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3750.
[2] 朱立元.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5):7695.
[3] 朱立元.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
[4] Jue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7:147.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283.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 陈筠泉. 实践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J]. 高校理论战线, 2010,(3):2934.
[12] 侯惠勤.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J]. 高校理论战线, 2009,(10): 1720.
[13] 朱立元,刘旭光.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二[J]. 探索与争鸣, 2009,(10):2535.
[14] 董学文. 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辨析[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1):915.
[15] 田心铭. 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上)[J]. 高校理论战线, 2010,(1): 410.
[16] 苏汶. 一九三二年的文艺论辩之清算[J]. 现代,1933,2(3):12. |