(2):1014
[43] 刘现成. 跨越疆界:华语媒体的区域竞争 [M] . 台北: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2004.
[44] 罗卡. 香港电影点与线[M]. 香港: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 ,2006.
[45] 黎锡. 黎民伟日记 [M] . 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
[46] 何思颖,何慧玲. 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 [M] . 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
[47] 鲁晓鹏. 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8] 张英进. 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 [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9] 大卫·鲍德维尔. 香港电影的秘密 [M] .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50]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M] . 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51] 周蕾. 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 [M] . 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2001.
[52] 米莲姆·汉森. 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 [J] . 当代电影,2004,(1):4451.
[53] 傅葆石. 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 张真.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J]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70.
[55] 骆思典. 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 [J] . 当代电影,2006,(1):1629.
[56] 毕克伟. 《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J] . 文艺研究,2007,(1):105113.
[57] 裴开瑞. 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 [J] . 文艺研究》,2007,(1):94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